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1+X”群文阅读组文策略初探
2020-08-14姚燕征
姚燕征
摘 要:“1+X”群文阅读从单篇课文的学习走向一组文章的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初中教材以单篇文章为主,群文的选择和组建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围绕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关于“1”的确定和“X”的选择展开阐述,力图探讨操作性强、高效合理、符合中学生阅读心理的组文策略。
关键词:1+X;群文阅读;组文策略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的教学建议,温儒敏教授指出“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而“1+X”群文阅读教学则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这里的“1”可以指课文本身,可以是文章的作者,可以是主题,可以是题材,可以是写作内容,可以是写作手法,也可以是某种观点等,“X”指与之相匹配、相关联的多篇文章。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古诗文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相较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升阅读能力等方面的难度更大,因此“1+X”群文阅读在古诗文教学中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任务。接下来,笔者主要就初中古诗文“1+X”群文阅读教学的组文策略展开论述。
一、以课文为“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语文部编本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古典名著的选段,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文本特点,抓住文章的“吸睛点”,把其相关选段组成群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由一篇课文的阅读到整本书的阅读。
有的课文故事引人入胜,人物个性鲜明。例如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记录了两位少年儿童的智慧故事,笔者精选了《世说新语》中王戎识李(《雅量》篇第四则)、徐孺子赏月(《言语》篇第二则)、孔融对“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精彩应对(《言语》篇第三则)、孔融儿子“覆巢之下,复有完卵”的名言(《言语》篇第五则),钟毓、钟会关于出不出汗的解释(《言语》篇第十一则)这几个聪颖机敏的古代儿童的故事组成群文。这些儿童身上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他人物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书中精彩的故事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带着这些期待,学生在《世说新语》中遨游。
有的课文哲理深刻,发人深省。在讲授《杞人忧天》(部编版七上)时,以同样出自《列子》的《疑邻盗斧》《齐人攫金》《鸥鹭忘机》《薛谭学讴》组成群文,这些故事性强且蕴含哲理的短文,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带着这些启迪,学生在《列子》中成长。
有的课文语言凝练优美、情感细腻动人。在讲授《〈诗经〉二首》(部编版八下)时,以同样出自《诗经》的《击鼓》《桃夭》《君子于役》《硕鼠》组成群文。学生在深情诵读中领略诗歌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和真挚热烈的情感美,诗人对爱情的吟唱、对征人的思念、对剥削者的愤慨、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荡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带着这些情愫,学生在《诗经》中徜徉。
二、以作者为“1”,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语文部编版教材选编了不少优秀作家的名篇名章,但单个作家的选文数量有限,且大多分散在各册教材之中,如果将同一作家的多篇作品组成群文,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作者写作风格、语言特色、情感倾向等的整体把握,还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赏析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了解作者的人生境遇和心路历程。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选编了杜甫的《望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绝顶的雄心和兼济天下的抱负。笔者以杜甫为“1”,“X”选取杜甫不同时期的作品《月夜》《石壕吏》《登高》《登岳阳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变化,从开元盛世的意气风发、激情豪迈,到安史之乱后充满家国之忧,身世之悲,心系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情感深沉浓郁。在杜甫的苦难经历中,学生感动于诗人始终不变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赏析同一作者同一时期的作品,领悟作者多元化的风格和复杂的情感。例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时,以苏轼为“1”,“X”选取苏轼同在密州创作的《蝶恋花·密州上元》《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望江南·超然台作》,這几首词创作时间相近,却呈现不同的风格,表现出作者不同的情怀,《水调歌头》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和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蝶恋花》流露初到密州的孤寂之情,《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发志在杀敌卫国的豪情,《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饱含怀念亡妻的深情,《望江南》借煮茶来排遣思乡之苦。在苏轼的喜怒哀乐中,学生结识了一位立体多面、乐观豁达的苏轼。
赏析同一作家不同题材的作品,感受作者鲜明的风格和独特的个性。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部编版八上)时,以陶渊明为“1”,“X”选取《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三)》《移居(其二)》《杂诗》《读山海经(其十)》,学生在品读赏析中领悟陶渊明用语质朴无华,直陈其事,不事雕琢,题材源于生活,却创造出高远的意境,表现出深厚的意蕴。在这些朴素恬淡的诗作中,学生感受到诗人清高正直、率真自然的个性。
