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中的浙江生态书写研究

2020-08-13孙瑜佳石玲翁美静朱逸帆李晓宇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1期
关键词:全唐诗

孙瑜佳 石玲 翁美静 朱逸帆 李晓宇

摘  要:《全唐诗》中有大量的涉及到浙江生态的诗词,从《全唐诗》入手,归纳分析有关浙江山水生态的诗词,探究浙江各地域的生态诗词特点,探寻浙江独特的人文山水文化和诗歌文化。从文人墨客的创作中,总结创作诗词的源泉以及技法等,以便于激发大学生对诗词写作的热情,启示当代大学生对于诗词的创作,进一步建构大学生的精神文明素养。

关键词:全唐诗;浙江山水;诗词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1--03

浙江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素来以绿水青山受到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的青睐。自先秦以来,浙江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人文风貌,作为描写对象在诗词创作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加之,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发展,文人墨客更喜欢四处游览,山水诗词书写也得到了繁荣,山水诗在唐朝时也达到了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浙江,更是前所未有地活跃在诗坛,不仅仅是由于涌现了大量优秀的浙江诗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浙江及其山水作为独特的艺术符号,在诗词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反观当今浙江山水诗歌研究现状,现有的学者研究成果大多只为单一研究浙江古代山水诗发展,忽略了对于各区域生态书写基因以及特色的研究,以浙江古代诗词中的生态书写为切入点启示当代大学生诗词创作的研究成果更是没有。还有学者着重研究浙江诗词发展历程,并未在唐朝这一关键时间节点上作延伸拓展。因此,本课题组以唐诗为切入点,从文化意蕴、作者情感、描写方法等方面,探寻浙江生态书写,并由此对当代大学生在古典诗词创作方面作出启示。

课题组通过查阅《全唐诗》共895卷,整理出描写过浙江风物的诗人共计223人(部分诗歌作者不详),相关诗歌1134首。作品除涉及友人酬唱、亭台楼阁、典故传说外,大部分为描写浙江山水的诗歌。其中397首为写山的作品,250首为写水的作品,可见浙江生态环境在唐朝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在浙江留下足迹的文人墨客面对不同山水,笔下描绘出浙江丰富的诗词创作的生态资源,诗人们创作也展现出多样化的风格;面对同一山水,也采取了不同的角度,展现出山水的不同侧面,唐朝不同阶段的诗人们也寄寓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特的浙江生态书写,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利用周围生态基因进行诗词创作有重要意义。

浙江山水秀丽,名水名山中蕴藏着大量唐代文人的诗词墨迹。山水诗中不仅是文人墨客的情谊抒发,还是唐代浙江生态书写基因的体现。浙北地区作为浙江首邑,诗风或清润小巧,又或磅礴大气,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于浙北山水的热爱与向往,更体现了其对山水生态的深入思考。

唐朝李郢对天台山有诗云:“南国天台山水奇”。而在唐一代,共有400多位诗人游历或栖居天台山,接近收载于《全唐诗》2200余位诗人的五分之一。孟郊、张籍、李绅、徐凝、朱庆馀都或送友人、僧侣、道士上天台山,或自行游览而留下传世诗篇,诗人们在官场的宏图壮志和郁闷苦痛仿佛都在这座灵山中得以体现。孟郊说天台山上的一草一木皆有灵性“灵境物皆直,万松无一斜。月中见心近,云外将俗赊。”张籍更是想在天台山直接隐居以求得仙家照拂“选得天台山下住,一家全作学仙人”。而在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笔下,天台山更是有“琼台”之称。他在《琼台》一诗中写道:“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这句诗,堪称宣传天台山的最佳广告词。将天台山与帝王宫阙相比较,无不凸显天台山的奇观与俊美。李白来天台山,既是来看望他的老朋友——隐居在天台山修道的司马承祯,也是体验孙绰《游天台山赋》中描述的“山水神秀,仙源佛窟”的神秘。他在《天台晓望》一诗中所写的“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诗句中,“赤城霞”就源于孙绰“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天台山的无比喜爱与留恋,写出了“安得生羽翰,千秋卧蓬阙”的愿望,希冀自己长出翅膀,作鲲鹏,得羽化,从此生活在天台山。诗人钟情天台山的炽烈情怀,跃然纸上。在写别的地方时,他有时会把天台山拿出来作比较。写富阳普照寺和歙县兴唐寺时,李白就把它们与天台山国清寺对比,开头一句都是“天台国清寺,天下为四绝”。

