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学前课程模式
2020-08-13吕思雨
吕思雨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的更新,对幼儿观念的转变,学前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学前课程也成为教育界关注并实施的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更新换代,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信息化的渗透,课程内容发生变化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现实问题,通过近现代学前课程的存在现状,引发我们思考并重新定义学前课程的方向。
关键词:学前课程 社会化 现状 变革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教育者开始重新审视教育的定位。从古至今,教育的变革只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众多因素中带动变革的一个因子。而现如今世界全球化的进程,教育已不单单是国家强国的动力,也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全球共同体的概念使教育面向全球的发展,培养未来的创造者,更注重世界未来的更新变化。教育不仅作为全球化的重要的动力同时也为未来指明了方向。国际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仅仅培养国家的建设者已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由此教育的作用更提升到培养未来创新型、开放型人类的高度。然而教育改革了,教育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也转变了方向,从以往培养“五美”的目标到现如今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革新,进而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
因此,在国际化的水平渗入后,课程模式开始借鉴国外教育学家的观念,重新审视课程的优劣性。从关注儿童课程的基础,更加认识到教育理论的价值,并重新定位儿童心理理论—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识到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也让我们更科学地进行儿童指导;儿童的整体性主体性的渗入;课程整合性活动与建构的教育观念;儿童生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近现代终身教育理论。借鉴与实施,推广与改革,
一、实践中看到的问题
即使在高速发展的学前教育观念中,自己亲身经历中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学术上倡导的各种课程理论,强调儿童主体,重视实践,亲身体验、活动自主等的课程模式,但是在真实的教育活动中,却极少完成。一边是老师安排下的活动,一边是儿童在规定范围内的发散思维,二者存在明显的间隙理论的完善,却很难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算得上是空壳的存在,比如在心理学界存在有歧义的蒙氏教育,理论上非常倡导儿童的自主性,自主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驳论“接受蒙氏教育的孩子很难在小学中得到适应。”出入很大,就会形成难以认同,孩子产生矛盾性,教师产生矛盾性,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矛盾性是需要继续关注的问题。
2.农村利用本土优势开发本土地方学前课程优势与一味模仿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课程模式背道而驰。目前城乡差距较大,课程上的投入组织内容的选择,材料的提供,教师水平的程度以及对待学前教育的观念都存在明显差异。在农村实践活动中课程的组织非常单一,材料的使用也非常匮乏,最大限度地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学前教育的观念认识少,并没有重视儿童这一阶段的发展,只是强调让儿童随意性的发展,儿童理论观念落后,由此对待学前课程上不予关注。因此,对待农村学前课程上不仅仅是课程的模仿实施,更应该是学前儿童观念的提高,以此发掘本地课程优势。
3.硬性教育的严重灌输,小学化程度严重,园所的压力,家庭的重任逐渐转移到孩子身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宣传让大部分孩子面临知识学习的紧迫,课程上明显增加算数、识字、阅读等课程,并减少游戏的改变被许多家庭和园所逐渐接纳。即使推出以儿童的兴趣以及长远发展的目标,但在现实生活中依旧存在多种多样的课程补习的现象,“攀比心理”不可避免,“小学化”也是一个不可消减的学前难题。不过也受环境的影响,即使孩子面临多种课程的补习也有孩子自愿乐意去学习的。
二、反思和思考
1.正所谓“孩子们都是天生的学习能手,内心充满了好奇勇气和创造力,在这个年代,孩子们要是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只用几天的时间就能成为专家。”课程上的组织和实施,依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们也可以很好地去掌握和理解,甚至超乎成人的想象。泰勒《课程与教学论》中也强调课程的组织经验,应当以幼儿本身经验为基础,首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发展状况,其次根據学生的经验基础提供学生多方面的经验获得,因此,在课程实施时,应把儿童作为课程的主体,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儿童作为接受知识的载体,以符合自己规律的方式来获取知识不仅能够很好地理解,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
2.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二者需要相互连接,协同并进。许多教育家作出的学前理论非常先进,但在实践中却难以实施,很大程度上是未能符合实践的标准,在我看来这也是学硕和专硕的区别。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得到科学的研究,更应该在实践中准确合理的应用。
3.观念的改变已成为教育快速有效科学发展的强有力的形式,教师作为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对课程的认识程度极为重要。提高教师的学前观念、课程观念,让教师认清课程在教育实施中的作用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力,多组织优秀教师课程评比活动:以多功能,多方式,灵活变通,全面的提升教师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同时也可采用老带小的机制,让优秀教师给予新教师课程讨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
课程的形式也体现当今时代要表达的观念,然而如今课程模式存在的种种的诟病不容忽视,其原因之一是对待历经百年的经验评判还未全面,在实施中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还未能融合,从而导致现实中优秀的课程不能全面展开的结局。与此同时,合理找到适合本土化的课程也是促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科学方法,在借鉴国外的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和借鉴优秀园所课程组织时,正确认识本地幼儿的现状和本土资源的利用是充分发挥课程权利的有效办法。
现如今也有许多国际学校的开办,私立学校外国课程成为幼儿择校主要因素之一。一直以来,本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没有充足的继承和发扬,而历史表明,假定课程模式不是扎根本土文化,无论是模仿日本、苏联还是欧美国家,最终都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的再更新创造,更重要的—人类主体性的觉醒,不断反映在学前课程观念上。科技化、信息化、机器人的出现都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教育的目的也逐渐倾向于为面对未来世界,学前课程也为新时代的来临注入科学的精神,提供创新的思维和未来的新模式,才能让儿童去适应未来的社会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