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2020-08-14徐瑶

青年时代 2020年13期
关键词:社会公众互联网金融

徐瑶

摘 要:本文针对互联网金融领域改革对消费者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论述,以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对社会公众购买行为的影响为理论依据,从提高社会公众素质出发、保障互联网金融用户的财产安全、形成互联网金融信用机制以及培养社会金融用户的个人财产安全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助力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社会公众;金融理财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这五个字越来越受关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的金融方式不同,它是将计算机网络和金融相结合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式。把互联网大数据作为根基、将网络作为平台,突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保守性,使金融服务更具备延展性、综合性。现阶段的年轻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喜欢创新、追求时代潮流,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正好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和改变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生活生产方式。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金融改革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和阐述。

二、互联网金融下社会公众消费渠道分析

(一)样本数据概况

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大约有57.8%的社会公众对互联网金融有过了解,有27.6%的社会公众对互联网金融有认知,仅有少部分的人大约9.4%的社会公众对于互联网金融体系不关注,仅剩少部分群体对互联网金融不了解。有90.7%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线上消费,只有极少部分的大约9.6%的儿童、老年群体以及其他群体没有通过互联网进行过线上消费。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居民越来越关注互联网金融并且走进互联网金融市场当中,互联网消费对于消费者的生活具有直接影响,但是目前我国居民大多数是借助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电商的方式进行消费,其他消费渠道相对较少。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社会公众的消费支出理念

数据调查显示,占比97.38%的消费群体认为互联网金融对其消费思维观念有影响作用,只有少部分大约占比6.47%的消费群体认为互联网金融对其消费思维观念没有起到影响作用;当消费群体面临线上消费和生活费的关系问题时,有85%左右的消费群体的线上消费支出占据总生活费用的65%,有10.76%的收入和支出不成正比,大约75.48%的社会公众的月生活费达不到6 000元;大部分收入都是来源于务工,收入渠道单一。收入少、支出大。通过公民的消费情况调研发现,大部分社会居民的资金收入都是比较低的,基本都是月光族。在互联网金融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平台以及电商对实体市场的冲击,导致金钱电子化,致使越来越多的群体对金钱的数目没有概念,让人产生支出的只是一个数字这样错误的想法,并不是实体财产,所以就导致不理性的消费购买行为日益激增,没有资金时还可以到平台进行借贷套现,一旦遇到不法的贷款平台,就容易背负上巨大的经济债务。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社会公众的消费选择

笔者在市场调研中发现,消费者购买的产品种类繁多,具体表现为服装产品、箱包产品、化妆产品以及食品产品等。大部分的消费群体都比较追求时尚,喜欢和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是因为经济可用支出有限,随着互联网线上产品平台与运营多样化和综合化,以及中国物流行业的运输化、合理化以及支付渠道的多样化,消费者能够在多个线上平台进行货物价格、质量对比。尽可能购买产品优、价格低的产品,并且还有快速和服务优质的物流运输服务,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社会公众喜爱的消费模式

目前,我国相对受消费者喜爱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和电商有阿里云的淘宝、天猫、以及京东、美团、拼多多等平台,其中消费者应用购买频次置顶的是阿里云的淘宝,其次是天猫和京东,接近92.78%的客户都在用。另外拼多多也是紧随其后,成为业界的一匹黑马。消费者在进行网络消费时,大多数都会使用的支付支出渠道是微信支出或支付宝支出,使用人次将近94.96%,而刷卡和货到付款的方式非常少见。因此得知,互联网金融线上消费模式已经贯穿社会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阿里云不仅创建了天猫和淘宝平台,而且还创建了企业独有的支付交易软件——支付宝,支付宝的应用推广为淘宝业务的拓展增添了新动力,不仅新增了购物APP,提高了用户量以及使用频率,而且还为客户增添了购买支付综合性的服務,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工序和麻烦、提高了平台支付的便捷性、快捷性。而微信APP的出现同样便利了社会公众的生活,它不仅是一个社交软件,也是一个购物APP。消费者可以在该平台进行酒店预订、电影票、租车等购买行为,其中也包括支付方式。有些居民可能经济收入限制,并且信用卡办理流程也比较烦琐,也容易因为个人信用不足导致银行拒绝办理,但当前社会公众群众还普遍存在先消费后付款的交易思维,在此基础上,花呗应势而谋、因势而动,找到消费者的痛点,切实满足消费者当前对于资金的需求。

