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墙外美术馆“走进寻常百姓家”

2020-08-13植凯鹏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3期

摘要:本文回顾广东美术馆积极参与2019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活动。在开展乡村基层“种文化”培训中,广东美术馆通过多样的教育互动方式,让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发挥了乡村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同时在实践中,提出培训内容要与馆藏、展览内容集合,要“通俗易懂”,要“接地气”,培训形式上要“开放互动”,应该更多地从乡村基层本体的角度出发,要与当地的生活密切相关,才能发挥墙外美术馆的作用,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艺术下乡;艺术传播;种文化

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9-0220-02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大力促进乡村建设,打造现代版的中国新农村,乡村经济、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乡村在建设过程中存在文化特色不明显、文化品牌打造牵强且内涵不足、文艺活动缺乏运作机制等状况,产生了单调乏味又缺少文化内涵的现象。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农村建设推进中,需要新思想、新思维、新技术等诸多方面指导。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部署,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积极参与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文化志愿者“种文化”培训活动,把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送到乡村基层。为村民朋友提供贴心服务与帮助,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带来新活力、新气象。活动分别于2019年8月13日、9月26日、12月10日在高州、阳江、潮州举行,为粤西、粤东基层群众送去三场艺术培训活动。

培训的内容结合了基层当地历史文化背景与广东美术馆艺术资源,通過馆藏作品欣赏、馆藏精品季展览介绍、我生长的地方”主题公共教育互动创作的教育形式与基层群众进行交流,让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活化了广东美术馆馆藏及展览资源。三场教育活动由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专员植凯鹏主讲,惠及基层公众600余人,接地气、贴近民心的教育活动广受群众欢迎。

二、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项目走进寻常百姓家

广东美术馆策划的“图绘新中国——广东国画的改造与转型(1949-1978)”展览于2019年7月26日至8月25日期间展出,展览以1949年至1978年广东中国画的改造与转型为主题,集中展现了广东艺术家特有的时代性。该展览荣获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项目。

为了让乡村深基层群众通过广东美术馆展览,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山河变化,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第二批下基层“种文化”培训活动中,广东美术馆教育专员在高州市文化馆举办《图绘新中国——广东美术馆馆藏新中国广东国画》艺术欣赏讲座,(如图1所示)向当地群众介绍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项目“图绘新中国”展览的内容。重点介绍了《绿色长城》《黄洋界》《农讲所颂》《公社假日》《农场新兵》《鱼跃图》《桑田》等重要馆藏美术作品,向基层群众呈现了广东地区艺术家们紧扣社会脉搏、积极探索新语言的创作精神。体现了新中国后广东国画作品以美术特有的图像语言形式,塑造构建了国家与人民新形象的特点。讲座结束后还向当地群众派发了展览互动卡片与印有作品介绍的教育卡,让大家对展览有更深入的了解,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文化记忆。

这次文化讲座培训为基层的美术爱好者传播经典美术,把文化的“种子”种在基层,得到了广大美术爱好者的欢迎,提升了基层创作者、美术爱好者欣赏艺术的水平。

三、在关山月故乡讲解<色长城》

阳江是粤西地区面向珠三角的前沿,是著名国画家关山月先生的故乡,关山月先生的代表作《绿色长城》的灵感就是根据家乡解放后发生变化而创作的重要作品。2019年9月26日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第三批下基层“种文化”培训活动在阳江市江城区岗列街道办事处对岸村党群服务中心举办。活动适逢建国70周年国庆前夕举办,广东美术馆教育专员以《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东优秀美术作品欣赏>为讲座内容,向200多名基层群众村民分享建国70周年广东优秀美术作品,重点介绍关山月创作《绿色长城》的故事。

培训活动上,教育专员向广东粤西阳江村民分享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广东作为艺术创作的重镇,所涌现出一批讴歌人民、描绘社会发展成果的时代经典美术之作。其中通过讲故事、田野考察分析的形式向当地群众呈现了关山月《绿色长城>的创作背景、创作经过与创作草图,让当地群众更好地认识关山月先生的艺术成长经历,了解其家乡漠阳江的历史文化。《绿色长城》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山水画创新的代表作品,内容描绘了粤西海岸延绵不断的防风林,关山月先生用防风林比喻长城保卫家园抵挡自然灾害。《绿色长城》在70年代初颇具影响,是新中国新山水画的典范。

培训活动还向基层群众村民介绍了《报春图>《龙洋峡》《迎客松>《农讲所颂》《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我爱万泉河》《桑田》等重要广东美术作品,展现了广东艺术家们以图像见证历史,用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的才能,同时也展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培训讲座引起公众关于主题“我生长的地方”的关注,激发观众对于“爱国”的情感共鸣。

三、在潮州古城讲湘子桥的故事,画“我生长的地方”

经过前两次下基层“种文化”培训活动的经验积累,我们发现在基层开展“种文化”培训的内容必须“接地气”,内容要通俗易懂,要与当地的生活密切相关,形式上要“开放互动”,以活跃课堂气氛。2019年12月10日,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第四批下基层“种文化”,士立训活动前往粤东,在潮州古城湘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我生长的地方——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东优秀美术作品欣赏》培训活动,向100多名基层群众开展“我生长的地方”主题公共教育互动创作。

在美术互动课堂上,广东美术馆教育专员向潮州基层群众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潮汕地区画家们的经典美术之作。其中以广东美术馆馆藏潮汕籍知名画家王兰若《潮州柑市》、方楚雄《故乡水》、肖映川《潮汕农家》、林庸《西沙风光》等经典画作为范例,启发现场群众、基层艺术工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考。特别是王兰若先生的《潮州柑市》引起了听众们的浓厚兴趣,大家纷纷参与互动讨论。《潮州柑市》是王兰若先生1956年所画的重要作品,详细记录了新中国解放初期潮州的面貌,包括湘子桥古老面貌与柑市商业场景,表达了潮州人民对于吉祥的期盼,同时表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与艺术家的爱国情怀。

培训活动中,教育专员向基层群众派发教育互动卡,引导基层群众以“我生长的地方”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并通过广东美术馆教育衍生材料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如图3所示)短短二十分钟内,参与者们画出了:广济桥、金山大桥、广济楼、工夫茶、家乡祠堂等等,创作出自己心目中“我生长的地方”,互动创作活动激发大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观众作品见附件)本次“种文化”培训以“我生长的地方”为主题,引导公众寻找艺术创作的源泉,加深对家乡的了解。通过听故事、绘生活互动形式,激发基层群众参与讨论,说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潮州故事,真正达到“种文化”的目的。

四、结语

精品项目下乡,传扬文明新风。将精品文化项目送到群众身边,让广大乡村朋友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墙外美术馆的的资源,深受百姓喜爱和欢迎。

2019年,广东美术馆参与的三场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文化志愿者“种文化”培训活动,为粤西、粤东地区的基层群众送上了丰富的文化惠民活动,发挥了墙外美术馆的作用,有助于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作者简介:植凯鹏(1980-),男,广东广州人,硕士,广东美术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美术馆公共教育、中国画花鸟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