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美食纪录片中国家文化形象的呈现与传播
2020-08-13王占柱刘婉婷
王占柱 刘婉婷
摘要:本土美食纪录片在视听语言的修辞下,呈现出具有独特民族性质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与家国文化,这些文化成为了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内容与载体,并借助新媒体传播的方式将纪录片展现给国内外观众,由此传承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展现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文化形象,助力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本土美食纪录片;国家文化形象;传播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6-00-04
近年来,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就各项国际事务的开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塑造一个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我国大力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倡导国内外文化交流,使得国家借助媒介自塑形象与传播成为了近几年国内学界的热点话题。纪录片因其真实性的特点,在呈现国家形象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本土美食纪录片从微观视角出发,将“民以食为天”作为核心话题,通过平民化的叙事方式,客观地展现出国家真实的文化内涵,在视听语言的修辞下,生成了独具民族性质的国家文化形象,借助新媒体传播将国家文化形象传遞至国内外的观众,对内使观众产生文化认同,对外方便观众认识了解真实的中国,传播国家文化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1 本土美食纪录片与国家文化形象概述
1.1 本土美食纪录片概述
纪录片是将现实中的人物和事物作为对象,采用摄影或摄像设备,运用技术手段,记录客观内容,再将创作者的思想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最终展现出的艺术作品。纪录片最大的特点是真实性,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
美食纪录片是纪录片的一个重要分支,探索了美食原料、美食制作技法以及美食背后的人文故事[1]。本土美食纪录片是淡化主流意识形态,从微观食物的视角出发,以平民化的叙事方式来描述中国食物以及食物背后文化内涵的工业型纪录片。2012年央视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1》是本土美食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工业型纪录片日渐成熟的开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本土美食纪录片IP化的运作方式收获了大量年轻受众的青睐,《舌尖上的中国》系列、《风味人间》系列、《人生一串》系列讲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流转传奇,升华了中国人与食物之间的文化内涵,呈现出独具民族特色的国家文化形象。
1.2 国家文化形象概述
美国政治学家布丁(Boulding,K.E.)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2],对内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可信度,对外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国家文化形象综合了文化、国家形象等概念的内涵,是国家文化传统、创造力的集中表现[3],是国家形象最核心的部分[4]。我国国家文化形象通过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塑造我国国家文化形象就是将自己民族的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展现至国内外,收获本国国民的文化认同,方便不同国家人民了解中国文化形象。
1.3 本土美食纪录片与国家文化形象
1.3.1 本土美食纪录片有效地承载国家文化
本土美食纪录片的导演在创作时不仅要给予事实足够的尊重,还要运用艺术的手法处理本土美食纪录片中的每一个细节,传递饮食文化背后的人文情怀与文化内涵,有效地承载国家文化,传播国家文化形象。《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美食纪录片之所以能够成为本土美食纪录片的里程碑,是因为创作团队对真实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展现,从平民化的视角出发,以“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为核心,向国内外传递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对传播国家文化形象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3.2 本土美食纪录片有效地吸引观众关注文化
纪录片在刺激观众感官的同时,可以通过思想和思维感染观众,促使观众深入思考精神层面的内容,进而获得快乐。精神层面的快乐和感官上的快乐比起来更加深入,这也使得电视纪录片对观众包括外国观众有更强的吸引力,能使其给予国家文化更多的关注。《风味人间》系列美食纪录片记录国内与国际两大视野内的食物以及饮食文化,通过对比激发外国观众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在国内与观众实现情感的共鸣,从而增强国家文化传播效果,辅助促进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
1.3.3 电视纪录片有利于促进国家文化交流
本土美食纪录片真实地记录我国各个地方的饮食文化,展现我国多样的风土人情,呈现中国独特的国家文化形象。近年来大热的本土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人生一串》都真实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不同城市、不同时间段体现的不同饮食文化特性,使观众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成为国人讨论的热点话题,并受到国际的关注,对于国家文化形象的内外传播与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展示了真实的国家文化形象。
本文选取几部热播的本土美食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本土美食纪录片的特征,从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家国文化3个方面出发,探究本土美食纪录片中呈现出的国家文化形象,并给出传播策略,助力本土美食纪录片更好地在国内外传播国家文化形象。
2 本土美食纪录片中国家文化形象的呈现
2.1 天人合一的饮食文化形象
饮食文化形象通过饮食这一媒介,传达丰富的国家文化内涵,是本土美食纪录片传达的核心文化形象。如《舌尖上的中国1》中《自然的馈赠》和《风味人间1》中《山海之间》等内容,记录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劳动中根据自然季节以及各地土地特征,遵循时令进行播种、采摘,传承了我国古人“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思想。同时记录了我国劳动人民在不破坏自然、过度开采的前提下,保持在自然平衡的状态下收获食物,体现了我国天人合一的饮食文化形象。
