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侏儒舞》创作和演奏分析
2020-08-13程蕴
摘要:李斯特在浪漫主义时期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其创作的钢琴曲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在同时期的众多钢琴创作者当中,李斯特凭借优秀的音乐造诣,迅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与肯定,音乐会练习曲与其他作品相比具有较大的难度。就此通过对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侏儒舞》作品风格与演奏技巧的研究,提出一些关于音乐会练习曲的演奏感受。
关键词:李斯特;《侏儒舞》;作品风格;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4-9436(2020)16-00-04
1 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侏儒舞》的创作背景
弗朗茨·李斯特在浪漫主义时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是欧洲音乐发展时期非常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李斯特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接触钢琴,十六岁的时候,李斯特为了能够接触到更多的音乐作品,来到了巴黎居住。”[1]李斯特为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在李斯特推出背谱演奏法以后,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李斯特创作的两首音乐会练习曲《森林的呼啸》和《侏儒舞》,表现出诸多的钢琴演奏技巧,整体表演难度较大,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很多钢琴教师都会使用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侏儒舞》的社会流传效果最好,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
2 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侏儒舞》的作品风格
很多音乐会练习曲都出现在浪漫主义时期,可以说浪漫主义时期是音乐会练习曲发展的巅峰阶段,音乐会练习曲的内容也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在浪漫主义时期以前,古典主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音乐会练习曲,只是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会练习曲的发展并没有达到浪漫主义时期的水平。《侏儒舞》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会练习曲中比较经典,这与其丰富的演奏技巧、独特的音乐表现力以及浓郁的内涵有密切联系。《侏儒舞》是一首典型的#f小调的钢琴作品,快速顿音的使用更是突出了作品中侏儒的特征。
2.1 曲式结构
《侏儒舞》是一首比较具有特点的再现多段体。其中引子可分为4个小节。从5小节开始乐曲的演奏进入了主题,主题在表现上属于四句四小节方整形结构。A乐段的主题材料相对比较简单。
B乐段出现了新的材料,与A乐段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对比感,整个乐段的调性变化非常丰富。经过短暂的休息以后,后续乐段开始了对前面乐段的重复。引子与A乐段属于再现,所产生的变化程度并不明显。B乐段与主题材料非常相近,然而在调性方面有所不同。
8小节以后,乐曲逐渐进入了C乐段,音乐材料与之前表现出了明显差异,李斯特在此又融入了一个新的乐思。C乐段完成以后进入D乐段,两个乐段的材料变化较小轮指的演奏技巧使用次数较多。
2.2 轻盈谐谑的旋律特点
“从整个音乐会练习曲《侏儒舞》的节奏和旋律的角度来讲,整首乐曲比较轻松和欢快,充分展现出了侏儒身材短小、行动快速的特征。”[2]
在B乐段当中,乐曲的旋律出现了明显的改变,旋律与之前相比变得更加通畅和干净,这与之前的音乐表现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具有较强活泼动感的旋律开始转向上声部。A乐段和B乐段之间的调性具有较强的层次感。
《侏儒舞》与传统音乐会练习曲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侏儒舞》在装饰音的运用上也比较出彩,琶音、倚音、装饰音、三连音的相互融合与结合,更是进一步强化了《侏儒舞》的表现力。这也是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侏儒舞》能够得到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3 多样的织体调性