天台一脉,除了其主峰华顶和文人钟爱的赤城山外,浙江东部、横跨多个市区的四明山也发脉于此,文人们对四明山也是青睐有加。诗人皮日休的名句“苔染浑成绮,云漫便当纱”,把四明山上幽寂而又凄情的环境借用石窗上的青苔来表现,山间白云环绕,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棂中空吐月,扉际不扃霞。未会通何处,应怜玉女家。”诗人的观赏视角由近及远,看向远处的山路,山雾缭绕间不知通向何处,大概是仙女之家吧,直抒胸臆表达对四明山美景的赞美之情,这样的清幽环境必然也是隐士们的好去处,正如黄韬所言“四明多隐客,闲约到岩扉”,也有诗人把四明作为清寂的代名词,如皎然的《答俞校书冬夜》写道“遥得四明心,何须蹈岑岭”,如果自己内心能保持四明那般的清心,又何必专门前去归隐修身养性。除环境特征之外,诗人们对于四明山的高耸也多有赞叹,寒山詩也曾写“仙都最高秀,群峰耸翠屏”,所望之处丹丘开阔的平野,尽头处像翠绿屏风般耸立的山峰,原来是与丹丘相连的四明山。对于四明山的描写,从表面的特征着笔,随着众多诗人的描绘,进而将这种特征发展为代名词,可以是隐士等人的向往之处,角度的描写也有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的转变,更能够突出四明山的特征,有借鉴意义。

除了文人着力泼墨的天台山之外,会稽山也是浙江众多名山中文人抒怀之地。著名诗人白居易对会稽山吟诗:“休吟稽山晓,听咏秦城旦”、“相望山隔碍,欲去官羁绊”(《和望晓》),诗人面对此情此景,心怀古人,但是官场纷扰,无法抽身与友人共赏这里的大好美景而感到遗憾。诗人顾况在《嵇山道芬上人画山水歌》中则使用特殊的他人视角,来描绘会稽山美丽的风貌:“渌汗平铺洞庭水田,笔头点出苍梧云。且看八月十五夜,月下看山尽如画。”江山美如画,月夜下的山色更是别有一番韵味。夜色的山景似乎很少有诗人去描写,但是在顾况的笔下,山景依旧美如画。张志和的《渔夫歌》也让湖州的西塞山一鸣惊人,人人都想去体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闲适景色。诗人对浙江名山的大力书写,不仅仅向我们展示了诗人们对浙江山水的热爱,更让我们看到了山水诗的形成与发展,也对浙江山水的宣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有山,流水乃为之改道,因为有山,城市才缘依环绕。

山水诗,有山便有水。浙北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水在诗人的笔下更是千姿百态。若耶溪在宋之问的《泛镜湖南溪》中,是“乘兴入幽栖,舟行日向低。岩花候冬发,谷鸟作春啼。”的春暖花开之景;在丘为的《泛若耶溪》中,却是“溪中水流急,渡口水流宽。”的湍流之图;在崔颢的《入若耶溪》更是呈现“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若耶溪千姿百态,剡溪也风态万千。在梁鍠的《省拭方士迸恒春草》中:“既乱莓苔色,仍進菡萏香。”直言生在剡溪中的恒春草,此草色如莓苔,香若荷花,乃是一种灵草,传言中可以延年益寿的金膏、石髓也比不过它。诗人没有直接表明剡溪的优异,但却借他物表达了剡溪这个地方人杰地灵,就连生长在这里的花花草草都是堪比灵丹妙药的妙物。陆羽也曾在游览剡溪时抒发感怀古人的情感:“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月光如水,青猿哀鸣,加上怀念古人,这样便自然地引起陆羽一些伤感绪,从而有“空见年年江草齐”之叹。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也让西湖名声大噪:“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舂泥?”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让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湖泊的点缀,使浙江山水多了小巧玲珑的别致感。镜湖便是其中之一。镜湖风光若其名,水面宽阔,倒映青山叠翠,仿若在镜中游览。镜湖四时景致,在乐山乐水的唐朝诗人们笔下宛若仙境。崔立言就曾写过,“常见浙东夸镜水,镜湖元在浙江西”,可见唐朝时期镜湖在文人雅客心中的魅力之大。

