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化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探讨
2020-08-13袁明贤林宋斌吴宏
袁明贤 林宋斌 吴宏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溶栓出血性转化(HT)后选择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化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不使用阿司匹林治疗, 研究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24 h的一般资料[血小板计数、血压、餐后2 h血糖、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2周后出血量增加情况、再次脑梗死发生率、死亡率、NIHSS评分。结果 两组溶栓24 h的血小板计数、收缩压、舒张压、餐后2 h血糖、FIB水平、PT、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血量增加3例(12.0%)、死亡2例(8.0%), 对照组出血量增加2例(8.0%)、死亡3例(12.0%),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再次脑梗死发生率为8.0%, 低于对照组的32.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 研究组NIHSS评分为(3.28±0.55)分,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46±1.02)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06, 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溶栓出血性转化后使用适量的阿司匹林能够显著减轻神经损伤, 降低再次脑梗死发生率, 改善预后。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阿司匹林;抗血小板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0.051
急性脑梗死属于神经科中的常见疾病, 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发生中断后引发的脑部组织病变, 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多样, 主要与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大动脉狭窄和堵塞有关, 其死亡率较高, 积极有效的救治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具有保护作用[1, 2]。急性脑梗死容易导致其他相关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上主要针对患者早期的症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具有尽快恢复患者脑血流正常运行和减少脑损伤的优势, 为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 然而部分患者在治疗后会出现出血性转化。出血性转化是患者进行溶栓或者抗凝等干预治疗措施后导致患者出现的并发症之一, 不但增加患者痛苦, 也容易引发医患矛盾, 因此对于该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治尤为重要[3]。本研究选择本院50例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究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化患者选择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資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9~84岁, 平均年龄(72.11±2.3)岁;其中男27例, 女2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5例。对照组中男13例, 女12例;年龄29~81岁, 平均年龄(72.51±2.1)岁。研究组中男14例, 女11例;年龄30~84岁, 平均年龄(71.81±2.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②溶栓24 h进行头颅CT复查显示出血性转化, 但患者无临床症状;③出血量符合HI 1型(小点状出血)、HI 2型(多个融合的点状出血)及PH 1型(≤30%梗死灶大小并有轻微占位效应的出血);④本次研究征得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且患者及其家属也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严重痛风疾病;②出现对阿司匹林抵抗和过敏;③严重胃溃疡。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不使用阿司匹林, 当患者出现再次脑梗死时即进入研究终点, 记录患者的各项比较指标;研究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治疗, 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选择合适的阿司匹林剂量:对于出血量符合HI 1型和HI 2型的患者在其发生溶栓24 h后服用200 mg的阿司匹林, 待服用1周后减少剂量改为100 mg。对于符合PH1型的患者在溶栓发生24 h后服用100 mg的阿司匹林, 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 对于出现脑梗死的案例或者出血量增加的情况时即为研究终点, 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停止服用阿司匹林或者增加其他类抗血小板药物。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溶栓24 h的一般资料(血小板计数、血压、餐后2 h血糖、FIB、PT、NIHSS评分);治疗2周后出血量增加、再次脑梗死、死亡情况及NIHSS评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溶栓24 h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溶栓24 h的血小板计数、收缩压、舒张压、餐后2 h血糖、FIB水平、PT、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治疗2周后出血量增加、再次脑梗死、死亡情况比较 研究组出血量增加3例(12.0%)、死亡2例(8.0%), 对照组出血量增加2例(8.0%)、死亡3例(12.0%),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再次脑梗死发生率为8.0%, 低于对照组的32.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治疗2周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2周后, 研究组NIHSS评分为(3.28±0.55)分,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46±1.02)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06, 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在中老年中多发, 随着我国社会的老龄化, 该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高,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也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负担和痛苦。急性脑梗死患者通常由于脑部供血量不足, 使脑部组织发生病变以及坏死, 如果及时给予血流灌注, 可以减少大脑损伤, 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4, 5]。急性脑梗死的救治, 对于有指征患者, 临床上常采取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具有操作方便、损伤小等优点, 然而静脉溶栓要求的救治窗口期较短, 要求患者在发病短期内进行救治, 通常在3.5~4.0 h内接受静脉溶栓。然而, 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后, 会出现出血性转化并发症, 容易加重患者的脑组织损伤程度。因此, 在临床上需要对出血性转化可能的诱因进行研究, 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排查, 对于降低患者溶栓出血性转化具有重要价值[6]。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一类用来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生长合成药物, 该药物可以使血液的粘度降低, 有效抑制凝血酶的产生和释放, 同时减少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减少血栓的发生。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等。临床上对于急性脑梗死溶栓出血性转化的治疗, 一般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 在综合评估治疗风险后而作出治疗计划, 既不能为了终止风险或者考虑患者的依从性而随时停止服药, 也不能为了预防再发脑梗死而长期服药。在临床中有许多不规范的应用, 例如过分扩大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 有的在不明确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理机制的情况下盲目联合用药, 还有部分患者未能做到定期随诊, 忽视药物的副作用以及禁忌。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7]针对出血性转化并发症指出:无症状性出血性转化的预后与无出血性转化相比无差异, 目前尚缺乏对其处理的研究证据, 且无特殊治疗建议。但针对脑出血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有一些实验研究值得借鉴。有研究显示, 在脑出血后的患者中应用阿司匹林, 缺血事件可降低50%, 但复发率与颅内出血率与未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相当[8]。
本研究通过对本院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24 h后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 结果表明:两组溶栓24 h的血小板计数、收缩压、舒张压、餐后2 h血糖、FIB水平、PT、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NIHSS是一项专门为急性脑卒中患者评估治疗研究的检查量表, 对于该类疾病的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能反映脑梗死的严重程度, 其评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脑组织缺血情況越发明显。本次研究通过对研究组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 根据患者的疾病恢复进展选择不同的剂量,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再次脑梗死发生率为8.0%, 低于对照组的32.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NIHSS评分为(3.28±0.55)分,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46±1.02)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06, P<0.05)。
综上所述,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溶栓出血性转化后采取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能够显著减轻神经损伤, 降低再次脑梗死发生率, 对患者的预后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巧松, 温清艳, 李广生, 等.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患者预后及症状性出血的比较研究. 中国医学创新, 2017, 14(18):1-5.
[2] 张洁茵, 官全生, 周海红. 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合并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7, 30(3):320-322.
[3] 陈戈, 张洁茵, 李丽丝, 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脑梗死的防治研究. 河北医药, 2019, 41(4):567-570.
[4] 虞亚蔚, 张学梅, 陈小燕. 急性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后发生脑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 17(17):2685-2687.
[5] 郭一洁, 邹晓, 陈宇翔, 等. 老年住院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现况.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9(8):812-815.
[6] 张晓峰. 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研究.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7, 25(2):38-41.
[7]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 48(4):246-257.
[8] 王玮娜, 王志伟, 郑俊江, 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 28(1):60-62.
[收稿日期:20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