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思想引领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的创新机制研究

2020-08-14周书楠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1期
关键词:创新机制

摘 要:文章以课题调研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分析了现今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并挖掘数据背后的深刻意义,提出系统完整的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的创新机制,以提高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的有效性。

关键词:创新机制;主流舆论;舆论阵地

习书记在2018年的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高校是万千学子的汇集之地,是思想、知识、文化孕育与碰撞的摇篮,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人才的孵化之所。然而高校的舆论空间是一个信息量大、内容多元化的开放性范畴,多元化的信息内容为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提供了“缝隙”,使得各种社会思潮充斥其中。因此在新思想引领下进行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的任务重大,意义深远。

一、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本课题组以广东省九所高校为调查对象,涵盖一本、二本、三本、高职四类不同批次的高校,采取随机抽样原则,共发放1 0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018份,有效问卷达96%,并运用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交叉分析、逻辑回归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以探求数据背后的普遍性规律。

(一)大学生的自身情况现状

被调查对象当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所占比例分配均衡,總占97%,已毕业的调查对象约占3%;性别比例,男性占约35.3%,女性约64.8%,相对均衡;政治面貌构成,共产党员与群众各占9%及8%,是共青团员,符合实际情况;是否具有信仰,具有信仰的调查对象占38%,没有信仰的约占61.7%,通过此项调查,可以得知大部分青年大学生群体信仰模糊或缺失;信仰主要是在哪个层面:情感(包括亲情、爱情、友情等)选项占最大比例,约18%;宗教、金钱选项占比都是3%;真理选项占比约9%;其他占比4.5%;没有信仰的约占61.7%;愿意以怎样的方式接受他人的劝说:沟通(口头)选项比例为68%,占比最重;文字方式选项比例为16.1%;视频方式选项比例为5.1%;宣传(宣传栏,广播,广告,传单等)选项比例为6.1%;当接触到与自身认知结构不一致的事物,会做出的选择:逃避选项比例为4.3%;思考并探索选项比例为55%,占比最重,说明现代青年大学生好学、敏思、求知的心理倾向;进一步了解选项比例为37.7%,比重仅次于思考并探索选项,;无所谓选项比例仅为4.3%。

(二)大学生对校园舆论环境的评价与参与

调查对象阅读学校所开设宣传账号(微信、微博、抖音等)发布内容的频率:每周一到两次选项比例最大,为55.1%,没有查看或者已经屏蔽选项比例为15.7%,由此可见学生对学校利用新媒介开展的内容传播并没有很强的粘度;吸引调查对象去了解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官方APP、新媒体、张贴报栏、报纸等官方渠道所发布内容主要动力是:内容定位是否足够吸引选项频数最高,其次到是否贴近自己的生活选项,再次到能够更好地了解校园的动向选项;将近56%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对于移动媒体相关舆论管理工作表现一般,并且有60.5%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对不当舆论监督力度一般,说明移动媒体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的工作有待科学、深入展开;将近96%的调查对象认为校园舆论能否反映出真实的状况,约82%的调查对象.在高校舆论下,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不会或不确定会否理性思考后再发表个人观点,这说明高校舆论对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有着非常真实而强烈的影响力;被调查对象在选择会影响学生舆论方向的因素时,媒体炒作频数最高为746,而网络舆论引导紧随其后:635,学校引导:580,舆论领袖:502。说明各种媒体对于校园舆论的形成发展的引导性最强,而网络各种论坛和跟帖以及评论对校园舆论的影响也很大。

(三)大学生对于现代媒体的认知程度

将近58%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利用移动媒体传播信息的效果比较好,约42%的调查对象认为一般或者无效。有约71.3%的调查对象认为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对自己的学校生活产生比较好的影响,但是仍需改进。57%的调查对象选择学校是通过讲座形式或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有约25%选择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说明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的工作,可以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的普遍化进行夯实。81.5%的调查对象认为媒介能促进了解社会、促进公正与法治、提高网民的社会参与意识,27.3%的调查对象平均一天接触媒体的时间大于5 h,26.3%的调查对象平均一天接触媒体的时间是3 h~5 h,36%的调查对象时间是2 h~3 h。

(四)大学生对主流舆论的粘度分析

约47.2%的调查对象选择使用一个媒体最看重的是权威,可信度高,23.4%的调查对象选择使用一个媒体是主要因为信息量大,“新闻内容更新快”也有约20%的选择率;关于网络舆论喜欢讨论的话题,调查对象选择社会生活选项的频数最高:767,公共安全选项:636,法治事件选项:584,时政选项:581;关于学校对于对非官方舆论的态度,有将近44%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回应速度慢、回答内容含糊、置之不理;近37%的调查对象认为正面的校园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青年拼搏的斗志,约53%的调查对象认为要视具体的内容而定,所以高校主流舆论阵地的建设要注重方向和内容规划;.关于学校在组建主流舆论阵地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对象选择未有完善队伍机制选项的频数最高,有600,其次到未能鼓励学生参与选项与未能做到师生合作选项;关于学校发布信息的传播形式中存在的不足,调查对象选择创新力不足选项的频数最高,有655,其次到传播内容不新颖选项:611,再次是形式单一选项:599,选择选题不明确选项的频数是290。

