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教学策略
2020-08-13孙元华
孙元华
【摘要】语感的培养需要长期训练,也需要建立在充分的学习兴趣基础上。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多读、多看、多听、多说、多写,要带领学生深入感知语言文学中的技巧、美感和魅力。持续地开展语感教学,帮助学生夯实汉语言学科的基本功,这将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发挥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要多做有益探索,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形成良好的语感。
【关键词】语文;语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0)20-0162-02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有良好的语感,学生才能对汉语言的用法技巧以及语言文学素养有一个良好的认知。在语感的培养方面,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见到成效。深入把握语言学习的规律,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教学,这样才更容易形成语感。
一、在朗读中融入情感,感知语言的情绪表达
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我们先要明白,对语言的感知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听、说、读、写,每一个语言应用的情景、形式都可以是我们感知语言的机会和路径。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更提倡基于课文内容以及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语感的培养。
在朗读中融入情感,这是因为很多文章、诗歌的创作都是融入了真情实感的,带着感情去朗读,更容易体现语言中饱满的情绪,更容易受到语言的熏陶。比如臧克家在作品中写到“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在这里面,作者表达的情绪是深沉的,还是愤怒的?如果我们在语气停顿和音调上进行不同的朗读尝试,其情绪波动是否会有改变?
我们把朗读作为一个培养语感的路径,同时又不拘泥于形式,而是灵活变通,研究细节。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的感情更加真挚,也更加贴合诗歌作品的思想主题,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
二、在写作中进行训练,让学生感受语言组织的妙处
语感的训练,还可以通过写作来进行。我们知道,写作在形式上就是语言的书面化,就是语言文字的组织与编排。不同的文字组合在一起,配合标点符号的使用和段落的分布,就可以产生多变的效果。在写作中培养语感,这要求教师在组织写作活动的时候注意做好细节的调度,让学生从细微的变化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感知语言的特征和规律。比如在对窗户这个事物的描写中,有的学生写道:窗户可以让空气流通,可以调整室内光线,是房屋建筑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显然是从窗户的功能着眼进行的说明文式的写作;还有的学生写道:我喜欢看窗外的世界,也很想去外面旅行,增长见识。这样的写作是一种情感的抒发,情绪表达要比说明文式的写法更强烈。教师以学生的写作内容为样本,带领大家分析不同作品中表现出的情感、情绪、主题思想,感知写作中语言的编排带来的阅读体会和精神享受。这种教学活动的好处在于,学生写的每一个字都是自己的亲身体验,都是一次语感的锻炼。学生之间围绕写作进行的交流互动,更是会起到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的效果。围绕同样的事物和主题进行写作,获得的感受却不同,这让学生更好地熟悉了语言的特征和规律,也拥有了更强烈和敏锐的语感。
三、听演讲、看话剧,在多种艺术形式中形成语感
语言不是死的,不是靠着死记硬背学科基础知识或者常识就能够达到好的语感。在语感教学中,我们更会接触艺术感染力比较强的、语言技巧运用比较精妙的形式,从中获得语感的升华。比如我们利用互联网搜集了适合少年儿童的情景剧、舞台剧视频给大家看,让大家在背景音乐、舞台道具和演员的表演中感受语言的应用,感知语言在情绪情感表达中的作用;或者我们搜集一些少年儿童的诗朗诵、演讲视频给大家看,让学生学习借鉴同龄人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经验、技巧。我们还会让学生去模拟这种舞台表演模式,模拟其中的神态、语言、动作,或者去分析各个角色的表演,分析人物的形象、性格,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和评价能力。诗歌、儿歌、情景剧、广播剧、话剧表演、相声、说唱、戏曲、脱口秀等各种各样的语言艺术形式,让学生的思维、眼界、体会更加丰富多样起来。
四、组织交际对话,融入真实情景,体会语言的运用
在口语表达中进行语感的培养,这也是小学语感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交际对话方面,教师主要围绕课本内容展开。比如在口语交际活动《父母之爱》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独自去模拟父母日常生活中講话的语气语态、动作神态,借此锻炼学生对人物的语言表达特征的感知能力。每个人说话的语气、节奏都有所不同,都有他的特点,学生通过回忆、演示,将会强化这种语感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对话,并设定餐桌上的场景、生病时候的场景、接送孩子上下学时候的情景作为主题。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既可以回忆自己的亲身体验、见闻感受,又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艺术的加工,自由组织语言,自由控制语气语调。
参考文献:
[1]谢忠凤.小议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语言素养提高的途径[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5).
[2]滕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策略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
(责编 翁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