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在胃肠疾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2020-08-14陈洪益
陈洪益
【摘要】作为临床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胃肠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构成不利影响,情况严重者,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近些年来,腹腔镜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其在胃肠道疾病的诊治中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其有着许多优势,即创伤较小、患者的痛苦较小、术后恢复较快、诊断的准确率较高,而且瘢痕较小等,因此得到了普遍认可。本文对腹腔镜技术在胃肠疾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展开探讨。
【关键词】胃肠疾病;生活质量;腹腔镜技术;诊治
胃肠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中包括多种疾病类型,涉及到的部位较多,包括肝、胆与肠道等。一些疾病会伴随病程的延长而引发癌变,尤其是胃肠道息肉的癌变率较高。根据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肠癌患者中,有80~90%病例都是由肠息肉癌变引发的,所以必须要为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在胃肠疾病的临床诊治中科学地运用腹腔镜技术,具有创伤小、瘢痕小、患者的痛苦小、预后良好等优势,因此获得医师与患者的广泛认可。
1 胃肠疾病的诊治
1.1 胃食管返流的诊治
近些年来,伴随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胃食管反流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多,发病率不断提高。此疾病的主要症状是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并且泛酸等。此外,一些患者还会伴发咳嗽与哮喘等。此类患者必须要长期服药,如果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佳,或许会造成患者发生癌前病变或者是食管裂孔疝[1],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此疾病的临床诊治中运用腹腔镜技术,可以借助于胃底折叠手术的方法治疗此疾病。术前,要采用腹腔镜对患者行上消化道的内镜检查,在此基础上全面地了解其食管的长度及裂孔疝情况等。此外,要采取一系列的食管动力学检查措施,全面地评估患者的食管运动功能及括约肌功能。
1.2 结直肠手术的诊治
在结直肠手术的临床诊治中,首先要全面地评估患者结直肠癌良性病变的成因和临床症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应用腹腔镜技术。一般状况下,此项技术在結直肠手术中适合应用的良性病变主要包含结肠直肠血管瘤与乙状结肠腺瘤。等。在为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时,必须要确保其没有严重的合并症。在结直肠恶性病变诊治中,对腹腔镜技术的应用也较为广泛,技术也相对较为成熟。
1.3 穿孔修补的诊治
作为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胃肠疾病,十二指肠穿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其临床诊治中采用腹腔镜技术,可以更好地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改善治疗效果,可以排除类似的疾病,例如急性阑尾炎合并穿孔等,这样就可以更好地防范误诊与盲目开腹现象的发生。在腹腔镜术野下,手术医师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腹腔状况,对穿孔外溢出的腹腔镜内容物进行彻底的清理。另外,还可以清除脓苔,使得患者的腹腔得到彻底清洗。而且,通过对此项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及时、有效地清除患者在腹腔内潜存的感染病灶,有效地防范肠粘连现象的发生。
1.4 良性肿瘤的诊治
在临床实践中对胃肠道患者的良性肿瘤进行切除时,良性肿瘤类型主要包括血管瘤、息肉状腺瘤及脂肪瘤等[2]。在采用腹腔镜技术进行诊治时,首先要确定肿瘤的位置,然后再实施规范化的手术操作。在手术的过程中,要将肿瘤部分与其胃壁组织共同切除。
2 腹腔镜胃肠手术并发症的防治
腹腔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此术式的操作难度较大,一旦稍有不慎,那么就可能会引发术中与术后的并发症,进而会影响到患者的预后。通常状况下,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吻合口瘘、皮下水肿与血管破裂等。为了有效地防范并发症的发生,就要注意以下事项:(1)手术医师必须要具有丰富的开腹手术临床经验,有着很强的术中应变能力,能够熟练地完成腹腔镜下的手术操作;(2)要确保操作视野的清晰,在可视的基础上完成每一步操作;(3)要尽可能多地使用锐性分离操作,要防范热损伤的发生,这样可以有效地防范组织或者脏器的撕裂伤[3];(4)如果存在分离困难的问题,可以采用手术或者是辅助方式;(5)如果发生了无法控制的脏器损伤或者出血现象,临床医师就必须要马上中转开腹手术,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减少手术风险,降低死亡率。
3 结 论
伴随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的生活压力与日剧增,人们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也发生改变,于是也使得胃肠疾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发病后,会严重损害患者的消化系统,导致营养吸收受损,而且还可能会发生癌变。因此,会对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在胃肠道疾病的临床诊治中合理地运用腹腔镜技术,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的效果,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而且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与手术时间,减小创伤与瘢痕,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汤楠.高校大学生胃肠道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1):91.
[2] 许树长,孙会会.胃肠动力障碍与功能性疾病的诊治进展[J].上海医学,2017(12):720-722.
[3] 吴开春,沙素梅.2016年消化系统疾病国内外诊治进展[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7,3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