从织体调性的角度讲,《侏儒舞》的织体变化非常丰富。双手交替更是李斯特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特点之一。通常情况下,双手快速交替以及音阶的快速跑动促使乐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得到了明显强化,就好像一群侏儒在欢快地跳舞。与此同时,装饰音倚音的出现更是增强了乐曲的表现效果。
音乐会练习曲《侏儒舞》的调性属于#f小调,从引子部分开始至A乐段,所使用的调性相同。5小节当中的主干音属于分解和弦。14小节的第3拍是将原有的re换成了重升do。简单来讲,就是在下一个小节中变成了主和弦,而后又转入B大调,在16小节的3拍同样出现了#5级的属和弦,原有的mi又变换成了re,而后进入了#C大调的属和弦,下一小节又重新回到了主和弦,也就是#C大调。
20小节的结尾是增三和弦,然而作曲家并没有对此进行处理,而是选择了结束,整个A乐段也终止于这个位置。B乐段当中,作曲家融入了一个新材料,右手的弹奏与A乐段的顿音使用产生了明显比对,然而音乐旋律却没有出现很大变化,依旧以欢快为主,从#f小调转到了A大调。26小节A大调七级和弦的表现也是对乐曲变化的处理。为了增强音乐表现效果,27小节在完成以后又转入到了A大调的bⅡ和弦。除此之外,28小节出现了bB大调Ⅱ级七和弦,然而作曲家却没有对此和弦进行解决,而是持续向外发展,进入了E大调。29小节的主和弦属于第二转位。
3小节在完成以后,再次出现了引子部分,主题A乐段也相继表现出来,再现了A乐段。57小节B1乐段是对B乐段的再现,主题材料的出现与之前相同,调性方面出现了一定的改变,B乐段从A大调逐渐过渡到B1乐段的bB大调。63小节又重新进入了B大调,在短暂的离调后,65小节回到了F大调。在两小节的表现完成以后,乐曲又重新传回了F大调的主音小调,B1乐段在此处完成。
69小节至76小节属于连接部,g小调在完成延续以后进入了C乐段。C乐段的开始部位是77小节,此处再一次出现了新材料,轮指演奏的出现位置是低声部。103小节中的材料出现了变化,D乐段延续了C乐段的材料,调性重新变成了#f小调。
121小节属于B2乐段,和B乐段的材料相似,调性方面出现了一定的改变。此乐段重新回到了#F大调,与B乐段相似,乐曲表现出了Ⅱ级七和弦。126小节出现了#F大调Ⅱ级七和弦,127小节对此进行了处理,并对#F大调Ⅱ级和弦进行了调整,逐渐变换成了G调和弦,128小节与之前相同,作曲家在对乐曲进行处理时,并没有特别注意七和弦,在133小节后都转回了#F大调,乐曲就此完成。
#f小调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会练习曲中的使用非常广泛,部分学者也将#f小调称为“浪漫时期调性”。音乐会练习曲《侏儒舞》即是从小调为基础逐渐开始行进,而后在同主音大调上完成,整个乐曲的调性变化让乐曲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2.4 速度与力度
仅从标题名字就能够联想到《侏儒舞》所描绘的场景和内容均与侏儒有密切的联系。李斯特在创作《侏儒舞》时,左右手不断交替,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情感特点,就好像是一个舞者在欢快、轻松地跳舞,使整首作品的氛圍非常欢脱。李斯特在创作这首练习曲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加入很多装饰,目的是能够在充分表现舞蹈特点的同时,让乐曲更具表现效果。在乐曲的B乐段当中,李斯特以“Non Legato”(非连奏)和“giocos”(优美、优雅)表现出了侏儒在跳舞时的喜悦和欢快。B乐段当中,李斯特依旧延续了之前的快速弹奏,目的是能够进一步渲染曲目中侏儒跳舞时的情境,唯一的速度变化就是节奏感和层次感比较突出。
李斯特在创作音乐作品的时候,比较重视乐曲的层次感和力度感。李斯特在很多音乐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力度记号,如f、mf、ff、p、mp、pp、ppp等等,李斯特使用这些力度记号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提升乐曲的整体表现水平,以便能够进一步明确侏儒的形象。李斯特在创作钢琴音乐的过程中使用的装饰音倚音,他在此方面的表现与印象派音乐创作的音乐理念相符,为印象派创作风格提供了助力。
3 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侏儒舞》的演奏技巧
音乐会练习曲的演奏技巧比较复杂,音乐会练习曲在技巧表现方面也具有较大的难度。在弹奏音乐会练习曲时,一定要对其中出现的技巧进行反复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使练习曲的音乐变化效果得到明显增强。在音乐会练习曲《侏儒舞》中,李斯特融入的技巧非常多,如琶音、双音、倚音、顿音、八度音、装饰音等,此外还用了较多的三连音,乐曲表现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增强,观众在聆听乐曲时也会受到各种演奏技巧的吸引。总之,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侏儒舞》具有的演奏难度较大,需要长时间练习。
