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树立幼教专业学生正确价值观研究

2020-08-14李世桐

青年时代 2020年13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幼儿教育

李世桐

摘 要:本文论述了幼教专业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的意义,并对现代学生成长环境进行分析,发现了对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并由此入手,对幼教专业学生价值观培养的方向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价值观培养;高等教育;幼儿教育

一、引言

幼儿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幼儿价值观建立的基础,对学生后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幼教专业作为我国学前教师输出的主体,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可以使幼教事业的开展更加科学、合理,为我国人才培养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幼教专业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必要性

(一)幼儿群体的扩张

受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2015年国家决定全面开放二胎政策,这意味着一段时间内,幼儿数量会呈爆发式增长,现有幼儿教师难以支撑幼教工作的展开。各大幼教专业将出现大面积扩招行为,扩招的出现代表着学生群体基础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此时为保证幼儿教师培养的成果,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便成了幼教专业学生培养的必要工作。

(二)幼教成果的保障

现阶段,幼儿教师的缺乏导致近几年幼教专业毕业的学生将会迅速成为幼儿教育的主力。此时幼教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性将会成为幼儿发展方向正确性的主要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幼教专业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将成为幼教专业学生培养的核心内容之一。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网络时代导致信息的流通性更强,学生在成长进程中可以更加广泛的浏览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信息,这也导致了现阶段学生价值观呈多元化,其中常蕴含用部分资本主义侵袭下的霸权思想与精英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差距。高等教育阶段作为学生价值体系的形成阶段,院校在学生培养进程中有责任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剔除其中较为落后思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长远发展。

(四)院校长期发展的保障

现代教育背景下,不难发现的是,固有院校等级的影响不断弱化,专业的有效招生人数与专业学生培养能力的相关系数越来越高。价值观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指导,对学生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正确价值观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合理地规划自身时间利用与发展方向,使专业学生培养具备更高的效率,提升专业口碑,为专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三、现代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长辈的影响

现阶段高等教育主要针对学生群体为“00后”,其父辈多为“80后”。父辈的成长经历了中国发展的变革时期,导致其价值观念中仍有旧中国的残留,如过分追求稳定、崇尚低价值的努力等,这些价值观念会在学生成长中留下较为深刻的痕迹,无论是父辈价值观念的完全承接或者虚假自主性导致对父母价值观念大范围的否定都会造成学生价值观念的不健康,常表现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过低或者行为过于自主、忽视他人的意见等。

(二)主流媒体的影响

主流媒体的影响主要作用机理为现阶段媒体环境的过于极端。这种极端体现在一部分媒体将娱乐作为核心,忽略价值观传递或过分解读极端价值观的意义;而另一部分媒体在价值观念传递进程中过于严肃,忽略受众的直观体验。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为大量学生对价值观产生抗拒心理,甚至出现部分群体追求无意义生活,常表现为学生生活缺乏明确的规划与目标[1]。

(三)网络的影响

广义范围内网络的影响作用机理与主流媒体相似,这里主要讨论的对象为知乎、论坛等知识交流平台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乐于在知乎平台上分享经验的个体常表现为有一定成就但压力较大,而在贴吧分享经验的人群结构较为复杂,其中掺杂着大量素质低下的人员。不可否认的是,该类知识分享平台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会提供一定的帮助,但广泛浏览其中的信息会发现,极端价值观在该类平台上占有巨大比例,常会导致学生成长进程中价值观念的偏颇。

(四)新兴媒体的影响

新兴媒体主要指现阶段较为流行的自媒体与短视频平台,在高度商业化的运行模式下,不难发现其中大量内容发布追求利益的倾向明显,发布者常为較高的关注量而不择手段,信息误导、刻意制造争论、过度娱乐化价值观的传递等行为屡见不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该类信息大量接触会使学生原有价值观念产生扭曲,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信息技术的影响

相关研究表明,人类随学习内容的深化,学习的范围在不断减小。在信息浏览上同样存在该种现象,信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各种软件用户行为分析与兴趣推荐技术的进步,极大加速了个人发展进程中信息体系封闭的速度,常导致学生在信息了解多元化的同时,大多信息了解表面化十分严重,而正确价值观形成建立在广阔而深入的知识体系基础上。信息技术对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多表现为学生对某些事物的偏见严重。

四、新时期幼教专业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一)帮助学生建立对待幼儿的正确价值观

幼教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的主要对象为幼儿这一特殊群体,正确看待幼儿为幼教专业价值观培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2]。