镜湖是广阔的。李白用“镜湖三百里”形容面积之广阔。方干则曰,“镜水周回千万顷,波澜倒泻入君心”。诗人们在形容镜湖之大时往往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画面无限延伸,表现临湖时的心灵震撼。镜湖也是宁静清澈的。李白在《越女词》中写道“镜湖水如月”,以月比湖水,可以感知到湖水的清冷澄澈。贾岛形容镜湖美景为“晴湖胜镜碧,寒柳似金黄”,阳光下的金柳如同爪镶,镶嵌了镜湖这块通透碧绿的翡翠,一绿一黄的色彩安排,给人以浓厚的沉静感。齐己“岛露深秋石,湖澄半夜天”,一个“澄”字,反映出镜湖在夜晚也是澄净的。不难想象夜晚泛舟,星点灯光落在湖上,星空映在波光里,仿佛是镜面折射出的光亮,如临仙境。镜湖生态情况良好,动植物多样性也成为了镜湖的名片。夏天的镜湖“郢浦雁寻过,镜湖蝉又鸣”,“菡萏发荷花”;冬日有“寒猿袅树声”。在镜湖隐居的隐士方干曾多次提及自己的生活环境,“梁燕窥春醉,岩猿学夜吟”,“白波潭上鱼龙气,红树林中鸡犬声”,“必知芦笋侵沙井,兼被藤花占石矶。云岛采茶常失路,雪龛中酒不关扉”。方干交游甚广,友人寄给他的酬唱诗中我们也可以感知到他生活环境的清幽雅致:“门外沙鸥解笑君”,“闻君与琴鹤,终日在渔船”。蝉,鹤,水鸟,藤蔓,荷花,这些自然景觀从侧面反映出镜湖环境清雅,生态良好,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是一块适合隐居的宝地。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的静谧溪景。水可以柔情,亦可以波涛汹涌。在诗人方干笔下,瀑布是水的化身,既有《石门瀑布》的“奔倾漱石亦喷苔,此是便随元化来”;又有《东山瀑布》的“挂岩远势穿松岛,击石残声注稻畦。素色喷成三伏雪,馀波流作万年溪”,而水的汹涌到了极点莫过于钱江潮,这一天下奇观在豪放张扬的唐朝诗人笔下显得格外气势宏伟、惊心动魄。徐凝的《杭州祝涛头二首》极尽夸张,潮水如同勇猛的武士一般“不道沙堤尽,犹欺石栈顽。寄言飞白雪,休去打青山”,用大开大合、直起直落的笔法描绘一幅潮水欺山图。唐人写水不仅描写水之本身,还借旧人典故诉说四时潺潺流水绕岸下的自我情感:张籍在《霅溪西亭晚望》中借旧时柳恽“汀洲采白频”一句描写夕阳西下霅溪西亭“霅水碧悠悠,西亭柳岸头。夕阴生远岫,斜照逐回流。”的景色,表达自身厌倦行旅生活,渴望安稳平静之感;同借柳恽旧句的李贺在江南的春意风光中暗羡柳恽,抒发怀才不遇。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山、水以不同的时间、形态、姿势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感受到了山水之千变万化。同时诗词作为中华文化遗产中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千百年来为世世代代文化人所称颂叫绝。诗词的发展不仅仅停留在过去,而更应该集中在未来。但目前当代大学生在诗词创作中存在有心无力的艰难现状。诗人白鸦曾阐述当代大学生在诗词创作方面悟性、可塑性较高,但无法正确地汲取创作养分,盲目追求新潮,在诗词创作的同时,丢失了创作古诗词本质技巧的状况。且当代大学生往往忽略身边的文化积淀,不知诗歌创作的技法学习从何开始。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对于古典诗词我们不仅仅是对其进行鉴赏,更应该深入学习古典诗词的内涵,由“看”到“写”,让古典诗词在新的时代得到继承与发展。

传统诗词中,韵律里蕴藏着极大的学问。在王铁钧先生的《诗词写作入门》中,从诗词格律基础、诗律鉴赏、词谱鉴赏三方面着重介绍了格律知识,并且对经典作品进行讲解,让当代人理解诗词的格律特点和写作方法,感受诗词艺术的魅力。格律,是诗的形式;山水,是诗的内容之一。通过对浙北地区山水诗词的研究,我们既能领会到诗词内容之丰富,又能感悟到诗词形式之丰韵。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进行古典诗词创作,第一步便是读诗,读诗的内容,读诗的格律。从最基本的模仿开始,模仿古人古韵,将格律韵学以致用,从而进行诗词创作。

此外,在周绍华《诗词写作入门与名篇赏析》中提及: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对于距今以久的古典诗词,我们不能单纯的“依样画葫芦”,强用古人的规则表现当代新貌,而更应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在书中,周绍华先生提出三点诗词写作建议:一是格律中有活,提倡新韵;二是打破旧韵一统天下局面,提倡新韵;三是语言融合古今,雅俗共赏。这三点直接的揭示了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如何真正做到对传统诗词文化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继承的是韵律,发展的也是韵律。古韵中有旧暮气也有新生机,当代大学生在诗词创作上,要明辨新旧,舍弃无病呻吟的语言,发展新的格律语言,让诗词创作焕发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1]陈貽焮.全唐诗[M].文化艺术出版社.

[2]魏一媚.论浙江古代山水诗词的发展[J].现代经济2008 :6.

[3]周进珍.论古代诗词中的生态美意识[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7(3):1.

[4]余一心,谢麓彬,陈启武.生态诗词 ——中华诗词题材与主题的新拓展[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

[5]王铁钧.《诗词写作入门》[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

[6]周绍华.《诗词写作入门与名篇赏析》[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132-143.

[7]俞丰.《诗词写作入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全唐诗
浅谈季振宜本《全唐诗》对康熙御定本的影响
《全唐诗》中凤凰台意象分类
唐代女子教育研究
《全唐诗》的“画松”研究
清编《全唐诗》对《乐府诗集》的因袭与改编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全唐诗》中的唐代品色衣考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
从《全唐诗》看西南地区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