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众领域”理论模型建设多元舆论共享网络的研究生传媒中心
2020-08-13李超柴頔生吕焱蒋楠
李超 柴頔生 吕焱 蒋楠
摘 要: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任务”到“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融媒”并非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二者之间的简单被动叠加,而是根据二者各自特点进行有机结合,实现“1+1>2”的效果。通过在研究生校园媒体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文章基于“公众领域”理论模型构建六维度理论框架,倡导建设多元舆论共享网络的研究生传媒中心,以增强研究生校园媒体受欢迎程度,提高媒体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力,引导校园阳光积极的舆论风向,弘扬青春正能量。
关键词:公众领域;融媒;全媒体建设;研究生传媒中心
融媒推动全媒体建设,不仅仅是主流媒体所面临的现实局面,也引发身处高校的校园媒体思索如何通过融媒方式,实现自我发展。在日趋复杂的舆论空间中,通过积极融媒,增强自身在校园研究生群体中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研究生媒体当务之急。日益增强的“融媒”趋势引导研究生传媒团体自我调整与重构,旨在通过融合不同媒体渠道、形式的各自特点,提升媒体传播效能,打造满足广大研究生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传媒平台。以报纸、杂志等为主流的传统媒体具有历史悠久、运作系统成熟的特点,但是同时具备出版周期长、交互性差等先天“不足”。以微信公众平台主导下的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交互性强等众多优点,但内容质量真实性与公信力等都有待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合作共赢是必然大势[1-2]。
一、中心团队运营机制建设
“公共领域”最早是由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最早提出,是指“以公众舆论为代表结语国家和社会之间相对独立的中间地带,公众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公众事务进行公开的、理性的批判与讨论,自由的表达意见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表达出对于公众舆论产生的多元开放、形式自由所持有辩证态度[3]。其思想与研究生媒体了解服务同学,引领舆论,以文育人的目的不谋而合,在媒体生态不断变化的今天,媒介向社会各个领域延伸,媒介空间成为这个时代公众空间中联结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现方式,丰富校园中构建研究生为主体的公众领域的土壤[3]。
经过长期在实践中对融媒趋势下团队运营建设的理论化思考与总结,充分结合研究生网络思政教育,文章以“公众领域”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六维度理论框架,倡导建设多元舆论共响网络的研究生传媒中心,提出以研究生传媒为核心,多方搭建团队体制机制、培养多层次人才队伍,聚焦多方面文化浸润方式,促进形成多元共响网络的主体,明确中心建设的宗旨与目标。
(一)优化顶层设计建设指挥中枢
秉着集约资源,合作共赢的思想,中心致力于打造校园媒体核心指挥中枢,优化新闻报道过程中各项资源配置的顶层设计问题。我校研究生传媒中心借鉴“中央厨房”理论,学习社会媒体的经验,负责重大选题策划、采编计划制定和产品质量审核,并从硬件、技术和人员上实现统筹安排和调度。传媒中心在工作中统筹研究生杂志社、微信公众号、广播站、微博、研究生电视台等多媒体组织,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开展,满足同学们生活学习需求。
(二)优势特点互补打造品牌名片
重视优势互补,打造品牌名片。中心与其中所包含的不同形式研究生校园媒体之间的关系如同营销学中的“母子品牌”。二者良性互动,增强彼此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一方面子品牌借助于母品牌的影响力高效地实现自身推广;另一方面,子品牌的成功又可以反哺提升母品牌的内容品质、拓宽传播范围。提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明确“立德树人,服务同学,传播文化”的定位,广纳众媒体特长,树立中心媒体品牌。结合子品牌在传播形式、题材选择、体裁风格等诸多特点,坚持创新,做出中心的品牌特色,不满足于打造一两个爆款,而是在持续融媒创新、服务用户上,源源不断输出内容形式兼备的高水平作品,凭借自身品牌实力在鱼龙混杂的社会媒体之中把握好高校传媒话语权。
(三)工作自愿认领明确职责分工
在重要活动报道的繁复工序与人员安排中,要坚持团队合作下的明确职责分工。中心实行“工作认领制下的,责任到个人分工到个人”的责任制度。面对各具特点的传播方式、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庞大的组织体系,中心需要对重大活动中不同环节及分工版块具有精准的权责归属定位。在“硬件”上,共享统一的固定工作场地是团队充分交流,形成团队制度、文化的空间载体。在“软件”上,中心会议制度采取“全会+骨干会议+部门会议”的模式,进行工作计划、成果经验总结以及工作研讨。
(四)完善工作章程协调部门差异
制定明晰合理的工作章程是推进中心规范化运营的重要保障。中心从中心简介、章程、机构设置、部门职能简介及要求、杂志组织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结合中心目前发展状况与工作经验做了最新调整。在深刻认识不同部门、传播平台各自运营特点与人才结构的基础上,在工作模式、培养方式、绩效考核等方面做好求同存异,实现工作执行中的程序化、标准化、透明化。
二、传媒中心人才队伍建设
(一)选拔机制,能力与态度并重
团队建设的核心是人的建设。打造一支强有力的融媒体宣传人才队伍[4],为新闻前线持续地培养输送全媒体素养的人才是重中之重。选拔具备媒体特长、素养的人才是快速提升团队媒体素养、扩大新媒体技术人才储备的关键途径。中心需吸纳多层次多学科多技术的研究生人才技术骨干。
(二)聚焦能力培养,提升传媒素养
研究生传媒中心的使命不仅限于知人用人,更要注重实践中的能力培养与提高。在融媒时代,要扩充传统媒体人才的数字媒体技术能力,提升新媒体人才采编能力[4]。在保障中心工作高效有序进行的同时,培养全媒体格局下的“多面手”人才。在实际传媒工作中,进行业务学习培训,鼓励不同特长能力分布同學间的无间配合与交流。定期开办座谈会技术系列培训讲座,学术微沙龙等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交流赏析优秀书籍、杂志、公众号中可学之处,挖掘策划、写作、采编到思想维度、维度上的亮点与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