(五)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社会公众理财方式

我国公民原有的传统消费、理财思维是增加收入,节省开支,也就是开源节流,有收入就必须将资金进行储蓄保存。在这次市场调研中笔者还针对社会公众是否有理财活动以及理财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人有理财的想法,但是资金有限一直没有进行储蓄活动。也有少部分的人会选择支付宝中的余额宝进行存储,以投资的方式获得收益。总体来看,社会公众的理财思维意识依然非常淡薄,对于理财的方式方法和具体应用了解的也不够透彻,导致理财行为一直得不到落实。

(六)社会公众互联网金融消费受影响的因素

调查发现,让消费者产生线上购买行为活动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消费者自身的经济收入所导致的。每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购买产品倾向有所不同,基本经济基础决定网络消费倾向。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走向,以及成熟和规范程度,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例如,阿里云下的支付宝满足了消费者的支付需求,花呗满足了消费者先消费后还款的需求等。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新兴业务的拓展能够满足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没有需求创造需求,助力网络金融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对社会公众消费行为的影响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也逐渐完善健全,在大数据环境下,电商平台也逐渐朝综合性发展,研发创新了很多新型产品。只要消费者产生购买需求,在天猫、淘宝等平台就能够购买到自己想要的产品,通过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就能够任意挑选并且购买,满足消费需求。随着网络的快速升级,网上购物也越发方便、快捷,并且购买时间自由,吸引越来越多的线下消费群体进入互联网线上消费群体中,社会公众借助金融账户和线上平台能够实时进行购买行为,进行网上购物,不受时间、交通等条件的约束,节省消费者的购物时间和精力,非常方便快捷。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基本需求,电商平台相继研发推广了金融产品,如2014年开发的京东白条,支付宝推出的蚂蚁花呗等,当社会公众在资金财产匮乏无法购物时,可以随时开通金融产品(白条、蚂蚁花呗)、兑现额度,非常方便,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身份验证和信用审核,也不需要填写太烦琐的个人信息,系统会根据消费者在该平台上的活跃度进行评估审核,审核通过后,即可兑现出一定的经济额度,相比于办理信用卡要方便快捷得多,主要是以用户的个人信用作为考核标准,拉动了社会公众的线上消费率。

四、互联网金融下社会公众的消费建议

(一)加大对社会公众教育力度,树立良好的消费理念

目前,我国社会公众对网络金融的认知仍然需要市场教育,大部分的消费群体都知道支付宝第三方的支付方法,对其他网络金融支付平台很陌生。所以,笔者建议相关网络金融组织机构可以组织一次会议或访谈,提高消费群体对于网络金融的认识和辨识度,树立消费者的正确安全消费意识,加强安全消费教育,拓展社会公众的视野和思维,建立较合理的消费理财思想。

(二)保障互联网金融消费者资金安全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公民都比较担心自身财产安全,对于社会居民来说,没有什么比财产安全更重要。在网络金融和大数据环境下,如果想要在不影响公民正常线上消费的基础上保障公民的财产安全,必须加强对公民财产安全的保障力度,制定相关健全完善的管理方法,保障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加强网络安全度,防止外网入侵,给公民的财产安全带来危害。

(三)及时构建互联网金融征信标准

信用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保证互联网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互联网未出现以前,信用一直缺少标准规范、不受重视,造成了很多影响社会安定、混乱的现象。构建一个标准化、系统性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不仅能夠整合社会公众的个人信息和信用,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社会公众信息采集成本,能够不断完善客户的个人信息,降低因信用引发的风险,提高消费群体对于自身网上购物消费行为的严谨度和树立正确观念,重视且提升征信意识,将自身的征信等级提升。

五、结语

社会公众应该自主自发加强网络金融、财产安全以及征信方面的学习,全方位了解网络金融有关的知识,养成看金融、经济相关新闻的好习惯,实时警醒自己。在线上进行购物消费和理财时,应严格规范自己,学会合理的应用平台、合理的安排购物时间和精力,切不可购物成瘾。当代受众群体只有合理的应用各类购物平台以及电商平台,才能够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上,保证自身财产安全,有效防止网络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郑凡.互联网金融产品对消费者使用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D].厦门:华侨大学,2019.

[2]汪雨欣.互联网金融创新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9.

猜你喜欢

社会公众互联网金融
努力给社会公众求证事情的真相——以金华晚报《求证》栏目为例
利用REMM模型解析公众参与环保行为动机
数字化媒体时代影响性诉讼生成机制研究
社会公众二孩生育影响因素研究综述:2003—2015
社会公众视阈下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基于武汉市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