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2020-08-14陈杏桦

知识文库 2020年15期
关键词:玻璃杯水珠现象

陈杏桦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学会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体现。本文结合小学科学教学的实例,探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

教学实践中,学生面对一些逆向思维的题目或者同一问题的深入拓展题目的得分率都不高,比如:现在马铃薯浮在盐水上,怎样才能把马铃薯沉下来?不少的学生选择了“加盐”这个选项。再有,在讲述一些现象的后面,让学生再提一些科学的问题,不少学生提不出来。看似简单的题目,却把学生难倒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前的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仍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问题都不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善于提问,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善于提问,才能够有知识上的创新。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探究在科学课中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

1 做学生提问的辅助者

不少教师在教学生提问题时,总是袖手旁观。殊不知,学提问,就是学说话,跟学做菜一样,是需要观察和模仿的教师是可以帮忙和引导的,示范怎样从自然现象中提出问题,建立科学提问的表达模式。例如,《水珠从哪里来》这一课,教师往玻璃杯里装满冰块,装满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会出现许多小水珠。教师向学生提问:我想知道,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不明白,为什么放了冰之后玻璃杯外壁会出现小水珠?如何研究这种现象?如果往玻璃杯里倒热水,杯子的外壁会出现水珠吗?类似的提问听多了,学生们会形成一些提问的表达模式,这时候教师可以归纳科学提问的表达模式:“什么是……?”,“如何……”,“为什么……”,“如果……会怎么样?”。然后,让他们在空白处填上具体想问的内容。例如:“什么是光?”“如何给冷水加热?”“热是怎样传递的?”“铁为什么会生锈?”经过模仿训练,学生学会了科学提问的表达模式,就学会了基本的提问方法。

2 做学生好奇心的延续者

当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应该怎样回应呢?如果老师说:“好,你答对了。”老师可能是觉得这是在肯定学生的答案,但是,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却是这样的:如果一个问题有了答案就算结束,不用再进一步思考了。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就终止于答案。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学生好奇心的延续者,而不是终结者,具体的做法:

2.1 提供和他们答案冲突的信息使学生会问

学生提不出问题,可能是他们忽略了一些例外的情况。比如,《植物新生命的开始》一课,学生被問到“植物是用什么繁殖的?”答道:“种子。我就给他们看马铃薯、番薯的例子,问道:”咦,这个植物怎么不是用种子繁殖呢?”和你刚刚说的不太一样呢!他们可能就会问:“为什么有些植物不是种子繁殖的?”“植物繁殖还有哪些方式?”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提问题,还会利用自己的问题追求更好的理解。

2.2 以问题开始以新问题结束使学生善问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即使学生给出了正确的回答,教师也应该启发他思考提出进一步的问题,教师可以继续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清楚?你还想知道什么?”例如,六年级《日食和月食》这一课,教师问“日食是怎样形成的?”通过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三球演示仪的模拟演示,学生会回答:“当月球处于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处于月影中某一地区的人们就会看到太阳变暗,发生日食。”教师先肯定他的答案,接着再提出新的问题:“那么按照你说的情况,我们一个月能见到多少次日食?”“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个月都能看到日食吗?为什么?”按照这样的这不但训练学生提更深入的问题,而且还能帮助他反思自己的探究是否存在漏洞?存在什么漏洞?应该怎样提高?

2.3 对司空见惯的现象提出质疑使学生好问

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就是善于对习以为常的现象提出质疑。例如:太阳东升,白天来到;太阳西落,夜幕降临……昼和夜不停地交替出现。为什么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的交替多久为一个周期?这样,勇于对日常的现象提出质疑,通过发问进行批判性思考,让他们学会问:“支持这个答案的理由是什么?”“这个理由可靠吗?充分吗?”“有没有其他可能的原因?”

3 做学生提问环境的缔造者

3.1 依托多种形式的提问活动,让学生多问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有开创性地开设多种形式的提问活动,比如,在课室里面提供科学问题板、设置科学“问题角”、“思考吧”、“问题箱”、“科学大发现”等特色园地,让学生把自己的困惑的现象和感兴趣的话题,以问题的形式随时记录下来。还可以设立“问题展示板”,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问题,让其他学生一起来思考;也可以开展“好问题诺贝尔奖”评选,鼓励学生们提问题,提好问题。

3.2 尊重“傻”问题,让学生敢问

有些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害怕,害怕听到别人说“这么傻的问题都要问?”“你真蠢”之类的话。所以,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亲和力,使师生的关系平等,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要营造提问的安全环境,例如,“只提问,不评价”,让学生专心于提问题,保证了一定的问题数量之

后再让他们选出自己心中的好问题和大家分享。或者开展“比一比,谁的问题更傻”的比赛,建立有勇气问任何问题的安全感。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傻”问题里藏着大智慧。不同的问题触发的思考不同,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知识的发展和理解。从而,让他们觉得任何问题都会被尊重,都是有价值的。

3.3 依托团队的力量,让学生乐问

好的问题从来不是天才们绞尽脑汁憋出来的,是需要学生们可以坐一在起协作和讨论。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为他们的问题进行分类、评价彼此的问题,做“问题评审员”,在协作讨论的过程中讨论“哪些问题还没有回答?”,“你还想问什么新问题?”。让他们学习如何提问、如何改进问题,让学生们彼此支持,共同进步,在提问的团队活动中获得乐趣。经过这样的锻炼,小学生也能提出大问题。

4 做学生提问的启发者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不善于提问,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启发和引导他们从不同的来源發现问题,帮助他们找准提问的切入点。

4.1 问题可能是从教材中来

学生最方便接触的就是教材,教师可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看书提问的能力。可以针对课题来提问,可以在教学重难点处提问,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问,可以在与前概念不一样的冲突点提问,可以在知识易淆处提问,等等。

4.2 问题可能是从现实生活中来

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观察生活,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诱发提问。比如:红绿灯是定时转变的,但是,不同的时段交通状况不一样,定时转变的红绿灯会出现已经多时没行人通行,但车辆仍迫于红灯不能通行的现象。引发学生提出:“怎样可以改变这种交通现象?”的思考,提出“红绿灯还可能怎样改良呢?”的思考。

4.3 问题可能是从实验中来

1)问题可以从实验过程中来

在做“盐水浮鸡蛋”的实验时,有些孩子放了一次盐就把鸡蛋浮起来了;有些孩子放了几次盐,鸡蛋仍然沉在水底。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种不同的现象呢?“对比两者的实验过程,有什么不同呢?”“实验过程中是不是疏忽了某些要点呢?”

2)问题可以从实验结果中来

在《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中,在米饭上滴上一滴碘酒后,发生什么现象?利用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色这一特性,可以为我们人类做些什么?

3)问题可以从实验数据中来

在《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中,用相同的纸片分别做成了T、U、O、W、“口”字等形状,分别测量记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通过数据的分析提出“不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抗弯曲能力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始于问题的提出,心理学家布鲁巴是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的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深入思考,用问题引导自己探寻自然、理解世界,对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要培养学生提问能力,需要教师主动迎接学生提问的挑战,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完善自己的课堂调控艺术,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玻璃杯水珠现象
“粘”在一起的玻璃杯
种水珠
我是快乐的小水珠
水珠的魔法
穿越玻璃杯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