我国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不同的饮食习惯形成了我国多元化的饮食文化,体现出我国包容性强、和而不同的国家文化形象。《舌尖上的中国2》里面记录了同样以豆腐作为食材,云南红河建水古城的人习惯将豆腐做成“球型”,安徽寿县的人则采用风干和发酵技术,将豆腐做成“石膏豆腐”……这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在讲究“和”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气候环境,顺应自然,因地制宜,最终制成符合当地环境和民族特色的食品。
2.2 符号意义的民俗文化形象
民俗是我国人民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约定俗成的世代相传的文化事项。在中国,每一个民俗节日都伴有特定的食物作为符号,表达我国人民对此民俗节日的传承。《舌尖上的中国1》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就讲述了中国人在春节的民俗文化与仪式。除夕夜要阖家团圆吃饺子,饺子便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中国人“家庭团圆”的观念。《风味人间1》第二集《落地生根》中讲述了龙泉市在迎神节中的民俗仪式。“猪”作为节日里最重要的文化符号,象征龙泉市来年一年的风调雨顺,每家村民都在为迎神节的到来做好充足的准备:捐献自家粮食、尽自己力量帮助管事者操办节日。这些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传承中国民俗节日,通过“食俗”符号来表达民俗节日,形成既有符号意义的民俗文化形象。
2.3 乡土情结的家国文化形象
在中国,“家”的意义十分重要。家庭观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思想也影响着当今中国社会。《舌尖上的中国2》第五集《家常》中,讲述了身在天南海北的中国人,需要团聚的时刻都尽全力回家与家人团聚,感受家人团聚的幸福感。《舌尖上的中国1》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解说词这样说道:“在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是比跟家人一起吃團圆饭更为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这也就是中国人。”[5]中国人通过食物来表达对家文化的感知。过年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这些食物作为表征,背后都象征着中国人对家庭团聚的渴望,形成了中国人特有乡土情结的家国文化形象。
3 本土美食纪录片传播国家文化形象的策略
传播国家文化形象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本土美食纪录片目前在国内传播效果显著,收获了大量年轻受众,宣传了国家文化形象,唤起国民文化认同之情。但其对外传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从《舌尖上的中国1》成为本土美食纪录片的里程碑伊始,到近年每年产出近百部本土美食纪录片,实际传播到国外的本土美食纪录片的数量少之又少。通过本土美食纪录片的对外传播,不仅可以向国外观众传递中国文化形象,潜移默化地以柔性视角传递东方价值观,而且有利于中国餐馆在海外的流行传播,促进中外饮食文化交流。因此,要将本土美食纪录片顺利传播到海外,可以采取如下传播策略:
3.1 讲好中国故事,接轨国际表达
国外观众相较于国内观众更容易接受直接的影视叙事方式,他们喜欢将生活中的小事发展成带有人情味的影视,并从中体现人文价值。从这一点来讲,本土美食纪录片以平民化的叙事方式描述中国食物以及食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表达“民以食为天”这个核心主题,完全符合国外受众的审美追求。此外,本土美食纪录片还应该讲好中国故事,挖掘中国故事价值,在视听效果上,将中国民族服饰、中国标志性建筑、中国传统节日、中国风音乐等带有中国元素的细节充分融入本土美食纪录片,使国外观众全方位了解中国“食物”以及“非食物”符号背后包含的中国文化,增强观众的文化参与感,传达国家文化形象。
3.2 科技助力拍摄,呈现视觉大片
要想更好地传播本土美食纪录片,除了要讲好中国故事外,还要将最好的视觉效果呈现给观众,符合当今国际的审美。《风味人间1》的主创团队采用超微观摄影技术,深入美食内部探索食物的奥秘,使观众能清楚观察到马肉如何结冰花、盐颗粒怎样融入食物。首次使用自动摄影控制系统来近距离拍摄明火烹饪的食物,为观众呈现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除视觉效果外,《风味人间1》的主创团队在听觉效果上也下足了功夫,为了刺激观众的听觉神经和味蕾,在制作食物时除现场收音外,还加上后期配音,由发声工具和拟音师共同配合,为观众呈现出花椒干爆壳的清脆声音,带来了一场国际水平的视听盛宴。
3.3 适应网络发展,创作微型纪录片
5G时代的到来加速了用户内容消费的移动化和碎片化,因此大型纪录片向微型纪录片转变是必然的趋势。《早餐中国》系列、《风味原产地》系列是近两年大热的本土微型美食纪录片,里面着重介绍食物的内容表达,减少冗长的叙事,蕴含共通的文化内涵,使观众在了解食物的同时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10分钟一集的时长方便观众在碎片时间中观看,传达的内容更加精细化,使食物看起来更具有吸引力。
3.4 打造IP品牌,延长IP产业链
要想将本土美食纪录片更好地传播至海外,就要打破纪录片以往高成本制作、低收入回报的传统思维,打造本土美食纪录片的IP品牌,形成产业链闭环,实现本土美食纪录片的商业价值,反哺本土美食纪录片的宣传成本。《风味人间》创作团队利用IP价值,整合多方资源开展跨界合作,吸引受众全方位互动,融入“风味”IP的产业链。其中包括导演陈晓卿推出的同名书籍、与搜狗合作的表情包、联合故宫文创发布的筷子、经营类游戏《风味小馆》等多种IP衍生品,可以在深化作品内涵的同时,进一步完成“风味”IP的营销。
4 结语
本土美食纪录片作为自塑视角下的纪录片,通过视听语言的修辞呈现出天人合一的饮食文化形象、符号意义的民俗文化形象、乡土情结的家国文化形象,构成了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更好地传播本土美食纪录片,以传播中国饮食文化、国家文化形象,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真正讲好中国故事,改变外国对中国文化形象的印象,通过中国的饮食文化展现大国文化的和谐统一与多样包容,进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周隽.美食纪录片与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以系列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美食研究,2019,36(04):12-14+28.
[2] 聂朝昭,卢颖.纪录片的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塑造——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青年记者,2013(14):80-81.
[3] 张君秀.电视纪录片中国家文化形象探究[J].国际公关,2020(01):26-27+29.
[4] 范红.国家形象的多维塑造与传播策略[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02):141-152+161.
[5] 潘晓荣.“纪实原则”与“价值诉求”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
作者简介:王占柱(1978—),男,安徽寿县人,研究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刘婉婷(1996—),女,内蒙古通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