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唐诗》的“画松”研究

2017-05-27王雪梅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全唐诗审美

王雪梅

摘 要:自古以來,号称是姊妹艺术的诗和画一直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唐代是一个文学与艺术繁荣发展的时代,由于两者的相互交流与融会贯通,此时的诗歌不仅仅是诗人表达个人思想情感的载体,更成为诗人欣赏、点评绘画作品,阐释绘画元素以及传达画作审美文化内涵的表现载体。可以说,唐代的论画诗开创了诗画关系的崭新局面。由于唐代留下的绘画作品比较少,所以从相关诗歌角度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全唐诗》中所涉及的论“画松”的诗歌为基本研究对象,从文学与造型艺术的关系切入,以学科交叉的视角比较全面的分析了“画松”诗所蕴含的绘画元素以及审美文化,并由此期望有助于我们更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唐代山水、花鸟画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全唐诗》,“画松”诗;绘画元素;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057-02

一、唐代文化艺术繁荣的背景及其特征

(一)唐代诗歌与绘画艺术的繁荣

唐代的诗歌,同宋词、元曲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关于唐代诗歌创作兴盛的原因,历史上有诸多说法。但总结来看,不外乎有一下几种因素,首先是诗歌本身进化的历史性;其次为时代的背景对其兴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后是诗人地位的转移与提升。在笔者看来,经济政治的繁荣发展对诗歌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唐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受魏晋时期影响极大,唐代贞观、开元、天宝年间的盛世,造成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条件的富足,使得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创作出追求美好的艺术品。所以,唐代的诗歌在当时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状态,也产生了相当规模的诗论之作,这一切都绝非偶然。

隋唐时期的绘画题材较魏晋时期已有较大的扩展,这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当时绘画欣赏水平的提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础上,以自然景物为主要题材的山水画逐渐脱离了人物画的背景而发展成为独立画种。唐人在著作中将山水画列为绘画的一种。

(二)画家画作进入诗人视野

回顾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相对独立、完善的绘画理论体系在唐代之前便已经出现了。同时,根据对史料的分析,唐代诗人与著名书画艺术家都有着密切的交往,他们之间有着较为广泛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价,较好的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及精神生活内容,两者在交流中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唐代诗人热爱绘画,并且习惯用诗歌来表达自身对绘画的热爱之情,他们不仅热衷于记录,且精于书画鉴赏。纵观唐代的论画诗,我们不难看出盛唐之前的诗人在面对一幅作品时,喜欢借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到了中唐以后,诗歌仍然是诗人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有力载体,但同时他们也通过诗歌来阐述绘画理论或绘画技巧。这些也为我们现在了解及研究当时的诗歌与绘画艺术提供了较好的资料。同样,这些论画诗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绘画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了画家的社会地位和声望。这些都是唐代诗歌和绘画相互渗透的结果。

(三)《全唐诗》与其论画诗的成就

《全唐诗》收录的唐诗大约有5万多首,包含了众多诗人以及各个题材。其中仅题画、论画诗就有200多首,是六朝以及隋代的七倍之多,是历代题画诗收录之最,不仅包含了众多的内容,且承载了唐代山水画的许多重要的信息,为我们现在研究唐代的山水画发展面貌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全唐诗》中的题画诗开创了唐代题画诗的崭新面貌。首先,它包含了众多的题材内容。因为唐代的山水、花鸟画开始脱离人物画成为独立的画种,所以题画诗所包含的范围也更加广泛起来,人物、山水、花鸟、鞍马一类的题画诗也逐渐发展起来,故这类题材的论画诗在《全唐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涉及到山水题材的诗歌更是不胜枚举。①其次,《全唐诗》中的论画诗包含了许多绘画技巧、绘画原理以及相应的审美文化内涵。

也正因为《全唐诗》中的论画诗还涵盖了众多的唐代的绘画信息,比如唐代画家、绘画风格、绘画题材、绘画技巧、绘画交流情况等,所以它具有重要的绘画史料价值,也成为我们在研究唐代绘画史的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文献资料。毕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绘画作品所不能呈现给我们的绘画元素以及审美内涵。

二、《全唐诗》中的“画松”诗

(一)论画诗产生的背景

据不完全统计,在初唐时期,《全唐诗》中收录的与绘画题材有关的诗歌就达到300余首,其中,从时间上来讲,以中晚唐为盛;从题材划分来讲,则以山水画题材的诗歌所占比重较大。自盛唐以后,论画诗不管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讲,均显示出其优势,与此同时,题写论画诗的诗人也较之前增加了许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论画诗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论画诗的发展,我们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促进了论画诗的兴盛?这时不免有人会说是绘画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论画诗的发展,但是唐代的绘画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其巅峰状态,名匠跌出,可与之对应的论画诗却比中晚唐落寞了许多。原因很简单,盛唐时期的绘画大家纵然很多,吴道子、阎立本、李昭道、李思训等,但此时期的诗人却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这些绘画作品,这是论画诗兴盛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初唐时期,绘画作品多是从民间流向宫廷。当时的皇帝百官精通博学,爱好艺术,以及到处收购书画的社会风气,这是绘画艺术繁荣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二)“画松”诗的文化内涵

