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回应

2020-08-13李爱丽张晓忠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0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粹主义

李爱丽 张晓忠

摘 要:在当前欧美民粹主義大行其道,中美贸易摩擦,逆全球化浪潮涌动的历史性转折点上,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影响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重新审视。回应民粹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可从三方面入手:倡导理性爱国,增强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提高认知水平和辨析能力,自觉抵制民粹负面思想的影响和传播;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高校校园主流意识形态。

关键词: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民粹主义的蔓延与全球化问题及近年兴起的欧美反全球化、逆全球化国际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转型期民粹主义思潮乘虚而入,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民粹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十分复杂的影响,构成严峻挑战,必须正视并加以积极回应。

一、当前欧美新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美国特朗普当选及意大利宪政公投失败三大黑天鹅事件促使民粹主义在欧美抬头,令全球化发展遭遇重挫,逆全球化思潮泛滥。在2016年政治评论中,“民粹主义”或许是使用频度最高的术语,西方学术界和媒体涌现出大量关于民粹主义的历史、理论与实践的论述。民粹主义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美国等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结合不同国家的历史对民粹主义这一社会政治现象进行分析,试图去挖掘民粹主义的渊源和特质,但至今尚无定论。

俞可平《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一文指出:“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它的极端平民化倾向,即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以此来评判社会历史的发展[1]。”国内对民粹主义政治思潮的讨论大约是从1912年列宁发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开始。从反移民、反欧洲一体化而崛起的欧洲极右翼政党到英国脱欧公投的成功,再到美国反移民、反自由贸易和反全球化的特朗普成功当选美国总统,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及核心价值观:那就是驱赶和限制外来移民,提高关税和从现有的自由贸易、安全或经济联盟中逐步退出或承担更少的责任,奉行孤立主义的保护主义政策。正因为如此,种族主义的排外和孤立主义的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构成了当前欧美民粹主义的核心[2]。

二、民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影响

对待民粹主义思潮要辩证对待,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其关注和同情弱势群体对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带来某些消极影响。两岸三地的大陆“乐天”事件、香港“占中”事件及修理风波、台湾“学运”背后都有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的影子。乐天事件发生在2017年上半年,由韩国乐天集团转让高尔夫场地给政府用于部署美国“萨德”反导系统而引发的中国国内民间抗议与抵制浪潮,中国大陆高校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甚至参与其中。而在更早的香港,因对201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香港2017年行政长官普选方式的决定(简称《8·31决定》)不满,以香港血气方刚的大学生为主体发动“占领中环”集会,于2014年9月28日正式启动,长达79天。继而,由2018陈同佳杀人案引发了2019年的香港“修例”风波和政治冲突,激进暴乱分子中不乏大学生的身影或者是刚刚离开学校、缺乏工作经验的年轻人。2014年3月18日由台湾大学生发起占领立法院的学生运动,初时多被台湾媒体称为“3·18学运”或“太阳花运动”等。我们于2019年11月对17统计、电子1、电子2、电子3zd四个班的本科生114人和19环境工程、机械工程两个班的研究生135人进行了调查统计。调查结果显示:20%的人认为大陆“乐天”事件属于民粹主义群体事件,27%的人认为香港“占中”事件属于民粹主义群体事件,23%的人认为台湾反服贸“学运”属于民粹主义群体事件。得出结论:大陆、港、台两岸三地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参与和影响的三大事件,都反映出民粹主义思潮的倾向,大学生被民粹主义所操控,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民粹主义思潮对少部分大学生的影响与危害,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弱化作用:

(一)弱化大学生对政治精英权威正确性认知

在民粹主义思潮影响下,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对政府政治权威及政治精英的不满,具有强烈的对抗性。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的批判心理和其本身性格中的叛逆因子,加之受网络圈群同质化的影响,有的也源于少数大学政治教师的误导。部分大学生往往处于好奇心对社会热点事件产生强烈的兴趣,发泄对政府及政治精英的不满情绪而感染社会,弱化社会对正确权威的认知。我们对本科生的调查表明,在韩美萨德事件发生后是否仍然去乐天玛特,除了大部分没去过的之外,仅有1.75%的人在韩美萨德事件后还会常去乐天玛特,多数的人自从萨德事件之后就再也没去过,说明萨德事件对我们是有影响的。对研究生的调查表明:在韩美萨德事件发生后,常去乐天玛特的占1%,偶尔也去的占3%,萨德事件后不去了的占14%,而一直没去过的占82%。港台两地的民粹主义越来越具有共同特征,伴随区域民主而生,反“他者”情绪和本土化倾向,社会整体撕裂及极端民主诉求绑架民主政治等等。在港台地区,大学生受到的蛊惑有的也源于教师的误导,如宣传鼓动“占中”的发起人就是香港大学的副教授戴耀廷等人、台大经济系主任郑秀玲对服贸协议的简单化理解与宣传等。总之,两岸三地大学生往往出于好奇心对社会热点事件产生强烈的兴趣,发泄对政府及政治精英的不满情绪而感染社会,弱化社会对正确权威的认知。

(二)弱化大学生对社会现状的理性判断与表达

部分大学生在民粹主义思潮渲染下,夸大了当前社会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或过分固执于所谓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大学生长期处于比较单纯的学校环境,对社会现实了解不够,容受到民粹主义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始对祖国的未来发展取向表现出了过度的忧虑,以及对国家治理能力的不信任。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在挑起大学生对政府与社会的不信任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使少数大学生更加相信社会的黑暗面。少数大学生在此过程中由于思维过于简单化常通过偏激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以强化自身偏好,并有向群体极化发展的态势。网络民粹主义加重了大学生对政府与社会的不信任,更加愿意相信社会的负能量。

猜你喜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粹主义
网络民粹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民粹主义研究的概念泛化问题及其辨正
西方民粹主义专题研究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沟通问题探析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
关于李大钊与民粹主义关系的辨析——重读《青年与农村》
一种巴洛克式的民粹主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