二、新思想引领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的创新机制。

结合以上的选项分布状态及原因分析,以下提出解决的对策: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技术上的创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以技术的突破为中心的信息制造已然成为时代的主流,高校主流舆论阵地的建设要擅于掌握、运用新的技术新的平台来开展。主动学习新媒体的技术和知识,例如抖音、直播、短视频等的制作与传播。在这些新兴的年青人聚拢的热点平台上,努力地占领一定的空间,发布主流思潮,引导舆论走向。熟悉、掌握大数据的网络信息库来甄别信息动态与数据异常,结合校园舆情监测软件,分析研判事件议题的趋向,及时干预,适当介入,理性引导,科学处理,为主流舆论阵地建造坚固的堤防。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内容上的创新;新时代的大学生都是信息捕捉的高手,从小在电脑旁边成长的他们,形成了对信息内容进行筛选的独特的心理结构,因此,建设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内容上的创新也是不可或缺。高校主流舆论阵地组织形式上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如今,舆论的集结地已经从传统的实际人群转移到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之上。因此主流舆论阵地的建设,也应将主要阵地迁至网络,再辅之以其他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构建。也即是高校原有的阵地建设是以广播台、校报、电视台、宣传栏、宣传横幅为基础开展,后加入校园网,现需纳入网络论坛、微博、微信、抖音、短视频、贴吧、知乎、博客、直播等依托于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的平台。高校主流舆论阵地组织形式变得更加灵活与丰富:校团委官微、学生会官微、抖音政务号、社团公众服务号、知名教师微博微信、校园贴吧等。因此,高校的舆论应对机制,须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引导,不定时的要选拔一批优秀、政治素养强、文采斐然的教师管理者或学生管理者,投入到不同的网络舆论平台,进行舆论的监测、引导与管理,同时,校园官媒应整合不同的信息渠道、信息资源,建立由中心向外围传递的联动机制。高校主流舆论阵地管理方式上的创新;从前对于舆论的管理,主要以思想教育与危机管理为主,只堵不疏,态度僵硬,禁止讨论,封闭信息等做法,需要逐渐“更新”:首先,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可以理解为提高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分析、理解、判断、传播和创造能力,可以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媒体知识培训,也可通过日常课程教学传授予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过滤能力。其次,开展议题管理。针对舆论的对象的不同区分成不同类型的议题,以议题为中心对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应对,对于日常的议题,以舆论引导,思想统一为主,对于重大紧急议题,应以舆论干预,思想矫正为主。再次,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对于各种新媒体平台、各种移动载体、各种“圈群”,应尽量登记备案,划分给分管的相关部门(学校党委、团委、学生会、宣传部、新闻中心或网络管理部门)。最后,多方联动。高校应在日常便建立好与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团体、当地媒体、家委会的联动机制。高校主流舆论阵地传播手段上的创新;;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新媒体与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量的新媒体人和自媒体从业人随之出现,他们用自己的工具,自己的思维拍摄、记录、剪辑、解读、传播着这个迅速发展的外部世界,并且他们个性化的内容使得青年群体对他们的各种营业号、经营号黏性紧密,因此,高校主流舆论阵地传播手段上的创新,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充分运用传播学的议题设置理论、两级流动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把关人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尽量保证新媒体的制造内容、传播内容契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旋律,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建设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的一体化联动机制。不断使用科学理论来瓦解西方中心论。(包括使用西方后现代理论);西方中心论其实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西方一些强国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具体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因为标准的西方化,导致评价的价值观的异化,而广大的青年群体由于人生经验的缺乏,易于被五光十色不同形式包装的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所迷惑,从而人云亦云,跟风发布一些不当言论,经过信息爆炸式的繁殖,形成席卷一方的负面舆论,因此,作为主流舆论主阵地(年青人聚集)的高校,需以他方之矛,攻他方之盾,西方后现代理论的兴起主要是对于剥夺人的主体性,强调中心性、同一性的西方现代理论的批判,而其中后现代理论的代表理论:解构主义理论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主张多元化、差异化,对西方唯心主义的传统提出质疑。并且解构主义理论的提出者德里达热切地拥护马克思主义,他科学地论证了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是马克思遗产的继承者。因此,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讲座、宣传栏、培训、视频、抖音号、微博号、服务号等平台重点讲述西方后现代理论的理论内涵,向广大的青年学子传播更为科学、更为客观的哲学要义,重塑青年人的价值观,夯实高校主流舆论阵地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法】雅克.德里克.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M].中国人民出版社,2016年10月.

[2] 孙远.媒介融合时代大学生舆论引导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2018,12.

[3] 铁铮.深入贯彻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做好高校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8,3/4.

[4] 詹海玉.议程设置理论对微信公众号编辑工作的启示[J].内江科技,2019,7.

基金项目:文章系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重点课题“新思想引领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研究”(2018JKDJO6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书楠(1978- ),女,广东湛江人,管理学硕士,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政法系教师、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公共关系学。

猜你喜欢

创新机制
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创新机制研究
构建高校党管人才创新机制
我国信访制度缺陷与创新机制研究
社区党建教育平台如何搭建
县级电视台法制栏目的困境与出路
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创新机制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