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伦理视角下幼儿教师信念内涵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

2020-08-13高洁

中小学德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

高洁

摘要:基于儒家伦理视角,采用理论思辨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发现幼儿教师信念是教师在教育实践的影响下,对学前教育中的关键要素幼儿、幼儿园教育、教师自我所形成的认知、情感、意志及行为的统一体。其中,关于幼儿的信念是向善的学习者;关于幼儿园教育的信念是在保证幼儿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培养幼儿的善良品性;关于教师自我的信念是怀有仁爱之心的致善者。

关键词:儒家伦理;幼儿教师信念;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0)01-00-05

一、研究缘起

信念通过影响幼儿教师的思维与决策,深切作用于学前教育实践。可以说,无论多么完美的教学大纲、教育方法,在没有变成幼儿教师信念前,都毫无价值和意义。百年人生,始于幼教。幼儿教师作为人生启蒙之师,理应以科学的信念为支撑,引导幼儿在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探索中,养成基本的行为规范,为人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但当前我国幼儿教师信念研究状况却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为核心概念不明晰,这致使幼儿教师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教育效力。事实上,对幼儿教师信念的研究,首先必须达成对“何谓幼儿教师信念”的基本共识,即需要明确应该在何种意义、何种层面探讨分析幼儿教师信念。这不仅关系着幼儿教师信念研究的具体对象,更影响着幼儿教师信念研究的整体走向。当前大多数研究,或直接引用他人观点,或回避问题。在为数不多的探讨中,研究者大都使用个案研究法进行。该方法虽然可以保证被试的主体性,却易受研究者主观认知的影响,难以保证结果的客观性。此外,个案研究法采集的样本量较少,研究结果很难得到普遍认同。究竟何谓幼儿教师信念?亟待深入探讨。

有鉴于此,本研究按照“信念→教师信念→幼儿教师信念”的逻辑顺序,对幼儿教师信念内涵作溯源性论证分析,发现幼儿教师信念是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的影响下,对学前教育中的关键要素幼儿、幼儿园教育、教师自我所形成的认知、情感、意志及行为的统一体。本文试图以儒家伦理为理论基础,尝试研究幼儿教师信念各要素的内涵,并随机分层抽取G市幼儿教师作验证,以期探索贴合学前教育实踐并兼具价值引导力的幼儿教师信念内涵。

二、儒家伦理视角下幼儿教师信念内涵的理论建构

儒家伦理的建构逻辑可以概括为三个原则:道德超越利益、“人皆有向善之心”和道德是自律、规范、有序的。[1]其核心要义是“仁与善”,最高境界是“止于至善”。幼儿教师专业伦理不仅是规范与德性共融的伦理,也是以追求幼儿教师的“善”为核心精神的伦理。[2]因此,从儒家伦理视角考察幼儿教师信念,符合幼儿教师专业伦理体系的基调,具有较强的应用示范性。

(一)关于幼儿的信念:向善的学习者

教师关于幼儿的信念是对幼儿本性及发展走向的论断,深切反映着教师的人性观。因此,厘清儒家伦理关于人性的论断,便可明确该视角下教师关于幼儿的信念。关于人性,儒家学者提出了三种观点,分别为性善说、性恶说和自然人性说。性善说由孟子提出,是儒家人性说的主流思想。该观点认为人性是将人与其他物种区别开来的特性。人与其他物种的区别在于人有四大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大善端为人提供了向善的可能,通过学习和教育,将其扩充,便可获得仁、义、礼、智四项德性,达到至善。[3]性恶说由荀子提出。这一观点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人天性好利与权、嫉妒、憎恨等,放纵人的本性,依从人的情欲,必然会引发暴乱。[4]但人之所为人,最为天下之贵,是因为人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且有义。[5]教化后可成为礼和义,即善。简而言之,性恶说认为人性有恶,善者伪也,要化性起伪,使人向善,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自然人性说指出,人本身没有价值属性,只有当外物作用于人时,才会有喜怒哀乐之气,进而转化为善或恶。在与外物接触时,人经常被外物蒙蔽,做出有失理性的选择和判断。因此,人必须接受教育,获得客观理性地处理自身与外物关系的能力,成为良善之人。

综上所述,虽然三者主张各有千秋,但不难看出,它们都一致认为人具有向善的可能,同时,不断地学习基本的道德规范,努力养成善良品性是为人之根本。基于此,我们认为,在儒家伦理视角下,教师关于幼儿的信念是向善的学习者。

(二)关于幼儿园教育的信念:突出培养幼儿的善良品性

儒家教育史可以说是一部善良品性养成史。儒家学者认为“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6],并旗帜鲜明地指出百行以德为首,[7]学必以德为本,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是,[8]学生尤以立品为先。为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开创私学,提倡有教无类,仅以“束修”为招生标准,广受门徒,传播仁道。受孔子影响,历代儒者都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一大乐趣,结合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了一批批反求诸己,外得于人,内得于心的至善之人。可以说,在儒家伦理视角下,教学本身就是一项道德活动,内在地包含优良道德的价值诉求,而优良道德正是现代教学的根本特质。[9]因此,幼儿教师理应义不容辞地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者的高尚风范,厚植引人达善的教育信念,在保证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培养幼儿的善良品性,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树立基本的道德观念,为幼儿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善基础。

(三)关于教师自我的信念:怀有仁爱之心的致善者

儒家伦理认为,人性可以向善,也可以向恶,为教者可以把幼儿引向善,也可以把幼儿引向恶。引人向善者,人们称之为教师;引人向恶者,就会遭受道义的谴责与法律的制裁。因此,在该视角下,教师的基本角色应该是引导幼儿向善、为善的“致善者”。与此同时,儒家学说强调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认为教师若引人为善,必须以身作则,先为善。而善的核心精神是“仁爱”。所谓仁爱,指的是一种处理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内在准则与态度,要求人们要善于为他人着想,关爱、尊重、理解他人,于难处则身先,当获得而处其后。与此同时,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爱并不代表无差别、无原则地爱人,必须以道德之心爱人,不能是私爱、溺爱,更不能容忍恶行、姑息养奸。[10]

