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重面向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新思路探析

2020-08-14张甲子韩超

职教通讯 2020年5期
关键词:学生管理高职院校

张甲子 韩超

摘 要:基于思政、课程、方位三重面向,深化高职院校管理思路改革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与意义。在思政面向上,不仅需要发挥辅导员在场时的关心与教化,而且需要发挥辅导员不在场时的自主与自制,从而实现全思政育人。在课程面向上,不仅需要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与浸润作用,而且需要发挥课程思政的深化与拓展作用,从而实现全课程育人。在方位面向上,不仅需要锤炼以创新创业为重要内容的实践能力,而且需要提升以爱岗敬业为主要基础的核心素养,从而实现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全思政育人;全课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社会科学研究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生成机理或“背景—意蕴—路向”的逻辑思路,最终指向问题解决,教育研究亦不例外,最终要通过对策建议,观照教育实践,促进生命发展。奥尔特加·加塞特(Jose Ortega Y Gasset)认为教育过程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教什么(知识、智慧)、教师和学生。时至今日,教师、学生、教学仍是教育场域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精神下,基于思政、课程、方位三重面向,深化高职院校管理思路改革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在思政面向上,实现由在场关心到退场自主的全思政育人

立德树人是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辅导员是“中心环节”中的“骨干力量”,作为“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1],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起着引领作用。对此,可以借鉴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场域理论”,将师生交往中辅导员的在场与退场,作为探讨教师引领作用的切入点。

(一)辅导员在场:关心与教化

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超越传统理性伦理,构建“学会关心”教育模式,叶澜回归现代教育立场,开创“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从诺丁斯到叶澜,其内核主线是教师在场时对学生的关心与教化。作为辅导员,要坚定爱国守法的理想信念,认同爱生爱教的职责价值,树立言传身教的榜样垂范,涵养温良恭谦的核心特质,将关心学生内化于心。教化是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的自由创造,是精神引导和创造的结合[2]。辅导员可通过教化引导学生向善,涵养学生美德,实现精神成长,追求理性自由。以通知通告、主题班会、思政课程的方式,通过谈心谈话、走访宿舍等活动,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与理想信念,实现对学生的关心与教化。

(二)辅导员退场:自主与自制

辅导员退场时,学生自主自制能力更重要。自主指人在正确认识和意志选择的基础上,独立决定自己行为,掌控自己命运,处理自己事务。自制指人不受外界诱惑因素的影响,自己控制自己的情感、意志和行为。由自主分化至自立,由自制分化至自律,传统话语下的自主自立、自制自律既有内在耦合,又有外在衔接的密切联系。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是自主和自律的,是自我决断和选择的主体[2]。当辅导员退场时,一方面,学生要学会自主:自主学习、工作、解决问题,养成能识别真伪、辨别是非、区分善恶的自主价值观和分辨力。另一方面,学生要学会自制: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自觉抵制网络手机诱惑、自觉规避道德失范、自觉远离不良习惯,养成学习自觉、行为自觉、习惯自觉的自制观和自省力。通过学会自主,学生避免“我该怎么办、我要怎么办”的问题迷惑,减少“我要选择什么、我不选择什么”的选择迷思;通过学会自制,学生避免“挂科、处分、留级或退学”的学业迷途,减少“升学、参军、就业或创业”的职业选择迷茫。自制可以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并进一步达成自觉与自省;通过自省,学生能坚定理想信念,明确现实目标。辅导员退场,学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约束与管理,实现自主與自制。

二、在课程面向上,构建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全课程育人

思政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3]。课程思政能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与浸润作用,各类课程协同推进能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深化与拓展作用,进一步提升课程育人功能。

(一)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与浸润作用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与浸润作用。第一,要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4],提高思政课程政治站位与教学视野;第二,突破传统的知识授受指向,采用非结构化、生成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场域中彰显学生生命存在[5];第三,增强思政课程的亲和力与针对性,重视思政课程的实践性,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 [6];第四,创新思政课程授课形式,增加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主题活动、仪式庆典活动等纳入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第五,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程教师业务素质,保障教师专项经费,加大教师激励力度。

(二)各类课程协同推进发挥课程思政的深化与拓展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为课程思政明确了战略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制度保障。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国土资源大类课程为例,在通识类课程领域,教师可以通过人文精神的涵养与浸润,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在物理化学类课程领域,教师可以通过物质的存在与转化,引导学生构建辩证唯物方法论;在国土资源类课程领域,教师可以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引导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在机电工程类课程领域,教师可以通过大国工匠与大国工程,引导学生传承优良作风、树立大国自信。因此,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都要关注社会需求,凸显家国情怀,探究领域前沿,彰显国家成就,尊重自然规律,倡导和谐相处,以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三、在方位面向上,完善由实践能力到核心素养的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打破思政课程孤岛现象,将育人功能从教学层面得以统整。在核心素养成为全球教育诉求的背景下,由实践能力到核心素养,既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推动,也是立德树人由线及面的全位融合。

(一)锤炼以创新创业为重要内容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就高职院校而言,在学校层面上,要进一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实习实训平台,扩充校企合作基地,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导向。在教学层面上,首先,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向学生强调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充分利用实习实训课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交流合作的能力;再次,教师充分借助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业动力,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在学生层面上,引导学生提高对基础专业课与实习实训课的认识,积极利用实习实训课增进自我专业实践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竞赛活动,如,通过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用”的良好效果。

(二)提升以爱岗敬业为基础的核心素养

褚宏启认为,“核心素養是21世纪人人都需要具备的关键少数高级行为能力,创新能力是中国‘核心素养的核心”[7]。由实践能力到核心素养,既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推动,又是立德树人由线及面的全方位融合。克拉克·克尔(Clark Kerr)曾言“高等教育越来越少只是为成人就业做准备,而越来越多成为一个人整个一生的一部分”[8]。同样,高等职业教育不能止步工具理性下的职业取向,而应追求价值理性下的核心素养。就高职院校而言,第一,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工作技能,例如,电脑办公操作技能,文稿写作技能,日常交往协作技能等;第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例如,环境地质专业学生能对水文地质勘察与评价,机电工程专业学生能识读机械零件、装配图纸等;第三,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核心素养,搭建以学校为支撑的榜样示范平台,强化学生对爱岗敬业价值观的认同感;第四,提升学生的“双创素养”,爱岗敬业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其与创新创业并非悖论。创新创业核心素养是全思政、全课程、全方位育人思想的融汇与升华。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需要辅导员的思政育人,需要任课教师的课程育人,需要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统整的全方位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是现在高校育人的全新范式和全新理念,运用到高职院校中,可以将全思政育人、全课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融合在一起,在“辅导员+任课教师+动手实践”的教育管理模式下,进一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从而推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格局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2017-10-01.

[2]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9.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2004-10-15.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20-04-14].http://www.gov.cn/xinwen/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5]冯加渔.论非结构化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3(4):39-43.

[6]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9-03-19(1).

[7]柳礼泉,李怡依.弘扬榜样文化与培育敬业价值观之关系辩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4):27-32.

[8]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64,233.

[责任编辑    刘素萍]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高职院校
初中班主任利用自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