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网络贷款意愿调研

2020-08-14黄云燕吉祥王万扬

青年时代 2020年13期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大学生

黄云燕 吉祥 王万扬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贷款平台层出不穷,其真实性、可靠性惹人质疑,不少人深受其害。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角度,以江苏省为例探究大学生网络贷款意愿,并对规范大学生网络贷款行为提出建议。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大学生;网络贷款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网络贷款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获取金钱的途径。伴随而来的,是贷款平台的多样性及不可靠性等一系列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深受其害。而当代大学生,由于缺少丰富的社会经验、灵敏的判断力,很容易被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吸引,从而产生攀比、虚荣心理,然后从各种渠道获取足够的资金满足自身需求。某些商家正是看中这一点,企图从单纯的大学生中获取暴利,从而打造了大学生网络贷款的专门平台,采取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吸引大学生“上钩”。凭借贷款操作简单、门槛低等特点,网络贷款已经成为大学生需要金钱时可选择的几个选项之一。

笔者了解到现实生活中与网络贷款的相关案例及计划行为理论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如医疗领域、文娱领域、健康领域、消费领域、违规领域等,但在研究大学生网络贷款方面,鲜少有被运用的情况。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的角度探究当代大学生网络贷款的意愿,得出结论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希望减少大学生因实施不正当的网络贷款而酿成悲剧等情形的发生。

二、理论分析

本研究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网络贷款行为的意愿模型。模型见图1。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TPB)是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TPB包含了5个要素,分别为态度(Attitude)、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行为意愿(Behavior intention)和行为(Behavior)。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愿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并且行为意愿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其中,态度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负面的感觉;主观规范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行为意愿是指个人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概率的判定,它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的采取意愿;行为是指个人实际采取行动的行为[1]。

一般而言,个人对于某项行为的态度越正向时,个人的行为意愿就会越强。对于某项行为的主观规范越正向时,个人的行为意愿也会越强。个人对于某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越强时,个人的行为意愿也会越强。综上,个人对某项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越正向时,个人会做出某项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反之,越小。

三、研究设计及TPB分析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及所建立的模型,本研究从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及大学生网络贷款意愿四个方面设置了调查问卷。本研究选取江苏省作为取样范围,在江苏省省内,随机选取十所高校传播电子问卷。从十所高校共收取255份问卷,有效问卷为236份,有效回收率为92.5%。

(一)问卷信度检验

本研究中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需要先将问卷转化为量表。量表采用的是李克特五级量表。本研究利用Cronbach Alpha系数法检验量表的信度。一般来看,量表的信度系数(即α系数)在0.5~0.6之间意味着问卷可以使用;0.7~0.8之间说明信度较好;0.8以上说明信度较高。在本研究中,量表信度为0.808,且删掉项后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每一项均高于0.7,说明了本研究所用的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二)大学生网络贷款的TPB分析

1.大学生网络贷款中的态度

态度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负面的感觉。在本研究中,态度是指大学生个人对网络贷款的正负面感觉。在网络贷款决策中,大学生对于网络贷款的主观评价更为积极,则越容易實施网络贷款行为,反之越难实施网络贷款行为。在调查中,63.3%的大学生对网络贷款持有中立态度,仅有11.9%的大学生对网络贷款持有支持态度,35.6%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贷款可以培养经济管理能力,22.7%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贷款可以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87.1%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贷款有背负高利贷的风险(26.7%的大学生认为“一定会”)。由此可知,大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贷款持有中立态度,且认为进行网络贷款有背负高利贷的风险,并不利于经济管理能力的培养,正确消费观念的形成。这些情感性评价及工具性评价整体产生的消极影响,促使大学生弱化网络贷款意愿,对网络贷款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2.大学生网络贷款中的主观规范

主观规范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在本研究中,将大学生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分为心理压力、教育压力和舆论压力三个方面。心理压力来自于朋友之间的攀比,教育压力来自于父母、学校的日常教育,舆论压力来自于社会公众(除父母、学校、朋友外)的倒向。在调查中,6.9%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贷款可以得到朋友的认可(3.0%的大学生认为“一定会”),97%的大学生都或多或少接受过父母针对网络贷款的教育,97%的大学生都接受过学校开展的关于网络贷款的宣传教育活动,10%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公众支持大学生网络贷款。无论是父母还是学校的教育活动,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结果,都会涉及到一些大学生因进行不正当网络贷款从而酿成悲剧的实例。当大学生想实施网络贷款行为时,悲惨的实例加上身边朋友的不支持、社会舆论的倒向等因素,都会加大大学生的社会压力,从而弱化大学生网络贷款意愿,对网络贷款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猜你喜欢

计划行为理论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试论消费者自拍行为的影响因素
影响消费者购买仿冒奢侈品意愿的研究陆施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