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质量改进在心电监护风险管理与防范中的应用
2020-08-13沈娟琴
沈娟琴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心电监护;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R47 【文獻识别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5-0156-01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将系统理论作为基础并以全程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过程作为重点的管理方法[1]。该管理方式侧重于环节质量控制与过程管理。心电监护仪属于目前心内科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的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检测设备,它能对病人的心电变化进行持续动态检测,能够及时发现病人病情变化[2]。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变化迅速且具有不确定性,病情观察时,护士因过分依赖监护仪而忽视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因操作不当或观察不当造成护理缺陷[3]。为了使医护人员心电监护技能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减少使用或观察不当造成不良事件。我院心内科在2018年01月到2018年07月施行了为期半年的持续质量改进,使护士的心电监护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心电监护报警事件未及时处置率得到有效下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选取心内科护理部医护人员17名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3-35岁,平均(27.3±1.6)岁;护龄在5个月-15年,平均护龄(5.7±1.6)年。主管护师6名,护师4名,护士7名。文化程度为:专科医护人员共计13例、大学本科医护人员共计4例。
1.2 方法
1.2.1 由护理部17名护理人员成立质量改进小组
1.2.2 改进时限2018年1月至7月
1.2.3 找出心电监护仪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对2018年1月-7月使用中的心电监护仪进行使用情况检查,共检查448例,异常情况未及时处置事件占160例,占比36.6%,检查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未处置事件主要包括电极和电极片脱落,电池耗竭剩余10分钟未发现,严重心律失常心电图护士未识别及心电监护波形干扰及信号接收差。对17名护理人员进行心电监护操作能力及心电图识别能力进行考核,考核总分为100分,80分及以上为合格,结果显示合格率为70.58%。
1.2.4 目标设定 (1)通过续质量改进方法,就心电监护仪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改进,使心电监护过程中异常情况未及时处置事件的发生率降低至目标值10%。(2)用理论与操作考核方式对护士在持续质量改进前后的心电监护操作能力及心电图识别能力进行评定,满分为100分,80分及以上为合格,使合格率达到95%以上。
1.2.5 制定及实施质量改进措施 (1)组织培训培训。培训内容为:心电监护操作流程,心电图基本知识,监护仪各种功能键使用。培训方式:集体授课及现场心电监护操作示范。(2)修订专项流程,细化心电监护操作流程,流程内容包括报警值的设置范围,异常报警处理,报警翻译等。(3)制定《心电监护护理质量检查标准》,由护士长及组长不定期对心电监护进行专项督导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记录数据,实验数据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数据用n(%)表示,测量数据用S表示。当P<0.05时,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
2 效果评价与结果
持续质量改进后对心电监护仪使用情况抽查了4089例,异常情况未及时处置事件276例,占比6.7%,对心电监护仪使用过程中异常情况未处置主要安全因素进行比较(见表1),持续质量改进后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操作能力及心电图识别能力合格率明显提高(见表2)
表1 持续量改进前、后心电监护异常情况未处置主要因素比较(n,%)
表2 护理人员持续质量改进前、后心电监护操作能力及心电图识别能力对比(n,%)
3 讨论
表1中对于电池耗竭、严重心律失常心电图未识别、波形干扰及信号差等安全问题改进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表2中质量改进前后心电监护操作能力及心电图识别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看出,有效的持续质量改进可以使护士更系统、更牢固地掌握心电监护操作流程,提高自身心电图基本知识,能正确使用心电监护仪的各项功能,了解影响心电监护的外部因素,正确识别异常恶性心律失常心电图,有效减少人为失误因素对心电监护的影响及护理风险。
综上所述,持续质量改进有助于提高护士心电监护防范能力,此质量改进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章梅妹,刘四琴,周丽芳,etal.持续质量改进在提高急诊科护士心电监护应用能力中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2).
钱敏,刘艳林,胡兰英.PDCA循环在降低早产儿心电监护电极片致皮肤反应发生率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1).
郑惠芳,吴月萍,许金妹,持续质量改进在提高护士心电监护技能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4.13(9).887-889
田月华.品管圈活动对临床规范使用心电监护仪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