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德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0-08-13冯雪峰
摘 要:为了跟随时代的步伐以及适应“网络原住民”——当代大学生的需要,网络德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网络德育就是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网民进行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心理综合教育的网上双向互动虚拟实践活动。文章通过对网络德育的解释和网络德育发展必要性的阐释、对当前高校网络德育现状的描述以及应对其出现的问题的对策几方面入手,对当前网络德育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网络德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而大学生则是青年人中占比很大的群体,大学生群体以在高校接受专业化、针对性更强的知识和教育来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21世纪是信息时代,伴随着“网络大爆炸”,当代的年轻人可以说从小就接触网络,是“网络原住民”。网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和载体,越来越被大学生们接受。
一、网络德育與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原因
网络德育就是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网民进行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心理综合教育的网上双向互动虚拟实践活动。网络德育是网络和德育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现实德育在网络上的延伸,是现实德育的组成部分 。网络德育能够蓬勃发展的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一)适应客观的现实需要
今天,整个世界通过网络互联,将70多亿人口串联在“地球村”,空间和距离已经阻挡不了任何领域想要大踏步向前发展的脚步。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唯物主义上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必须随着社会存在的不断改变而不断地变化发展。网络就是现代人为了方便生活应运而生的产物,这是时代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随着现实的发展不断变化,满足客观需要。网络德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客观的要求。网络德育以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被高校大学生广泛接受,知识接受程度也较原来的方式更好。
(二)网络德育自身的优点
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冲破空间的局限。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大学生必须接受的教育。作为公共的“大课”,但是一个学期所能上的课有限,每节课又有45分钟的时间限制。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弥补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
网络德育能够培养高校学生自律性。不同于全程课堂教学,教师们可以根据课堂气氛和学生反映来调整进度,网络教育更多是靠学生们的自觉、自律。可能有学生学习时没有监管就转去做其他的事,但是由于教师的要求必须对要求掌握的内容学好,所以学生就必须自觉自律的进行学习。
网络德育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度,培养学习的积极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图片、有深度的视频、有趣的课堂互动方式,能够使本来就善于利用网络并且习惯网络的大学生们更加热爱学习。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布置作业,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利用网络进行丰富,可以使学生们更加积极地参与互动、完成学习目标。
(三)大学生的网络失范现象频发
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对一些事件和问题进行自由讨论时,有很多人控制舆论导向,而有些年轻的大学生们辨别能力不是很强,因此会出现一些立场问题以及网络暴力、语言暴力等情况,使他们丧失了社会责任感。此外,通过十几年寒窗苦读,有很多人急于求成,着急展现自己,导致误入歧途,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参与、造成了网络犯罪。还有很多大学生由于摆脱了高中时高考的压力,到了大学就过度的放任自己、放纵自己等等。网络失范现象频发。为此,应该利用起年轻人们常用的网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网络德育的现状
当今很多学者都将网络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从而对其进行有效性的研究。网络德育具有开放性、互动性、预见性、趣味性、主体性、隐匿性等传统德育所不具有的特点 。总体来说,网络德育在高校课堂蓬勃发展,普遍为大学生接受,其存在着一系列的优势,但是也有一些现实的问题,这些都亟待研究和解决。
(一)网络德育以弘扬主旋律为重要内容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辉煌成就,多元文化也不断在国内传播发展。对于年龄尚小的青年群体来说,接触到多种价值观念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针对这种情况,不少网络进入思政教育课堂的高校通过其课程设计、教育平台、主体网页等等,来宣传主旋律,旨在为大学生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思考的空间,引导他们在人生的重要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便高校学生自主、自律、自觉地进行学习。
网络德育的内容比较广泛多样,但是网络德育始终担负着宣传主流思想、传播主流文化的重要使命。主旋律的思想和文化始终贯穿于网络德育的过程之中。
(二)形式多样,途径不断完善
高校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在其教学过程、工作过程中运用了许多新的形式。有些高校思政教师通过学校的网站或者专门的思政网站组织学生对需要掌握的内容进行学习,有些教师们在学习内容中插入想引人思考、讨论的热点事件和新闻,或者新的讲话、讲座视频,主旋律的音乐等等,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更新、更热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通过科学设计的整套课程、网络竞赛,甚至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小游戏等等,帮助高校大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在监督、监管方面,有很多类似于学习一段时间就要填写验证码、回答问题等等的新的形式,来确保大学生们保质保量的完成学习计划和要求。
