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思考
2020-08-13曹宪
摘要 公立医院在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医院如何快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和管理提升的需要,是每个公立医院急需面对的课题。本文对现阶段公立医院内控现状以及如何加强内控作出一定思考,旨在帮助公立医院更好地提升效益,为人民服务。
关键词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改革
一、引言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公立医院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首先,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医疗资源逐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其次,分级诊疗、支持社会办医、取消药品及卫生耗材加成、医保支付的改革等一系列的措施都给公立医院带来阵痛;最后,公立医院除了自身发展还担负着社会公益的历史使命。以上情形正在倒逼公立医院加强内部控制,以适应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达到提升自身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稳步发展战略的目的。
二、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
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公立医院的经营理念还未迅速从以往的经验型、粗放型的管理模式转变到现代医院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上来,大多数领导普遍存在对内部控制建设及实施意识不足的现象,主动通过内部控制提升管理效能意识淡薄。内控思想还未深入人心,广大职工还存在各自为政的思想,缺乏集体责任感。加之以往国家对医院内控管理系统化要求和督导考核较少,导致内控建设较滞后。或仅停留在医院业务层面,未从单位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或业务层面各控制节点碎片化,未形成控制闭环;或未能对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及实施情况定期作出内部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的成效不能充分发挥。
(二)信息化管理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主要应用的三大电子系统为:就诊辅助系统、临床项目系统和内部运营系统。其中,主要涉及服务质量及服务水平的临床项目系统和就诊辅助系统是多数公立医院较为看重的,然而信息化建设的整合以及贯通仍旧是许多医院无法解决的困境,难以将现代高速发展的技术完全引入医院的实际内部控制过程当中。只能形式性地应用最为基础的某些功能,没有将内部管理以及信息化技术发挥出最大的管理效果,无法切实推行信息化管理模式来提升医院的管理效率,达到更好的内部控制效果。
(三)缺乏更为完善的风险预判和监督体系
公立医院虽然包含民生、基础建设的功能,但其同样作为事业单位,有着资金的流动,是国家收入的一部分。在这一情况下,医院在确保其能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的同时,也需要让自身有更为长远的发展,确保运营利润。但由于民众不断提高的需求,这一系列任务难以迅速完成。这无疑让许多公立医院都陷入了较大的运营风险当中,如合同纠纷风险、内部运营风险、医疗技术管理及运用风险、医疗器械及药物采购风险和财务资金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存在,任何一个都会破坏医院长期的发展,在影响民生的同时,也造成了国家损失。但是面对这一情况,仍旧有许多医院没有意识到其后果的严重性。这主要体现在缺乏有效的风险预判环节、风险预判的落实以及评估依据的提取。在风险发生之前未能采取相关规避措施;在风险发生之后,也没有深刻根据相关的经验进行较为有序有效的改革。许多医疗事件的多次重复发生无疑验证了这一点,面对国内其他医院的一些具体问题,同行之间不作参考,不作反省,导致自身最终也遇到同样的风险。
公立医院要高效地开展风险评估预判工作,就必须和监督环节衔接起来。如今内部管理运营制度存在一定缺陷,监督环节独立性不足,这无疑是不利于公立医院整体发展的。在管控以及审查工作深入的同时,监督环节可以深挖问题根源,可以大大促进医院管理者对医院的全面管理,让医院能够具有更敏锐的风险预测能力。
三、完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流程
公立医院如今在内外环境中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能否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存活下来,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极其重要的部分。但这一机制的建设以及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大量的資金、时间以及人力资源投入的,只有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工作人员密切配合,才能让我国公立医院在内部控制运营上不至于过分落后低效。因而在长期的改革完善过程中,阶段性的改革措施显然更为符合现实的。第一阶段,各个公立医院应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积极发现自身在内部运营方面的管理问题,匹配出可以切实操作的具体管理办法,积极探索适合自身更为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科学地设置内控组织架构,突出内控部门的重要性以及实用性,建设出在沟通互动方面更为高效的组织架构,规划好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权力和责任,只有在权责分明前提之下,内部控制才能有据可依。第二阶段,在具体落实内部控制措施的过程中,针对一些较为复杂的情况进行特殊的说明和补充。由于医院业务复杂,特殊情况也注定层出不穷,要根据这些特殊情况,进一步完善医院内部管理细则的实施以及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才能更好地达到改革目标。
在这种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氛围下,医院还应自上而下树立医院人文情怀以及内部控制文化,提高整体凝聚力,增强全员的执行力,吸引真正爱国为民的优秀医疗行业人才。积极认同医院的整体运营理念,让所有员工都能在这一氛围下,积极努力地工作,而不是倍感压力。
(二)优化信息化建设过程
无论任何一家公立医院,与时俱进都是可持续发展的不二良方。医院的运营以及服务项目往往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但内部控制管理显然没有跟上步伐。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公立医院管理者都将工作重心放在医疗技术提升、传染病防控、民生搭建上,而严重忽略了运营的重要性,这是许多医院管理的一大误区。内部控制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医院在各方面的管控性以及规范性,同时还可以提升各部门以及各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信息传递速度,对风险的预判处理环节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医院在这一情况下必须加大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且将其与就诊辅助系统以及临床项目系统有效结合起来,从内到外、自上而下完善资金收支,医疗器材及药物等物质购入与库存的工作,对临床路径的规范、病历的书写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公立医院应当定期展开信息化技术培训和考评,致力于提升全员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
(三)强化风险评估功能,落实监督环节
根据财政部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规范(试行)》的第2章——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中第8条提出的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以及第9条提出的,“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公立医院应该严格对此开展相关的管理工作,结合医院自身情况,明确区分不同科室以及部门之间不同的业务以及管理范围,对自身各科室以及部门的风险预判及处理能力有更为精准的掌控。降低医院的风险发生概率,规避因管理失误或审查失责而产生的风险。
不仅如此,各大公立医院还需要有独立性更高、权威性更強的监督部门,严格把控监督医院工作,严格制定监督部门的相关制度。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在核查各部门工作情况的时候需要做到平衡、公平。与此同时,监督部门还应外部招聘或者内部培养拥有较强审查检验能力的专业人才,面对复杂的医院信息以及各方面数据,可以有条不紊地整理分析出最为切实的情况,得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让整个监督部门的工作可以有理有据、从容不迫地展开,以公立医院的整体利益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监督管理系统对医院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四、结语
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基础民生设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构成因子,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双重身份”,在利益与质量间权衡利弊,实属不易。如何积极地对公立医院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进行探索,必须借助于具有可行性的内部控制机制以及流程。因此,发掘出更为有效的管理措施,深化体制内改革,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促进医院整体发展有条不紊地进行。公立医院如今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有挑战也有机遇。只有正视自身,重视内部控制能力的提升,重整旗鼓发挥出自身优势,才能进一步提高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作者单位为阆中市人民医院)
[作者简介:曹宪(1984—),男,四川阆中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阆中市人民医院会计师,研究方向:内控管理。]
参考文献
[1] 佘磊.关于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探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3):52-56.
[2] 胡亚利.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纳税,2019(26):251-253.
[3] 赵人桦.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建设[J].纳税,2019(17):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