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期完美主义倾向
2020-08-14孙丹
摘 要:成年人能理解世界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完美,只有不完美,在一定的程度上才是最美的。但是,三岁的幼儿会执拗地追求完美,这正是他们对人性的最初的审美体验。进入追求完美期的幼儿固执、过度地追求完美的做法,确实让教师很头疼,但是很多时候却无能为力。为了安抚幼儿的情绪,尽快改善幼儿的不良行为倾向,教师往往会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直到他们满意为止。
关键词:完美;赞美;鼓励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4-0015-02
引 言
很多人成为父母后,会极力地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为“完美”的人,想在孩子身上找到自己没有达到的美好。同时,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榜样作用,家长在做事情的时候也在努力地追求完美。久而久之,“完美”行为和心理在幼儿的头脑中滋生出来,慢慢地根深蒂固。幼儿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经常为了达到自己心中所谓的“完美”而挣扎、折磨自己。完美主义倾向使幼儿失去了本性。幼儿的完美主义表现在很多方面,笔者对其进行了简单概括。
一、幼儿完美主义倾向的表现
1.把完美作为目标
经常有家长反映,孩子变得越来越执拗,并且无理取闹,如吃苹果的时候,非要一个没有斑点的苹果,如果上面有一点点的划痕,就不吃了;吃饼干的时候,如果饼干不是完整的,就不吃了;手上有污渍的时候,洗不干净便号啕大哭。这些要求“完美”的行为让家长很崩溃。从表面上看,完美主义似乎是为人处世的问题,但实际上是关乎社会性的人际关系的问题。完美主义者们深信他们存在的价值不在于他们自身是谁,而在于他们创造出来的那些有意义的东西,认为任何东西都是赢来的,可以百分之百地为己所有。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难免会有这方面的做法倾向,对事情力求完美,当不完美的结果出现时会消极对待,甚至咆哮[1]。然而,世间的人和事哪来的完美。所谓的完美,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想象出来的。家长因为自身的原因,向孩子施加各种形式的压力,当孩子做事令他们满意时,他们的虚荣心便得到满足;而不满意时,就会生出各种事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承受得了父母的压力,而承受不了的孩子其表现各不相同。
2.过度放大错误
追求完美的孩子每天面对着一群非常挑剔的“观众”而表演着,想要满足所有人的想法、得到所有人的赞扬,他们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超能力地做出很多事情以满足人们的“需要”[2]。3~6岁是幼儿在完美和缺憾之间不停徘徊的时期,是幼儿成长的必经阶段,也是塑造幼儿良好行为的最佳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幼儿会非常在意周围的事物是否符合自己最初完美的审美要求,是否有缺陷。如果结果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幼儿就会愤怒、哭泣、谴责自己、无理取闹、消极对待,觉得自己无能,从而变得不自信、排他,甚至自闭。但是,他们过于追求的完美往往是无用、无价值的东西。他们要做的只是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把真正能体现他们能力的事情做好就行了。过度放大错误、追求完美,让幼儿觉得错误似乎是不能被原谅的,如果错了,就会脸面丢尽,会丧失很多宝贵的东西。他们想象着即将发生的事情:当自己犯错的时候,别人会可怜他,甚至瞧不起他、嘲笑他。于是,没等别人说什么、做什么,他们先把自己否定了、放弃了。更严重的是,他们把这看成不适合做事情的依据,唯一可以弥补的正确做法就是对什么都不闻不问,孤独地蜷缩在羞耻里。对于完美主义者而言,别人看来无所谓或根本就没在意的小失误,会成为他们很大的心结,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错不可以被原谅。这种情绪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甚至关乎生命安全和人生发展方向。
3.想要被赞美
很多幼儿会不经意地问教师:“我做得好不好?”“我棒不棒?”“我是不是很厉害?”这是因为他们在家庭中,听惯了家长们对自己的表扬,赞美已经贯穿于他们生活的各个环节。当他们在做一件事情时,如果得不到赞美,他们就会不停地强迫自己去重复做这件事情。只要没有得到赞美,他们就会特别难受,逼着自己一定要做得更好。家庭成员对幼儿过分溺爱,让幼儿觉得自己就是个完美的人。幼儿从小无论做什么事情,得到的都是表扬、赞美。这让他们没有了正确的是非观念和价值观,觉得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是做的最好的,尤其是在人多的时候,他们的表现欲望更加强烈[3]。例如,在外面看到地上有垃圾,他们捡起来后左看看、右看看,不是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是想得到身边人的赞美。如果没有得到赞美,他们会把垃圾扔到更远的地方,直到有人看到他们并赞美他们的所作所为。但是,当走出家门,没有了来自他人频繁的赞美,他们就受不了了。家长以为不停地夸奖孩子,会让孩子更加自信,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不停地夸奖更大程度上会让孩子变得骄傲自满,而且,听惯了父母夸大其词的赞扬后,他们就接受不了別人的意见,在步入社会后很可能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二、引导幼儿健康发展的策略
1.教会幼儿不要太看重别人的评价
