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医家江勒卿与《药物学注释》

2020-08-13黄凯文刘芳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本草岭南功效

黄凯文 刘芳

摘要:《药物学注释》为民国时期广东省花县龙口村人江勒卿所著,江氏精通中医,曾在龙津设医馆,最擅长治大热症。除中医临证外,江氏著作也颇丰。《药物学注释》中所载药物罗列别名、出产、类别、形色、气味、功用、主治、制法等,主要特点有:记载道地药材,体现岭南特色;承前启后,时代鲜明;药物按功效分类,方便记忆;简明实用,所选药物侧重临床用药,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通过引征前人各家学说及本草著作,表达自己的观点。该书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關键词:江勒卿;《药物学注释》;中药;民国时期;岭南

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0)04-0048-04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0.04.01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Lingnan Doctor Jiang Le-qing and Yao Wu Xue Zhu Shi

HUANG Kai-wen, LIU Fang

(Library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 China)

Abstract: Yao Wu Xue Zhu Shi was written by Jiang Le-qing, a person from Longkou Village, Hua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Jiang was good at TCM, and once set up a medical center in Longjin, and he was best at treating fever. In addition to TCM syndromes, Jiangs writings were also quite abundant. Yao Wu Xue Zhu Shi lists aliases, products, categories, forms, odors, functions, indications and methods of preparation of drugs. The main features are: recording Daodi (authentic) medicinal materials,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ngnan; inheriting the past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drugs being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efficacy, which is convenient for memorization; concise and practical, the selected drugs focusing on clinical medication and with a high use value; expressing views by citing the previous doctrines and works of materia medica. The book has certain literature value and historical material value.

Key words: Jiang Le-qing; Yao Wu Xue Zhu Shi; Chinese materia medica;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ingnan

民国时期,中医药学术环境发生重大变革[1]。广东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对外交流便利,使得文化冲击更加剧烈。这一时期,岭南医家为了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兴教育、办社团、创刊物,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大量的医学文献,如《中国医学源流略述》《中西医学比观》《科学针灸治疗学》等,使得岭南医学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此外,岭南医家还撰写了大量的药物专著,如《药物出产辨》《药物学注释》《药物改良》《中医药物学》等。目前对岭南地区本草文献的研究主要是对文献进行点注,如对《药物出产辨》《本草求原》进行点注。本文则对《药物学注释》一书及其作者和相关人员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书中的学术特色,为民国时期岭南地区本草文献更好地传播提供参考。

1  《药物学注释》简介

《药物学注释》(以下简称“本书”)成书于1935年前后,由广东省花县(现广州市花都区)江勒卿所著,邓鹤芝校订,邓炽华(邓鹤芝之子)写跋,江尊生草堂出版,全书共二卷,上卷由广州市龙藏街隆昌印刷馆印,下卷由广州教育路文英印刷馆印。该书共收录427种药物(由于第七章利湿品中,“淮通”只有药名,并无其他介绍,故实际只收录426种),书中药物罗列别名、出产、类别、形色、气味、功用、主治、制法等。本书中的部分内容曾以“药物学专著”为题目,发表于《广东光汉医药月刊》的“国药研究”专栏上。

邹鲁为本书书名题字;胡锦雅于1933年为本书题写“济世寿民”;关汉光为本书题字“学识超凡”;江侠庵为本书编成题赠“惠济斯民”。

2  作者简介

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在《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2]、《中国医籍大辞典》[3]等图书史料中有关本书的内容,把该书的作者都写为江勤卿。而本书上下册均刊有“著者江勒卿肖像”;下册的版权页刊有“编著者为江勒卿”;另外,在《广东光汉医药月刊》的“国药研究”专栏上刊登的“人参”“黄芪”等药物内容与本书有关“人参”“黄芪”的内容基本一致,其作者为江勒卿。因此,推断上述图书史料把“勒”误写为“勤”,该书作者应为江勒卿。

江勒卿(1874-1939年),字威铭,广东省花县龙口村人,为20世纪初广州名中医之一,擅长内科,在广州西关龙津桥大街行医。

江氏出身穷苦,读三年私塾后便被迫辍学谋生,曾在杏生堂等多家药店打工。期间,他考入夜校,发愤攻读,后因患疾病,回家就医。回家后,他苦心钻研,治愈自己的足疾。病愈后,受雇于同村的江保成和南海县的梁玉堂合开的广州泮塘万和堂中药店。梁玉堂见江氏矢志医学,便收其作门徒,精心指导其攻读中医经典,并带其临证。梁玉堂去世后,江氏继承了他的医席,在龙津设医馆。江氏技术颇高,就诊患者日众。

江氏热爱并精通中医学,曾撰文反对“衷中参西”的主张。在其著的《衷中参西可行否》写道:“根本不同,方法各异,舍阴阳五行而谈中医,此诚荒谬中之荒谬者也。”同时,江氏认为中西医在理论、方法上虽各不同,却各有所长,二者不可偏废。在《中医可废乎》写道:“长江,河也;黄河,亦河也。各有其源,何能堵此而凿彼乎?”

