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高职学生关键能力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改革探析
2020-08-14孙建华陈晶刘芳李佳亮
孙建华 陈晶 刘芳 李佳亮
【摘要】外语水平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能力之一,也成为衡量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方面。本文探索了在“互联网+”背景下以提升学生关键能力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以丰富新时代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理论,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能力;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作者简介】孙建华,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地质旅游;陈晶,刘芳,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通讯作者)李佳亮,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2020年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教学改革背景
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够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方面的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这是社会发展对学生个体的要求,也是对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要求。
二、基于关键能力提升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思路
高职英语教学正经历着一场改革,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立足英语教学现状,大胆尝试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近三年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引入多媒体自主学习模式的改革,二是基于毕业生所反馈的关键能力需求所进行的针对在校学生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院已毕业的学生及其工作单位以及在校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随后,笔者走访了学院的英语教师,并结合学生的调查问卷,对学院学生的职业能力,以SWOT 模型为本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融合多渠道教学资源和实践资源形成多模块化教学体系,开创了高职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本次教改在学院2015级的四个班进行,属实证性课堂行动研究。总体来看,课程改革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1. 围绕一个教学目标。确定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为提升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以专业、课程指导目标为依据,结合国家、行业、企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从知识、技能等多个维度设定英语课程改革的标准,旨在使学生获得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与英语方面的关键能力。
2. 实现了两个方面的突破。一方面,构建了关键能力实训体系。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结合高职外语教学实际,提炼英语层面的关键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文献处理能力、情感把控能力、文化熏陶等“四位一体”的英语职业能力体系,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获取为目标的教学体系。
另一方面,创建了“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本次教改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构建了线上数字课程学习、线下分层实训、职业能力实践的集课堂、面授与实操为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三、课程改革具体流程
1. 课改前聚焦关键能力进行定量研究。将学院的英语职业能力作为一种企业生产的产品来看待,结合问卷调查,运用SWOT分析法,对职业能力培养背景下高职英语职业能力的培养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为制定合理科学的课改方案提供依据。
2. 英语教学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对英语教学的不足之处从学科知识定位、教育环境、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分析制约高职英语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3. 构建英语职业能力目标体系,确定教改导向。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基于此,高职层面的英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而是越来越多地关注能力的培养。结合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确定了本次课改的目标为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并详细制定了职业能力目标体系。
4. 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多元化教学。在互联网背景下,构建网络交互式教学云平台及纯数字化英语教学资源,结合教材《跨文化英语交互教程》、微课程及职业能力实训平台,开展混合式课堂教学,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尽管本次课改还不完善,但至少在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路途上迈出了一大步,对推动下一步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将来,本课改将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制定更加详细的计划,推动各环节的具体实施,确保其实效性。二是细化学生关键能力提升的实践环节,进一步整合针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实训教材与资源,跟进并推动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以实现高职院校培养未来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与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