APP下载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紧扣核心素养的培育

2020-08-14吴乐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吴乐

摘 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在教学预设中紧扣“核心素养”,课堂行为中体现“核心素养”,有效生成中重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社会责任、人文关怀与家国情怀。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笔者认为,必须以“核心素养”为抓手,面向全体学生,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知识、历史理解与历史价值观。

一、教学预设紧扣“核心素养”

预设是一节课的开始,预设应该紧紧围绕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准确把握学生“已知”与“未知”,为学生多角度审视历史,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1.把握“已知”——作为“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首先在知识认知上,开通大运河是隋文帝的主要贡献,对于促进南北的文化交流、经济互补、政治管理有很大的作用。由于大运河经过我们的家乡,学生从小就在运河边长大,对于大运河连接五大水系中的淮河了解比较多,这就为下面全面了解大运河连接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淮河五大水系奠定了初步的认知基础。其次在能力水平上,学生对大运河有一些比较简单的认识。如大运河的航运功能、防涝功能、南水北调功能,这些都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从《江苏人文读本》中所了解的知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再次是学生的情感体验方面。大运河的“三个中心”“四个分段”“五大水系”,这里既能感受到隋炀帝为了加强南部沟通,巩固隋王朝,不惜百万劳力,修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劳民伤财;也能感受到大运河如今已经是“世界遗产”的靓丽风采。

2.分析“未知”——以此作为“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围绕核心素养,教师在拟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围绕“学习要点”,把握好学生在“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如“开通大运河”教学,虽然学生对零碎的知识有了初步掌握,但是准确把握历史内容,立足生活,构筑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还需要教师引导。如学生对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的历史事件了解不多,对于开凿运河背后的“经济实力”“国家统一”“古运河基础”缺乏认知,这就需要教师激活学生的“已知”,连接“未知”,让初中历史课堂中不断产生思辨能力。

二、课堂行为体现“核心素养”

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培养学生史学素养,准确分层把握教学内容。根据学生“需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历经“探知”的过程。

1.明确“需知”——以此作为“核心素养”的关键点

“需知”是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必须掌握的内容,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主题的集中体现。如《北宋的政治》一课,学生“需知”:(1)“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2)北宋政治、军事、经济方面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什么?(3)北宋突出的政治特点是什么?(4)宋初皇帝赵匡胤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意义是什么?在“已知”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学生对“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有初步的了解,但学习是一个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课的关键点在“政治”,学生需要对隐藏在背后的当时的历史事实进行还原、认知、辨思。

2.历经“探知”——以此作为“核心素养”的支撑点

“探知”是指在具体目标的引领下,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学习策略达成学习任务。在《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课中,明朝中后期,社会繁荣、经济发展,科技進步,涌现出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科技著作。如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了解,就可以结合小学阶段的《李时珍夜宿古寺》,探知李时珍为了“万民得福”,不惜自己辛苦的光辉形象,从而进一步了解《本草纲目》的重要作用;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中,对于“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的序言,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探知他为什么把五谷放在书前,而把金玉置于书后,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编排思路与价值认识,这也是对历史价值观的理解与思考。

三、有效生成中重构“核心素养”

历史理解是在对史料叙说的基础上,提升对其理解与认知,从而产生情感取向和价值认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误知”,引导学生主动“求知”。

1.辨析“误知”——以此作为教学的延伸点

在教学《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对于“玄奘西行”的认识,有的学生就以为“唐僧西天取经”就是玄奘西行,误把神话故事当作是历史事实。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如加入“唐僧”与“玄奘”的对比,找出相同点,两个人的名字是相同的;都生活在唐朝;都经历了艰难险阻,表达了一种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找出不同点,唐僧一路上有徒弟护送,而玄奘是孤身前往;取经时间也不同,玄奘到天竺宣讲大唐文化十四年,唐僧是取到经书就回来了;取经的成果不同,玄奘去的时候的天竺使用的是竹简,而唐僧拿回来的是经书;遇到的困难也有不同,唐僧遇到以妖怪为主,而玄奘以恶劣的环境为主。

2.主动“求知”——以此作为教学的生长点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中,学生对书中的昆曲脸谱插图比较感兴趣,但是发现在现在的生活中,看到的都是“京剧”脸谱,很少能看到“昆曲”脸谱了,很多学生就产生了疑惑:为什么现在很难找到“昆剧”脸谱呢?学贵有疑,这样学生就产生了求知欲。这时候教师顺势引出相关史事,结合《桃花扇》与《长生殿》的故事,了解其中的发展背景:首先两个故事的主题受到了清政府的禁锢;其次剧目逃避现实,远离群众,所以逐渐没落。接着教师再出示新中国成立后,昆曲推陈出新,又重新焕发了生命活力,这样再一次激起了学生探知的欲望。

参考文献:

[1]陆椿.以学定教:平衡“教”与“学”的智慧选择[J].江苏教育研究,2019(4).

[2]张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素养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导刊,2015(7).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