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吟唱教学对解读初中部编教材诗歌的深化作用

2020-08-14柳欣睿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0期

柳欣睿

摘 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文学艺术作品的学习要求,全面提升学生对部编初中诗歌的学习欣赏能力。着重思考古诗吟唱教学方法的独特性,对促进部编初中诗歌教学目标的落实进行了有效探究。探索了吟唱教学课程的多种教学模式,以及其多样性对激发初中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作用。努力发展部编初中诗歌吟唱教学的未来与学校教育理念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吟唱教学;诗歌学习;审美理解

吟唱是一种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特别适合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吟唱在我国与古典诗词是相伴而生的关系。而今,一些年轻人不喜欢读古书,究其原因就是他们认为古书距离自己的生活时代久远,产生了隔阂与陌生感。古诗文成为年轻人观念中烦琐的旧时内容,这里面有一些问题,学习方式是其中最重要的障碍之一。所以,吟唱教学融入语文诗歌教学可恢复汉诗文独有的声音形式,让学生重新喜爱上古诗文,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一、吟唱教学艺术方法的独特性有助于促进部编初中诗歌教学目标的落实

1.教材古诗篇目增多需要特别的教学方式改进学生背记的压力

部编初中诗歌教学内容与2013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诗歌内容相比,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古诗词选编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部编本古诗词比重上升、价值取向突出。但由于新教材使用时间不久,一些教师尚未充分意识到部编本古诗词选编的变化及其对古诗词教学的影响。古诗文篇目的明显增加体现了我国中学教育对语文课程的重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同时体现了部编语文教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立德树人、鉴赏对象多元审美的选文理念。通过教师访谈调查和学生问卷调查,笔者发现一线语文教师和学生对部编本古诗词选编满意度较高,古诗词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古诗词教学方式单一,大多教学采用朗读背诵考查的方式,学生背诵负担重,兴趣低落,因此研究如何更好地落实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的教学,对教师了解新教材及使用新教材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2.古诗吟唱教学的主要方法适合部编古诗词教材的教学

古诗吟唱教学的主要方法有“吟”“唱”两种方式。“吟”是指依着一定腔调缓慢地诵读,这是我国传统的读诗词和读文的方法。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配合肢体语言的变化,将文中意境从抽象、平面的文字中进一步延伸,在有声的空间里丰富发展。“唱”是指依照音乐旋律发出的声音。诗词的吟唱,实际上是诗词音乐性的进一步延伸,表演性更强,一般都有谱可依。无论是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歌曲,还是当代音乐家的依词配曲,都有着强烈的音乐美。语文教师将有明显音乐因子的吟唱带入课堂,借助节奏旋律的特点来活跃学生的大脑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依乐而记的记忆力。这样,吟唱方法有效地避免了单字记忆、不连贯记忆的问题,有了体系和完整性。学生在良好的音乐艺术中,自然而然地完成轻松记忆的过程,同时,增加了背诵诗歌的牢固性。

二、吟唱教学课程的多样性很大程度激发了初中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1.古诗吟唱教学可以开设多种类型的教学模式

花有色彩斑斓,课亦可多样丰富。初中古诗吟唱教学可开展三种有效吟唱教学的课堂模式,如讲授欣赏课、研读学唱课、表演展示课。

讲授欣赏课分“知”“赏”两个部分。正确的“知”是讲授欣赏课的教学出发点。消除学生的心理认知偏差,形成对古诗文学习意义的认知,创造形成兴趣的前提条件。讲授欣赏课可与学生讲授朗诵的特点、吟唱的相关知识、朗诵与吟唱的不同,再接受吟唱这种学古诗的形式。教学的初步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配乐朗读,体会节奏和旋律,音乐对朗诵者产生的情感投入作用。这个由“读”到“唱”的衔接对于一部分学生起到一定的过渡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人的嗓子是最好的乐器,是可以吟唱出世界最动听的声音。在鼓励的基础上学习吟唱新知,达到求知好学的效果。“欣赏”吟唱的作品可以先挑选教材中篇幅比较短小的、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品,让学生更容易在熟悉中找到不一样的“新”感受。“欣赏”吟唱的作品形式可综合视频或音频文件,以“听”来感受突出旋律音乐,以“看”来欣赏综合表演效果。

研读学唱课是正式学习古诗词吟唱的关键阶段。这一课堂模式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学唱的互动方式。教师讲授要选取名家吟唱的范例,将所讲授诗歌进行字音的标注、唱的高低区分、曲调的反复学唱几个步骤。教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古音韵学与现代汉语的不同发音、节奏、韵律、气息、情绪等吟唱的技能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点拨。研读学唱课上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之间合作互助,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得以解决问题,在自学分享中提升学习的价值感。这一课堂模式的作用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情表达自己。同时兼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接受程度,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式的学习。

