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罗生门》中的“利己思维”和“人性转变”

2020-08-13张伟丽

北方文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罗生门利己主义

摘 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作家,《罗生门》是其重要代表作,并于1915年刊发,一经刊发便引起了日本文坛的热烈讨论。作者采用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深入探讨了人性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中由善向恶的转变,并继而引出了关于现实社会当中利己主义和人性冲突的思考。

关键词:《罗生门》;人性转变;利己主义;芥川龙之介

《罗生门》是近代新思潮派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小说用独有的“芥川手法”描写了主要人物“仆人”在面对现实社会的困顿时,人性由善至恶的转变过程,并借此刻画了“仆人”内心深处的人性冲突,引发了人们对利己主义思维的思考。《罗生门》在日本文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部极具反讽意味的短篇小说,题材新颖,构思巧妙,富有感染力。《罗生门》作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在日本文坛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于1950年根据芥川的作品《罗生门》和《竹林中》改编了一部名为《罗生门》的电影,故事内容虽有修改,但是电影传达的主题仍呈现了芥川笔下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泯灭,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人性冲突和利己主义的思考。

一、芥川龍之介其人

在日本近代文坛上主要有四大流派:现实主义、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芥川是现实主义新思潮时期的重要作家,并在大正时期成为文坛的主流。

1892年,新原敏安三的长男芥川在东京出生,出生后七个月因母亲患有疾病,随后被舅舅芥川道章收为养子,这便成为后来影响他一生的阴影。1927年,时年36岁的芥川选择了自杀,这在当时对日本文坛来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在芥川短暂的生涯中留下众多的优秀作品。

二、《罗生门》

(一)关于内容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罗生门》主要描述了日本罗生门的社会现象,当时的社会横尸遍野,就连都城京都亦是如此。小说的男主人公是一位刚被雇主家解雇的“仆人”,被解雇后,“仆人”感受到了来自生活的压力,受到了动荡社会的负面影响,在罗生门的台阶上,一段精彩的内心刻画展现出了“仆人”对未来生活的忧虑,但当他在内心挣扎是做一名强盗,还是被饿死时,在城楼前正拨弄着女尸头发的老妇人给了他答案,老妇人将女尸的头发拔下来做发髻卖给别人,这时的“仆人”脸上流露出对老妇人的轻蔑和憎恶,而老妇人则解释道这名女尸在生前是一名将蛇冒充鱼干售与他人的“恶人”,大家都是为生活所迫。“仆人”在听完这番解释后毫不留情地扒下了老妇人身上的衣服,匆忙逃走。

(二)慢慢消磨殆尽的良知

在故事的开头,芥川对“仆人”的道德进行了设定,那时“仆人”的内心还存有良知,当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会在良知和恶念中作出抉择,很显然“仆人”在社会的逼迫下选择了投入现实。人类的道德具有一定的敏感性,驱动着人们对眼前的事物进行一定的判断和警示,让人们能够认同良知带来的行为规范。“仆人”抢走了老妇人的衣服后,他意识到生存下去实为困难,唯有抢夺,抛弃自己的良知,才能让自己生存下去,“仆人”愈这样想,那么,他离良知也就越远,对良知下的行为规范就愈发抵抗,在行恶时无法感受到良知带来的羞愧感。在芥川的笔下,人性中的阴暗在社会环境的衬托下会十分地突出,阴暗面和良知交锋时善良便不值一文,所以两种不同质的思想在同一种环境中相遇时,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三)人性在社会现实中的转变

人们常问人生为何会这么精彩,大家心中的答案各有不同。在芥川的笔下,“未知性”是每个人命运中的催化剂,是《罗生门》中“仆人”对命运的抗争,也是“仆人”在邪恶和善良之间的犹豫不决。最初“仆人”离开雇主家时存有良知,最终因为生存问题和社会现象等因素选择抛弃最后的良知,“仆人”走上了一条背弃良知的错误道路,这个重要且糟糕的选择也引发了“仆人”未来的种种悲剧。“仆人”在思想上挣扎也就是他命运转折的开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人性扭曲、大众背离道德已是常事,人们为生存下去不择手段,每个人的命运都充满了未知性[1]。最初,“仆人”的人物设定是善良的,而后受社会的压迫向现实屈服,抛弃了曾经坚守的人性,为了生存逐渐越过了道德的边界线,从而失去了生存的价值。《罗生门》中的“仆人”悲惨的命运驱使他的本性从善良逐步走向邪恶,在善良和生存中毅然选择了活下去,由此可以看出,芥川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对人性变化的思考[1]。