江氏注重中医的整体观,非常重视人体和外界互为影响的关系,最擅长治大热症。在其所著的《大热症辨》写道:“南粤地处温带,南方丙丁属火,气热蒸人,邪从口鼻入,故多病温,宜法吴塘之旨。”某年广州大热症流行,就诊患者众多,每天足有二百人,经其诊治后,大多药到回春。1923年,国民革命军中流行大热症,粤军司令叶培生特聘江氏为司令部的军医长。

1938年,日军侵华,江勒卿避难曲江。颠沛流离,因而成疾,于1939年农历七月初五病逝。

江氏著作颇丰,撰有《衷中参西可行否》《中医可废乎》《大热症辨》《医与易》《药物学注释》等,但多已被日军烧毁[4]

3  《药物学注释》主要特点

3.1  道地药材,岭南特色

道地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岭南中药材是祖国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防病治病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中草药使用经验。本书记载中药426种,其中岭南地区有分布的中药材有110种,包括岭南道地药材如:巴戟天、何首乌、枇杷叶、砂仁、高良姜、藿香、陈皮等。书中对巴戟天的出产写道,“广东清远县、罗定县为佳,德庆为次”;何首乌的出产“广东德庆县为佳,连州为次,广西南宁百色不良”;砂仁以“广东阳春县蟠龙山为上,阳江县、罗定县亦佳”;藿香的出产以“广东番禺、肇庆为上,琼州次之”;益智仁的出产以“广东琼崖各县为上”。对非岭南道地药材,也注明该药材的广东最佳产地,如:紫苏叶“处处有之,广东番禺、清远为佳”;使君子“处处有之,广东新会、东莞为佳”。江氏在书中注明药材的来源产出,特别是道地药材产区,有利于读者学习、掌握中药知识,最大程度发挥中药的功效。

3.2  承前启后,时代鲜明

民国时期是西方现代医学的开始和发展阶段,中医药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5]。本书作为中药学专著,但书名以“药物”替代“本草”,反映了民国时期中药的发展情况。中华民族使用药物治疗疾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金文中即出现“药”字,先秦文献中有大量关于“药”的记载。汉代开始出现“本草”一词,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6],且常用于命名药物著作。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出现碰撞,西方的药品最初称为洋医、洋药,而对应的本土医药称为中医、中药,而又特别强调国者,又谓之国医、国药。于是在民国时期,逐渐产生“中药”“国药”等一系列概念[7]。此外,早期传入日本的中医药知识逐渐演化,形成汉方医药体系,并派生出“汉药”一词,出现在民国时期的部分中药著作中。因此,民国时期出现“本草”“汉药”“国药”“中药”“药物”等多种名称并存的现象。《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一书中,“近代本草”(民国时期的本草著作)类收载书目164种,书名以“本草”命名者26種,以“中药”“药物学”或“国药”命名者60种,而民国以前本草书目几乎未见以“中药”或“药物学”命名者[8]。邓炽华在本书跋中写道:“《本草》(《神农本草经》)载药品仅三百种许,迄至今日,几达千数;况夷考典籍,仲景方用人参系属防党,今日以珲春吉林之野生为上品,复有洋参,来自美土,各种功效与防党不同,是亦应补其所缺者。”说明该书较以往的本草专著有一定的变化,补充以前本草专著中药物数量的不足,在内容、编排、格式上发生变化,体现出民国时期本草专著的变化与新内涵。

3.3  功效分类,记忆方便

古代对中药的分类主要有三品分类法、自然属性分类法、功效分类法、脏腑经络分类法等[9]。三品分类法,首见于《神农本草经》,以药物对人体补益或毒性作用的有无和大小分为上、中、下三品。自然属性分类法是依据药物来源、形态等自然属性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即把来源相同、属性相近的药物归为一类。这种分类法为梁代陶弘景所创,《本草经集注》即将三品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至《本草纲目》也依此分类,但有所发展,按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分为十六部。功效分类法,即依据药物的功效、应用进行分类,唐朝陈藏器《本草拾遗》即按照功效把药物分成宣、通、补、泄、轻、重、燥、湿、滑、涩十类。脏腑经络分类法,依据药物作用的脏腑或经络进行分类,始见于金代张元素的《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是以脏腑为纲,病理为目,将药物列于病理之下。