父母可以对自己的孩子多进行表扬,但其他人不一定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他们或许会“实话实说”,有些时候甚至会讽刺挖苦。任何人都不可能依赖别人的评价活着,迟早要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作为成长的动力。过度依赖别人的评价会导致自己无法了解最真实的想法。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就会没有主见,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假如一个优秀的球员,在想要踢进球门时,还要看看教练和队友的脸色,那会是一个怎样的结局?走自己的路,不要太在意他人的评价,做最好的自己,不要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优秀的幼儿对待事情一向都要认真谨慎,尽量让自己不出差错,但这并不代表要追求完美,刻意迎合别人。遇事只要认真去做,不偏执,迎难而上,就一定会成为优秀的人。幼儿如果做了一件错事而遭到了家长严厉的批评,旁边的人还添油加醋地评价一番,会使他们一下子感到失去前进的动力。此时,父母应该做的是引导孩子正确看待事情的结果、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承认错误并进行改正。当幼儿主动承认错误时,家长应告诉他:“你这样做很不容易,因为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你可以对自己说你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2.适度地降低要求
追求完美的幼儿一向做事认真谨慎,有明确的规则感,并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如果引导得当的话,他们将会成为一个品行优秀的人。对待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幼儿,父母应适当降低对幼儿的要求,并对幼儿的行为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肯定。对于自卑情绪严重的幼儿来说,他们的自信心往往是脆弱的、飘摇不定的,因而他们急需得到认同和肯定,需要来自外界不断的鼓励。增强幼儿自信心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和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不同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幼儿增强自信心。任何一个小小的进步,以及为这种进步所做出的任何小小的努力,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值得被肯定的。
3.鼓励多于表扬
幼儿有完美主义倾向,可能会让家长感到烦躁,但是对于幼儿的表现,家长要给予理解,并且接纳。幼儿做得好,是应该被认可的,但是家长要让幼儿觉得:你对他的赞赏完全是诚恳的,而不是应付的、客套的,更不应该是虚伪的、做作的。鼓励多于表扬。鼓励是对幼儿做事情的努力方向的肯定;表扬仅仅代表对结果的肯定。为了达到鼓励多于表扬的效果,家长和教师在方法上必须做出调整,在表达上要讲究艺术,帮助幼儿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满足和动力。家长和教师应该让幼儿懂得: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并且努力把它做好了,这本身就是成功,也是对自己最好的肯定。这就和拔苗助长一样,施肥除草的力度正好了,禾苗长得旺盛,如果想要长得更快而去拔苗,那秧苗反而会死掉。因此,家长和教师要鼓励幼儿多做自我肯定,努力、尽力去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只表扬他做的结果。
4.过程比结果重要
家长和教师应尽可能不破坏幼儿心中对完美目标的努力,但是不要过度注重结果。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但是自尊心过强就会有过度追求完美的倾向。死要面子活受罪。很多成人为了维护所谓的面子,再累也要坚持,幼儿也是这样。如果得不到他们想要的成绩,他们就会感到焦虑不安、精神不振,会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希望自己不断进步是好事,但同时也应该能够接纳自己的不足,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像看到别人的长处和短处一样。另外,如果太看重结果的话,人就会感到痛苦。家长和教师应教会幼儿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成功和失败,能够多注重追求过程中的快乐,心态就会大不一样了。
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因为人们追求完美,这个世界才会进步。但是,过于追求完美,可能会阻碍事情的进展、新领域的开拓及个人的发展。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会因此失去很多值得一试的锻炼的机会。那么,如何才能让幼儿积极向上,适度追求完美,敢于尝试,坦然面对失败呢?成人的影响相当重要。一个人具备什么样的性格,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但影响更大的是后天因素。因此,家长和教师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幼儿形成健康、良好的性格。
结 语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完美。幼儿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這就需要成人正确的引导,帮助幼儿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一面,还需调整心态理解幼儿细腻、追求完美的心,尽力保护他们,为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保护他们最初的审美观,为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刘晓晔.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8(04):63-65.
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
王国平.解码幼儿教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孙丹(1984.2—),女,江苏扬州人,现任扬州大学第三幼儿园业务园长,一级教师,扬州市教学能手,区教育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