表演展示课是学生参与吟唱学习成果的验证课。表演展示课分成小组合作设计吟唱表演形式和舞台展示两个部分。这种课堂模式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安排,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锻炼课。这里展示的不局限于诗词吟唱本身所包含的审美素养,而是涉及演员服饰、化妆、舞台背景、配乐、简单的舞台表演设计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因扮演诗中角色有感情地吟唱表演,在對古诗词主旨情感的理解与感悟基础上表演出诗人的喜怒哀乐,并展开想象,感悟和体验到古诗词的形式美与情感美。如《诗经》里的名篇《蒹葭》这首诗的展示课,教师建议学生欣赏邓丽君演唱的改编自该词的歌曲《在水一方》,学生反应热烈,认为该曲用语婉丽,旋律悠长,充满了古典美。学生表演时依词韵又创造了现代管弦乐器与打击乐器伴奏,加上利用Flash技术制作唯美的画面,浪漫的故事,动人的旋律,诗与歌完美结合,把《蒹葭》文词优美、声韵和谐的诗歌淋漓尽致地吟唱出来,使旧词重新焕发生命光彩。因此,开展体验感悟的表演展示课教学,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吟唱教学的多种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有明显成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除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外,还应该发挥其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作用,发挥其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作用。吟唱教学的多种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艺术情境,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学生接受诗词吟唱课程的熏陶,积极参与到丰富多样的吟唱活动中。经过一定时间后,很多学生在积极参与后能有效改变其之前语文课堂上常有的古典诗词学习态度。多种教学模式的吟唱帮助他们主动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在读、品、吟、唱、演的过程中,调动记忆、想象、体验等心理过程,形成逐步深入诗歌内在世界的结果,达成丰富和深入解读诗歌文字的目的。

在此多样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了热爱诗文的情感。学生能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产生联想,在联想的基础上进而想象,并最终形成庞大的创造性结果。

三、部编初中诗歌吟唱教学的未来发展与学校教育理念的完美结合

1.吟唱教学的作用需要在学校教育体系内引发广泛的重视

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以“唱诗”的艺术形式,唱响了整个中国,唱出了人们对诗歌的欢喜。在此全民热情下,作为教学基地的学校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开发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诗词吟唱课程尤为重要。这既符合学校“大道不器,敦品励学”的办理念,又充分体现现今学校以语文教学为基础的“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对于古诗吟唱教学,自古以来都相当重视。《尚书·尧典》就有“诗言志,歌永言”的说法。宋时王炎说过:“长短句宜歌而不宜诵。”《毛诗序》中有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是人的真情实感的诚意表达,纯粹而无杂,令人动容。“吟唱”的方式适合表达此种自由真性的诗歌。

同时,学校重视吟唱教学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中学生是中学教育的语文素养目标之一。诗词吟唱教学在这两个方面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视听和表演的共同运用有助于对诗词的记忆与理解,这是一种深化诗歌理解的教学实践。诗词吟唱課程兼顾了“诗情”与“人情”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性情,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读书人。

2.吟唱教学应该有规范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解释可以表述如下:“教师和学生一起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他们自己学校的学程或教学单元。”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

部编教材中很多诗歌在音乐艺术领域已经有很多的表演艺术家在探索并形成传唱度很高的作品。我们的吟唱教学资源不是很匮乏,在于教师的挖掘。诸如,邓丽君的古诗词歌曲专辑《淡淡幽情》中《清夜悠悠》改编自秦少游《桃园忆故人》,《有谁知我此时情》改编自聂胜琼宋词牌《鹧鸪天》,《胭脂泪》改编自李煜的词牌《乌夜啼》,《人约黄昏后》改编自欧阳修的词牌《生查子》,《相看泪眼》改编柳永的词牌《雨霖铃》。还有李进的《巴山夜雨》来自李商隐《巴山夜雨》,毛宁的《涛声依旧》源自张继《枫桥夜泊》。这样的古诗改编成歌曲还有很多,我们可以据此把其中优秀作品加入校本教材中,是正式的课本之外的独立的诗歌吟唱教材。

这样,语文教师在整个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既是引导者也是学习者。教师积极参与到吟唱活动中去,及时整合、优化教学环节和课程内部结构,有效提高了古诗文教学能力。师生共同参与,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学生喜欢的,有实效,有创造,探索出一条诗歌教学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郑伟.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J].戏剧之家,2016(16).

[2]周惠燕.古诗词吟唱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

[3]张艳娟.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渗透“古诗词吟唱”教学的实践研究[J].北方音乐,2020.

[4]刘雨晴.吟唱: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失的方法[A].中国职协2017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一二等奖)[C],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