(三)青年学生群体普遍可以接受网络德育
根据互联网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56亿,占整体网民的41.5%,占青少年总体的71.8%,其中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长增加了2.3个小时,倾向于使用移动端设备 。可以说,网络与大学生群体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进行工作,也可以拉近与新时代青年学生的距离,适时、适当地按照实际需要进行教育工作中的创新,这也是必要的。
我国高校思政网站主要通过教育、交流和服务三个平台开展教育工作,通過建立高校思政网站是德育工作进网络的主要工作方式 。当前,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期课程学习完成度情况来看,学生群体都能普遍接受、积极参与、按时完成教师们要求完成的课业内容,这也是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体现。
(四)德育工作者网络水平和网络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时代总不乏新技术的出现,而对于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速度,可能不少德育工作者比不上青年学生。由于德育工作者对于网络的使用和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当前高校整体网络德育发展缓慢。德育工作者自身接受程度直接影响高校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能及时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进行沟通。
目前,很多高校的网络德育形式单一、内容稍显枯燥泛化、缺乏创新等问题凸显,而网络技术则是解决这些问题重要的途径。
(五)优质网络德育资源缺乏
网络资源虽然集合了国内外的很多资源,但是想找到优质的网络德育资源少之又少。主要原因有:首先,网络虽然拥有海量的资源,但是在大海中捞“金”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当前网络资源良莠不齐,面对一些有西化、分化图谋的思想必须仔细加以甄别,因此,资源的整合、整理极为重要,但是优秀的、可利用的网络德育资源当前并不多;其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网络德育资源水平参差不齐。我国人口众多,东部西部之间、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之间等发展程度都不同。有些偏远地区网络环境差,甚至还有极少数地区没有发达的电脑和网络,这就造成了网络德育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最后,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高质量的德育资源较少。网络德育内容泛化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有些一味地、比较直接地弘扬主旋律思想,会使学生出现对知识的疲劳,创新、新颖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少,使网络德育资源很难得到更新和发展。
三、针对当前网络德育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网络水平 建设高素养的网络德育队伍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网络德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德育工作者必须首先从自己出发,提高自己的网络知识水平,丰富自己的网络技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帮助网络德育不断创新,丰富具有极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网络德育的形式和内容。此外,还需要团队合作,一个高素养的网络德育队伍能够使网络德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将网络德育开放性强、互动性强等优点全数发挥出来,推动网络德育不断向前发展。
(二)丰富和完善网络德育资源
针对高校优质网络德育资源缺乏的现状,各高校必须主动、及时的更新、引进网络德育资源。首先,高校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每年应该有固定的款项和预算来丰富德育资源,这些资金可以用于网站建设和维护、国内外优秀德育资源购买等等,物质方面的坚实基础打牢固了才能坚持发展;其次,必须建立好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加强管理。只有勤与学生沟通才能了解他们的需要,才能发掘、创造适合他们的网络德育资源,这需要各高校专人负责和管理,使交流平台能够正常有序的坚持运转;最后,时刻保持着对良好德育资源的关注度,努力谋求创新。
(三)建立健全网络德育运作机制 积极投身实践
针对网络德育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网络德育运作机制,以规范不良现象,有助于处理大学生网络失范、学术不端、网络犯罪等等问题。建立健全运作机制,不仅能使网络德育更加规范高效的进行,还有助于网络德育的创新和发展,帮助网络德育研究不断向前推进。还要不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改变当前网络德育现状,打造健康的网络德育空间。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用青春书写华彩篇章——习近平对当代大学生的期待[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19-10/31/c_1125176123.htm,2019-10-31.
[2] 黄德林,邱杰,徐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
[3] 李良玉.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效性的路径及对策[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6).
[4] CNNIC.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DB/OL].http://www.cnnic.cn.
[5] 邱燕.微时代高校网络德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6(3).
作者简介:冯雪峰(1995- ),女,黑龙江黑河人,硕士在读,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