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评课的启示
2020-08-14徐莉
徐莉
优秀青年教师吴祥,应邀为我班学生上了两节课,课题分别是《如梦令》《螳螂捕蝉》。课后,老师进行了热烈的研讨。评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看课的最高标准是看学生。没有学生参与的评课,往往是有失偏颇的。作为借用班级的语文老师,我决定请学生评评课。学生兴致盎然,洋洋洒洒。那么,在这两节课上,学生的感觉究竟如何?他们最为欣赏的又是什么呢?
一、歉意与进步都需要表达
第一天上课,吴祥老师匆匆赶到会场,迟到了几分钟,他向学生深深鞠了一躬,表示歉意。
第二天,吴祥老师提前到达会场。
吴老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我比昨天进步多了?
学生(先是一愣,继而明白了老师的意思):今天,你没迟到(众笑)。
吴老师:不迟到不是什么优点,但与昨天相比它就是进步。感谢你们发现了我的进步。发现了别人的进步,就要表达出来,别不好意思。
课前,执教公开课的老师都会与学生来段“热身”交流。或唱支歌,融化凝固的气氛;或做个游戏,放松拘谨的身心。这里,吴老师与学生之间极为简短的课前交流,同样给在场的每一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真诚、幽默为良好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有十三名学生提到这个细节,刘伟说:“每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错误,表示歉意,老师也不例外;每个人都需要表扬,老师也不例外。这两点吴老师都做到了。”张林说:“以前,我只知道做错事,要有勇气承認,不能不好意思。今天,吴老师还让我明白了,欣赏别人,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不能不好意思。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葛慧雯还提出期望:“我希望每位老师上课,在做错事的时候,都能像赵老师一样深深躹一躬,这样才能表现出对我们的尊重。”
学生喜欢这份直率、真诚、平等。
二、规范与时尚也可以共存
执教《如梦令》,吴老师这样导入“最近,流行一个词‘穿越(板书),如果你可以穿越,你会选择穿越到哪个朝代?为什么?”有学生说:“穿越到唐朝,可以见一见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有学生说:“穿越到元朝,随着忽必烈一起远征。”……随后,吴老师说:“如果可以穿越,我会选择‘宋朝(板书)的李清照(板书)时代,为什么呢?学完她的这首《如梦令》,或许大家就有答案了。”
执教《螳螂捕蝉》,吴王很固执,吴老师称他“死脑筋”。后来,在少年的启发下,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吴老师说他被少年给“洗脑”了。
老师在课堂上频频使用网络新词、流行用语,这让学生颇感意外。三十二位学生津津乐道这一过程。显然,学生对网络新词、时尚用语有种天然的渴望。网络语言对语言规范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但二者绝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对立,引导得当,网络语言会成为现代汉语不可或缺的新元素。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说:“语言就其真实的本质来看,是某种持续的、每时每刻都在向前发展的东西。”“语言绝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创造活动。”网络新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语文老师只有认识它、亲近它,才可能规范它,“去粗存精”地推动网络语言向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方向转变。吴老师,无疑是网络语言的积极推动者。
学生唐慧敏这样写道:“我和同桌就是一对新词迷,平常说话经常使用新词。说实话,当吴老师说出‘穿越一词时,我在心里对他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好感和亲近感,仿佛他就是我们的好朋友、同龄人一样。”
学生喜欢这种理智的开明与时尚。
三、插图与故事竟可以批判
教学《如梦令》,吴老师要求学生:“读读这首词,想象词所描绘的一连串画面,然后对照课文插图,看看这幅插图有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起先,学生默然无语。经过吴老师不断鼓励、启发,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学生认为“‘误入藕花深处,小船的周围应当全是绿绿的荷叶,可图的上方只有一点儿荷花。”“‘惊起一滩鸥鹭,应该是很壮观的,可是图上只画了三三两两的一群,不太美。”“小船划起来,摇摇晃晃的,那个酒壶很高,会倒下来。”……吴老师告诉学生:“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如梦令》,每个人心中的画面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每个人的答案都很棒,语文就是这样,没有标准答案。”
教学《螳螂捕蝉》,吴老师说:“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少年改编的这则故事有一点漏洞?”学生默然无语。吴老师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并画出关系图。学生发现:“‘我可以获得黄雀,但‘我身后并没有祸患,我不是可以通吃吗?”“那如何将这个故事编得天衣无缝,让吴王看不出一点破绽呢?”学生在吴老师的激发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故事重又进行了设计——少年正要射鸟,没想到身旁有个被青草覆盖的泥塘。一脚踩空,身子往旁边一侧,跌入了泥塘里,沾了一身泥巴。之后,他们重新调整了人物对话并表演了这则故事。整个过程,学生身心入境,异常活跃。
近80%的学生对这两处教学既感到有些不适应,同时又掩盖不住对这一教学活动的赞赏。显然,他们没有受过批判性阅读的训练。凡进入课本的文字、图片,他们都会以仰视的眼光看待,认为理应如此,本应如此,不容置疑。李希贵说:“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正确的,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障碍。”他认为“不把课文奉若神明,有问题的地方允许学生表达一己之见,这才是解放语文教学,解放学生的正确态度。”
学生韩兰写道:“吴老师和一般老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很不一样。他上课总是那么引人入胜,每一个问题都很有趣,让人忍不住去思考。”
学生欣赏吴老师的课,喜欢这种能够让他们参与其中的语文实践活动,更喜欢能够深度解读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老师。正如学生所言:“吴老师的课,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语文这么神奇,这么有趣。”语文老师,就是要恢复语文本身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