1.坚定不移、洁身自好的精神品质。唐代诗人刘商也有一些关于“松石”题材的诗歌,刘商曾以唐代水墨山水画家张璪为师,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被认为是后世文人画创作的源泉之一。张璪本人留存的作品较少,所以试图从他的作品中探究是如何体现其理论的,还是充满了挑战与难度。但是唐代诗人元稹有评论张璪绘画的作品—《画松》:“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乃悟尘埃心,难状烟霄质。”②由这首诗我们可以推断出,所谓的“造化”和“心源”无非就是自然界中的具体物像,内在的东西需要画家个人内心的升华得其“神骨”。刘商在其创作过程中,受张璪影响极深,所以在刘商的诗歌作品中,有许多含有此意义的作品。

在《全唐诗》中,以“松”为载体来赞美主人公品格的诗歌还有很多,比如孟浩然《衰松》:“近世交道衰,青松落颜色。人心忌孤直,木性随改易。既摧栖日干,未展擎天力。终是君子材,还思君子识。”本诗中作者借“青松”来比喻自己高尚的君子品格以及本性不改的傲然风骨,这是对作者品格赞美的典型代表。

2.超脱隐逸的田园意境。自唐代开始,山水画开始分为青绿和水墨两大体系,即明代晚期的画家、绘画理论家董其昌所提出的“南北宗”,其认为,青绿勾斫画法为北宗,水墨渲染之画法为南宗,并以此来推崇士气,而排斥作家气。所以说,关于山水审美的兴起,与先秦思想中的自然精神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中国山水内涵的安静与冷淡然的美感是由来已久的,中国文人、艺术家的超然情怀,很多都是以這种心态和审美来表达的。唐代诗人在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同时,道家的思想也会成为他们远离现实,追求隐逸的归宿。在诗人眼中,纯真质朴的山水风光可以让人从喧嚣的现实世界中逃离出来,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与自由。

三、《全唐诗》的“画松”诗体现出审美追求及影响

(一)论“画松”诗中表现出的绘画审美追求

1.传达画面效果。大自然的真山真水给诗人带来了无限的灵感,他们习惯将自己从自然界获得的艺术感官上升为艺术美,即一幅动人的山水、花鸟画卷。在此时,作为真实存在的自然界就同画家的情感理想完美结合在一起,并呈现于纸、绢之上。在唐代,题画、论画诗最初的发展都是致力于对画作美景的客观描绘,他们所咏诵的都是真实且易见的画面。这些咏诵看似表面,但它却是对诗歌咏诵对象的肯定以及寄情于景的基础,同样也是进一步欣赏、品评一幅画的前提。诗人对画作的咏诵,既要忠于画作的真实面貌,又要充分结合自己的想象和情感,所以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会呈现出一幅幅美妙动人的图画。

2.色彩、技法、笔法、构图等绘画审美追求。诗人在欣赏绘画作品的同时,往往会通过诗歌来对绘画作品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之所以让人心往神怡,必定离不开其绘画元素——色彩、笔墨、构图等。唐代涌现出一批以“松”或“老松”为题的作品,这些作品中除了单纯借“松”来表达诗人情感、理想与抱负之外,还不乏许多体现绘画元素的诗歌至今仍被人们所传诵。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讲的是艺术创造的过程。水墨山水较青绿山水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在画家创作过程中加入了较多的个人情感以及思想感悟。它要求画家在创作时不仅要忠于自然物象,还要注重个人的主观意识。所以说画家在创作之前,所要描绘的物象在心中早已勾勒出来。对此,在《全唐诗》的论“画松”诗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有力地印证。

(二)“画松”诗与中国唐代美术史及其影响

唐、宋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是唐、宋两代的美术成就不同,艺术风貌也是各有千秋。北宋的山水画继承唐级五代的传统,但唐代盛行的青绿山水却不为宋代画家所取法,他们比较看重的是水墨山水画法。水墨山水发展至宋代形成了两大流派,分别是北方山水画派和南方山水画派,还有专门表现江南烟雨朦胧画面的米芾、米友仁。所以宋代的一些绘画技巧以及绘画评论,多是以这两大流派为依据的。通过这两大流派的绘画实践,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绘画审美观念与艺术情趣。

总的来讲,唐代的题画诗不仅仅是对诗歌内容以及画面效果的简单陈述,更多的是在绘画技巧以及审美文化内涵方面影响了之后的绘画,尤其是后世文人画的发展,与唐代水墨山水以及题画诗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结语

诗歌是诗人抒发个人情感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诗人寄感情于笔墨之间,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绘画作品是画家精神的结晶,是画家艺术活动的价值体现。

通过对《全唐诗》中的“画松”诗的分析研究,其不仅描绘了唐代山水、花鸟画的艺术风貌,同时也揭示了唐代山水、花鸟画所承载的独特的审美文化。

通过对《全唐诗》中的“画松”诗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唐诗中的论画诗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的绘画史实,更多的是包含了众多的绘画元素以及绘画技巧,比如用笔、用墨、构图、皴法等。诗人将诗歌的元素融入绘画,充分将两者相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JLX15_0611。

注释:

①②《全唐诗》卷八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参考文献:

[1]《全唐诗》卷八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刘勰,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周振甫(译).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全唐诗审美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