民国时期中药分类逐渐转变为按功效分类,如:何廉臣编写的《实验药物学》(1923年)把药物分为发散剂、涌吐剂、清凉剂、和解剂、开透剂、通利剂、攻泻剂、温热剂、消化剂九类;秦伯未所著《药物学讲义》(1930年)把药物按功效分为发散、利尿、泻下、涌吐、补益、温热、寒凉等十二类。本书根据药物的功效分二十五类,分别为:补益、补火、袪风、补寒、温散、平散、利湿、散湿、清火、解热、凉血、温血、下血、杀虫、导滞、降痰、降气、散气、攻泻、解毒、涌吐、收涩、镇虚、发毒、毒物。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医药发展模式和传承方式的转型期,从“医药一家”到“医药分家”,导致医者不熟悉药性,药者不懂医道。中药按功效分类有助于记忆和相互比较,方便中医药相关从业人员掌握和使用药物。

3.4  简明实用,易于查考

本书内容深入浅出,语言简要,罗列药物的别名、出产、类别、形色、气味、功用、主治、制法等,所选药物侧重临床用药,特别是对类别、功效相近的药物进行了仔细的鉴别,难易适中,易于查考,适合课堂教学及从业人员自学使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邓炽华认为该书乃“学者入门之书也”。

3.5  伸论己意,援引名言

本书在注释凡例中写道:“注释所载合于经义、仍不失前贤之意,以挥发其所以然之理。”邓炽华在跋中说明该书“注释则伸论己意,或援引名言”。例如,书中对草果的注释写道:黄宫绣曰:“与草豆蔻、诸书皆载气相同、功效无别,服之能温胃、逐寒,然此气味浮散,凡冒颠雾不正之瘴疟,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故合常山用能截久疟,同知母用则能以除瘴疠寒热,同橘半用则能以降上痰,同楂曲用则能解面食鱼肉。按草果辛温,逐寒入脾胃二经,故主治呕吐,胸腹结滞,风寒疟疾。如温疟、胃火盛者忌之。”[10]从草果注释可见,具体药物注释条目以经典著作为基础,并引征前人各家之说、本草著作和作者的临床经验进行详释,如张仲景、黄宫绣、张隐庵、陈修园、叶天士、李时珍、张石顽、邹润安、缪雍等,对具体药物的性味、主治功效进行说明。江氏从医三十余年,擅长内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把药物临床应用经验与体会也写在药物注释中,方便读者对具体药物的认识、理解,全面掌握并融会贯通。

4  小结

辛亥革命以后,西方医学对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医药学的发展受到阻碍[11]。岭南医家为抗争救亡,或兴办中医教育,或著书立说,留下大量颇有价值的著作。江勒卿所著《药物学注释》是中药学宝贵的学习材料,对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建平.百年中医史(上册)[M].王国强,主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293.

[2] 薛清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

[3] 裘沛然.中国医籍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4] 王鉴波.名医江勒卿先生传略[M]政协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花县文史(第3辑),1983:78-79.

[5] 袁颖,郭忻,金素安,等.从《国药新声》杂志看民国时期中药研究状况[J].中医药文化,2012,7(5):17-19.

[6] 尚志均,林乾良,郑金生.历代中药文献精华[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16.

[7] 李楠.民國时期(1912-1949)中药文献及其学术考察与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

[8] 万芳,钟赣生,黄齐霞.民国时期的国药[J].北方药学,2009,6(3): 43-45.

[9]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第二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0] 江勒卿.药物学注释(上)[M].广州:江尊生草堂,1935:63.

[11] 康彦同.方剂学发展史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

(收稿日期:2019-10-23)

(修回日期:2019-11-11;编辑:郑宏)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2019GZY27)

第一作者:黄凯文,E-mail: 450589494@qq.com

猜你喜欢

本草岭南功效
《岭南百年散文诗选》出版发行
《地道风物·本草进化论》
宋代岭南词中羁旅山水词的特征
《本草博物志》
岭南传统技艺名扬海外,侨胞助力民俗节庆创新传承
《本草博物志》
吃荔枝
墨镜的功效
相宜本草小红瓶精华液全新升级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