(四)《罗生门》中恶的催化剂

芥川在《罗生门》开篇,大篇幅地渲染了罗生门阴森灰暗、恐怖的气氛,“仆人”从发现老妇时的恐惧到好奇,得知老妇行为后更是愤怒,最后厌恶也随之而来。短小的瞬间中,“仆人”的情绪经过了几次变化,可以看出,“仆人”面对老妇的“恶”本能地由心底发出一种正义,倘若此时问“仆人”宁愿被饿死还是做强盗,想必“仆人”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前者。后来老妇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为自己辩解,老妇告诉“仆人”这个死去的女人同自己一样因生活困顿和社会的动荡,不得已才行“恶”,而且她认为对曾经行“恶”的人这样做,自己是可以被原谅的。听完老妇的诡辩,“仆人”愤怒的情绪被冷漠取代。与老妇的一番对话成为“仆人”由善变恶的催化剂,让“仆人”的心理发生了质的变化。“自我蜕变”后,“仆人”将之前的道德和内心的纠结统统抛弃,夺走了老妇的衣物,将老妇如同绊脚石一般踢开,然后消失在昏暗的夜里。

法国哲学家萨特在《禁闭》中写到“他人即地狱”,这句话突出了他人意识对自我的影响,把自我的意识同“外界他人”的意识关系定义为冲突。《罗生门》中描写的三个小人物“仆人”,老妇,女尸,都面临着生存的抉择。三者为了生存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不择手段,去剥削弱者,变成他人的地狱。《罗生门》中“仆人”之于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妇,老妇之于女尸,这就像是一场恶的接力赛。文章当中只能看到老妇是“仆人”恶化的推手,但是女尸、老妇背后的推手又是谁?荀子曾说“人性本恶”,霍布斯提出“人对于人是狼”,也就是说,人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会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文章中老妇为了生存不惜损害女尸,“仆人”为了存活也毫不留情地夺光了老妇身上的衣服,他们的求生本能与动物毫无区别。

(五)思考

从芥川笔下的“仆人”可以看出,他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良知被慢慢摧残直至泯灭,社会环境只会加重他的无奈感,最后因老妇人的言论引导和生存需求选择屈服于现实。在《罗生门》中的悲剧人物不仅有“仆人”,还有卖假鱼干的女尸和老妇人,可见,选择丢弃良知苟活已经成为当时普遍的社会丑态。面对残酷的社会,人性的扭曲,“仆人”思想上善良与邪恶的挣扎在整个社会舆论中显得多么渺小,甚至会被人耻笑。在极為复杂的社会中,生存环境和社会背景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本性。当整个社会到处都有人类丑陋的行径时,那么这种丑陋会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慢慢被接受甚至认可,直至形成负面的社会价值观。芥川通过《罗生门》展现了残酷社会现实中人性冲突的一面,人们会因无法改变现实而慢慢舍弃本我,扭曲自身的意识,接着暴力、自私、丑恶无不四处泛滥。《罗生门》中“仆人”的悲惨命运影射人性的冷漠,社会环境的变迁会改变人的本性。

芥川曾在多部作品中都描写了人性冲突,也批判过利己主义。从《罗生门》中芥川刻意将人物安排在生死抉择的困境中,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有特点,更富有张力,并借此增加对人性之恶的反讽感[2]。文中对人性间的激烈冲突、人物利己行为的具体描述和人物内心的刻画,令读者们印象深刻。这种“芥川手法”塑造出了人性由善向恶转变过程中所体现的那份挣扎,和最终向现实和罪恶屈服的那一份决然。

三、结语

《罗生门》中芥川对人性“恶”的揭示、揶揄和鞭挞,传达了作者对人的理解、现代人的生命窘迫和灵魂质地。其中善良同复杂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反差感值得我们深思。芥川多次修改了《罗生门》的结局,最后只写了一句“下人の行方は、誰も知らない”,芥川在最后留下了这个问题不禁会引发读者们对“仆人”未来命运的猜想:会因为内心的善良被唤醒而悬崖勒马吗?又或是为了生存而继续作恶不休呢?答案不得而知。最后芥川提出的疑问看似在追问“仆人”的命运,实则是在引发读者们对人性冲突中的思考:在这个混乱现实社会中,面对人性冲突这一现实命题,如何规避由此而引发的利己主义思维。

参考文献:

[1]李晓宇.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中人性的思考[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6):186–187.

[2]尹航.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中的人性冲突和利己主义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2–45.

作者简介:张伟丽(1993—),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利己主义
世界上不是只有利己主义一条路可以走
精致利己主义的欺骗性及其批判
论精致利己主义对青年使命担当意识培养的危害及化解策略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产妇自杀的“罗生门”
浅析芥川龙之介《阿吟》阿吟教名中的圣母意象
三株 人事变动罗生门
论小说《罗生门》的叙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