首先,培养幼教专业学生对幼儿的热爱。幼儿心智尚不成熟,其行为多缺乏逻辑性与可预判性,若学生缺乏对幼儿的热爱,在日后工作进程中将难以长时间保持理智思考,极易出现过度教育或者放弃工作的行为。所以,对幼儿热爱培养的主要方向为学生的包容心与耐心。

其次,培养学生对幼儿的正确认知。由于幼儿心智不成熟,幼教进程中忽略幼儿个体需求为常见现象。培养学生对幼儿的正确认知为帮助学生将幼儿作为独立的人看待,使其在教学进程中尊重幼儿的人格与个性化需求。

最后,培养学生对幼儿的规范行为。由于幼儿心智的不成熟,教学进程中教师的引导常无法取得较好的成效,反而命令式教学收益较为明显。学生对幼儿行为的规范主要为教学进程中如何控制命令的尺度,避免教学手段逐步向变向体罚演变,确保学生毕业后教育行为的合理性。

(二)促进学生形成发展性价值观念

针对幼儿教师的发展性观念与常规情景下的意义有所差别。一方面指幼儿教师教育要具备充足的前瞻性,结合时代的需求与地区情况不断对幼儿培养计划进行完善,为幼儿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指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幼儿阶段心理成长较快,常会在一周内体现出完全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进程中要完全放弃固有印象,时刻对幼儿的状态进行考量,确保幼儿需求及时被发现与满足。

(三)帮助学生建立终身学习意识

幼儿教师与普通教师最大的区别在于幼儿教师知识体系的横向要求远大于纵向,这就要求教师对不断涌现的各种知识进行学习,除较为常规的基础知识、艺术鉴赏与表达能力外,现阶段流行的用于科学意识培养的乐高也逐渐成为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内容。幼教专业应更加注重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且培养进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广泛兴趣的开发,确保学生在工作后能快速掌握各种幼教所需的技能。

(四)加强师生关系建设

侧面影响是价值观培养进程中较为有效的策略,且不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在侧面影响策略中,影响人与被影响人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侧面影响的效果。因此,在幼教专业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进程中,专业教师作为学生接触频率较高的人员,为侧面影响的最佳选择。校方进行课程设计时,在不影响学生知识掌握的前提下,要尽可能提升实训课的比例,进一步加强师生关系,提升侧面影响的成效[3]。

(五)开辟思想教育培养新阵地

新时代条件下,网络已成为学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手段。幼教专业在学生培养进程中可将网络输出作为主要阵地,在传统思想品德培养进程中添加学生主动摄取的信息,增强价值观培养的效果。同时,将网络作为主阵地可有效抢夺学生其它平台浏览时间,减少学生不良信息接触频率,避免学生价值观被扭曲。

第一,由校方信息技术人员搭建专业的校内交流平台,该平台搭建进程中要加强对注册人员身份的认证,避免其他人员混入,在其中传播不良信息。同时,加强平台保密措施的建立,保证学生在校方平台内拥有隐蔽性较高的虚拟身份,提升学生使用与发言的积极程度。为保证学生平台使用的兴趣,平台监管人员的选择是较为核心的内容。可尝试采取部分学生与专业人员共同审核的模式,避免学生感兴趣的信息被大量拦截,影响学生的使用兴趣。该种模式下需要加强学生审核人员的筛选,当学生作为审核主体时,审核人员价值观的正确性是平台教育能否正确发挥效力的重要保障。

第二,幼教专栏的建立。由于幼教专业对学生价值观具备特殊要求,平台中常需发布较多的幼儿相关信息,为避免大量信息影响学生的使用兴趣,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内容分隔是较为优秀的选择,幼教板块为平台中必须具备的结构。同时,为保证学生幼教信息浏览的頻率,可制订限时签到领取奖励的措施,并将幼教相关的内容在签到时间段集中发布。需要注意的是,签到时间段应注重避开上课时间、避开学生娱乐高峰时间,奖励措施应避免与学生课业评价挂钩。

第三,平台推广。平台推广手段应避免教师或者导员以强制措施进行推广,最佳推广方式为平台建立时,在其中设计较为优秀的学生社团服务功能,以学生社团为中介进行推广,弱化平台的校方性质。

五、结语

幼师对幼儿思想的成长有重要影响,是我国教育合理性的重要保证。幼教专业在学生培养进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明确影响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因素及幼教对学生价值观的个性需求,针对性完善学生培养方案,确保幼儿教师价值观培养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杭作.学生教育 德育为先——切实重视德育 助其树立正确价值观[J].贵州教育,2019(19):15-17.

[2]赵宏伟.百度贴吧对高职学生价值观影响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21(2):204-208.

[3]王利顺.探索如何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2(4):262.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幼儿教育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