3.1 装饰音的演奏
引子部分1小节到20小节和37小节到56小节,李斯特在创作的时候融入了较多的倚音。例如,6/8拍节奏和A大调中,pp弱进是由低声区逐渐进入离开高音区,双手的快速交替再加上跳音标记,使侏儒舞的身体形态得到了明显强化,此外,诙谐的装饰音技巧也使侏儒的舞蹈变得更加滑稽。在弹奏上述内容的过程中,倚音的使用是练习时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在保证弹奏训练稳定、持续的状态下,还要对顿音、八分音符的强弱的节奏特点深入了解。除此之外,13小节两个32音符的音值要稳定且平稳,切记不能过于模仿装饰音,两者之间应该有所不同。
3.2 右手连续的分解和弦式琶音
在开展此部分的演奏时,应该提高对轮指的关注、演奏过程的指法使用以及演奏的强弱变化等等。“在弹奏的过程中,指法的运用非常重要,指法的表现效果直接与乐曲的整体呈现有较大联系。”[3]音乐会练习曲本身就具有较大的演奏难度,如果不能把握好指法的运用,那么这首作品的表现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演奏时,一定要注意科学、合理地运用指法,尽量做到均匀、灵巧。与此同时,大指和小指的八度跳进要适当,这对于旋律线条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是强化旋律内涵的关键手段。例如,22小节第7拍的音阶属于向上地进行,在演奏时应该注意旋律的强弱对比,而在23小节以后,此部分又逐渐弱下来,并开始延续21小节的主节奏。在平稳发挥的同时,提高强弱之间的对比性,是演奏此部分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3.3 和弦跳音
21小节到31小节当中,左手的八分音符与和弦音的使用进一步提升了乐曲的表现水平,练习的时候左手应该与键盘之间有缝隙,不应贴键太紧,以便能够进一步增强节奏弹性以及旋律的变化。每一个音组都会出现顿音符号,主要是为了用另外一种音效表现出节奏的干净、轻巧,要注意将顿音用很轻的力度弹奏。77小节到120小节之间左手跳音的出现,促使演奏技巧难度有所加大,此处的演奏应该以左手为主,力度适中、平稳,跳音应该有所控制,以便能够增强乐曲的灵巧性。85小节再次出现了轮指技巧,手指的三指、二指、一指要依次表现,手臂和手腕要保持松弛状态,以手指用力完成此部分的演奏。159小节到168小节,左手和右手将同时进行八分音符的跳音,左手保持轮指一直到升F大调,右手则为下行八分音符跳音。在演奏此部分时,一直要注意pp、ppp的力度要完整有效,要和前面的欢快、愉悦形成层次递进,就好像在完成舞蹈表演以后,大家在休息时对跳舞动作的反思与联想,此处的力量控制一定要多加注意,右手要尽量保持双音的整齐性。“165小节的力度相对弱一些,167小节八分休止拍子的变化应该渐慢,要在全曲完成以后,引导聆听者继续享受乐曲。”[4]
《侏儒舞》音乐会练习曲具有非常显现的特点,如升f调、诙谐急板、丰富的调性变化、复杂的节奏等等。从演奏技巧的角度来讲,音乐会练习曲《侏儒舞》存在明显的炫技表现,如倚音装饰音的使用、右手连续的分解和弦式琶音、左手八分音符的和弦跳音等等,都促使音乐会练习曲《侏儒舞》展现出了非常高的学习价值。从作品表现的角度来讲,音乐会练习曲《侏儒舞》的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然而简单的结构却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影响力和震撼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李斯特善于使用音型表现音乐以外,还与其力度符号的合理运用有密切联系。我们在演奏音乐会练习曲《侏儒舞》时,应该先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内涵,然后分层次地练习不同技巧,最后再将不同演奏技巧连接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会练习曲《侏儒舞》的技术和演奏效果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常桦.李斯特钢琴练习曲教学与演奏诠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8:46.
[2] 尹尔·苏约克,佐尔坦·伽托尼.李斯特钢琴全集(第3辑)[M].江晨,周铿,周焰,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120.
[3] 苏醒.浪漫主义后期钢琴练习曲的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15(04):185-186.
[4] 李唐.探析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侏儒舞的演奏处理[J].黄河之声,2014(12):76.
作者简介:程蕴(1983—),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大学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伴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