三、以主题为“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文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1+X”群文阅读教学有助于实现在古诗文教学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将蕴含在单篇课文中的传统文化以“1+X”群文阅读的形式呈现,可以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更具体地领悟其内涵。例如《〈论语〉十二章》(部编版七上)中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所包含的内涵十分丰富,学生不易理解,于是笔者以“仁”为“1”,“X”选取了《学而》第二章、《颜渊》第一、第二十二章、《子路》第十九、第二十七章、《宪问》第四章、《阳货》第六章等几则提及“仁”的语录。这几则材料组成的群文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说明了“仁”的内涵,“爱人”是其核心要义,并由此引申或转化为“孝、悌、礼、恭、敬、忠、宽、信、敏、惠、勇、刚、毅、木、讷”等优秀品德,学生通过阅读这几则语录,对“仁”的解读由抽象走向具体,由单一走向多元,从中挖掘并汲取提高自身修养所需的有益养分。
将蕴含在单篇课文中的传统文化以“1+X”群文阅读的形式呈现,可以起到补充延伸的作用,有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其价值。例如在《陈太丘与友期》(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元方指出友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笔者以“信”为“1”,“X”选取了《曾子杀彘》《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世说新语·德行》第十三则)《范式字巨卿》,引导学生传承诚实守信、言行合一的传统美德;在《送东阳马生序》(部编版九下)中,宋濂描述了自己求学的“勤且艰”,笔者以勤学为“1”,以范仲淹啖粥苦读、王冕僧寺夜读、张无垢勤学的故事组成群文,激励学生弘扬好学勤学、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四、以题材为“1”,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面对相同的情景,不同的作者会触发不同的感情。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扫离别的愁云惨淡,反倒劝勉、安慰友人,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笔者把送别确定为“1”,“X”选取了白居易的《浦南别》、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的《别薛华》、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高适的《送李侍御赴安西》。学生在赏析这组送别诗时,领会到这些诗歌虽然抒写的都是与亲人好友离别之际的情绪,但流露的情感却有所不同,《浦南别》是离别时的依依不舍,《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送别后的孤寂怅惘,《别薛华》通过送别朋友感叹人生的悲凉和离别的痛苦,《别舍弟宗一》有兄弟离别的不舍,也有被贬失意的愤懑愁苦;《送李侍御赴安西》既有对友人的不舍,也强烈地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志气。同为送别,不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个作者,不同时期的送别詩,也会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情调,这与作者的性格气质、生活态度、思想境界有关,更与作者的人生经历、生活背景有关。
面对相同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不同的作者会得到不同的体会。杜牧在《赤壁》(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把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胜利归之于东风,认为历史英雄的成败荣辱具有偶然性,笔者以赤壁之战相关的人和事为“1”,“X”选取李白的《赤壁歌送别》、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李白认为赤壁之战的胜败,取决于两军统帅战略水平的高低,借对周瑜的赞美,表达自己济世救民的抱负;苏轼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戴复古在对周瑜轻松取胜的描述中抒写忧国伤时的慨叹。
通过相同题材的不同作品的比较阅读,学生会发现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立场或不同角度去看待,会得到不同的见解,这有利于打破学生思维局限,引导学生开拓思路、转变思维,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五、以写作手法为“1”,提高学生赏析能力
在单篇文章中学习一种甚至多种写作手法,对不少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但是如果将一组具有相同写作手法的古诗文放在一起学习,学生在求同思维的引领下,不仅容易发现这类文章的共同特点,也更容易掌握这种写作手法。例如,《陋室铭》(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可以此写作手法为“1”,“X”选取郑思肖的《寒菊》、王安石的《梅花》、白居易的《养竹记》、陈子龙的《李氏之鸠》,引导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所学的鉴赏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在反复赏析中掌握托物言志诗文的基本阅读技巧:首先找出所托之物,然后归纳事物特点,最后分析其品格、感悟其志趣。又如《天净沙·秋思》(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笔者以反衬手法为“1”,“X”选取王维的《鸟鸣涧》、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赠刘景文》、李白的《越中览古》,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掌握反衬手法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为加深学生对不同写作手法的理解,我们可以将一组以不同的写作手法表现同一主题的古诗文放在一起赏析。例如,在讲授《次北固山下》(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后,笔者以张籍的《秋思》、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方干的《思江南》等思乡名篇组成群文,学生在比较思维的引领下,在赏析中领悟并学习运用不同的写法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1+X”群文阅读的组文方法还有多种思路,无限可能,这在某种程度上考验着语文老师的文学底蕴、阅读视野以及教学理念。笔者期待的是将课文的“1”,也就是我们挖掘的作者、作品、主题、题材、写作内容、写法等议题,与链接选文进行融合,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老师的点拨引导,进行化学反应,最终使得“1+X”能够大于1、X。
参考文献:
[1]曹鸿飞.“1+X”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11):6-9.
[2]章秀平.“1+X”群文阅读选材思路谈[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11):11-13.
[3]王江柔子.论“1+X”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11):40.
[4]罗明娇.关注选材:“1+X”群文阅读教学“无米之炊”的解决之道[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6):171-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