这启示幼儿教师应树立怀有仁爱之心致善者的信念,不断修正自我德性,提升道德修养,以幼儿为本,用十足的爱心、耐心、责任心教导幼儿,熟知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并接受幼儿间的差异,面对幼儿的不良行为,及时给予教育引导,矢志不移地培养幼儿的善良品性。

三、儒家伦理视角下幼儿教师信念内涵的实证研究

理论源于实践,回归于实践。没有经过实证检验的理论建构是没有灵魂的,难以产生价值引领性和应用示范性。基于此,本研究特自编研究工具,随机分层抽取G市幼儿教师为被试,对儒家伦理视角下的幼儿教师信念内涵作验证分析,以检验其是否与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相契合。

(一)研究工具的设计

1.问卷的设计及预测

(1)问卷的设计

本研究自编了“幼儿教师信念验证问卷”。题目包括封闭性和开放性两大类型。封闭性题目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幼儿园背景变量、幼儿教师信念三个模块,共计43题。其中幼儿教师信念模块为问卷的主体部分,涉及三个维度:关于幼儿的信念、关于幼儿园教育的信念、关于教师自我的信念。各维度的具体阐释以前文述及的儒家伦理视角下的幼儿教师信念内涵为依据。在题目的设计上采用李克特态度量表,让被试根据对题目观点的认可度,从1-5分别打分,分值越高代表认可度越高。开放性题目为简单的问答题,要求被试用关键词汇描述对幼儿教师信念各要素的理解与认识。

(2)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本问卷的KMO>0.6,符合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检验效度的标准。在两次因素分析后,萃取三个主成分:关于幼儿的信念、关于幼儿园教育的信念、关于教师自我的信念。随之,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问卷信度良好(如表2)。

2.访谈提纲的设计

访谈提纲具体包含两方面:①被试的基本情况,涉及教龄、学历、职称、岗位等。②被试对幼儿教师信念的认知,具体问题同验证问卷中的开放性题目。

(二)调查数据分析

验证问卷的施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回收664份有效问卷。访谈的施测随机分层抽取15名被试,获得有效数据15份。将有效样本的人口统计变量及幼儿园背景变量与最新版《G市教育统计手册》相比得知,样本在各个背景变量上的分布与G市幼儿教师的群体特征相吻合。

1.封闭性问题的数据分析

封闭性问题所收集的数据,首先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了解样本对儒家伦理视角下幼儿教师信念内涵的总体看法;其次基于样本的背景变量,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子方差分析法,探究变量间的态度差异。

①描述性统计分析

李克特式量表整体同意度的百分比=M-1/点数-1。由表3可求得86%的受试者认同儒家伦理视角下的幼儿教师信念。具体到三大要素中,儒家伦理关于幼儿的信念获取了86.5%的支持率,关于幼儿园教育的信念有84.25%的支持率;关于教师自我的信念得到了87.25%的支持率。

②基于不同背景变量的平均数差异检验

在所有背景变量中,学科和编制的自变量为二分间断变量,对其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其余变量使用单因子方差分析法,探究其间差异。结果显示,学科和编制两大背景变量的T检验结果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均值整体分布在4.36-4.53之间,方差整体分布在0.591-0.673之間。其余变量的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呈现出如下特点:均值整体分布在4.28-4.58之间;方差整体分布在0.573-0.709之间;F值检验均达显著;Scheffes method事后比较结果显示,被试的认可度与教龄长短、学历高低、职称级别、岗位大小、幼儿园评估等级,以及办园的政府参与度呈正相关。

2.开放性问题及访谈数据的分析

前已述及,问卷的有效数据共计664份,通过访谈收取了15份数据。因此,此部分的有效数据共计679份。对该部分数据分析时,将先进行文本编码,统计出词频,再计算出词汇支持率。由于一位被试可能用多个词或句子表达观点,难免会出现同一词汇被不同被试使用的现象。基于此,在计算词频时,将对重复词汇叠加计数,再将词频与总人数相比,计算出该词的支持率。即词汇支持率=词频(叠加)/总人数。据此得知,在关于幼儿的信念中,词汇支持率位列前三的是纯真、善良、好学;在关于幼儿园教育的信念中,词汇支持率位列前三的是健康成长、善良品性、良好行为习惯;在教师自我的信念中,词汇支持率位列前三的是爱心、高尚德行、耐心。

四、儒家伦理视角下幼儿教师信念内涵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的契合度分析

(一)儒家伦理视角下的幼儿教师信念内涵被高度认可

由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见表3),86%的受试者认同儒家伦理视角下的幼儿教师信念内涵。具体到三大要素中,有86.5%的受试者认可关于幼儿的信念,84.25%的受试者认可关于幼儿园教育的信念,87.25%的受试者认可关于教师自我的信念。这足以证明儒家伦理视角下的幼儿教师信念内涵被高度认可。

同时,由平均数差异检验结果可知,被试的认可度与教龄长短、学历高低、职称级别、岗位不同及所在幼儿园的评估等级、办园主体的政府参与度呈正相关。进一步探究发现,被试的认可度与教龄的相关系数为0.51,与学历的相关系数为0.46,与职称的相关系数为0.45,与岗位的相关系数为0.34,与幼儿园评估等级的相关系数为0.43,与办园主体的政府参与度的相关系数为0.41。由此可知,教龄、学历、职称是影响被试认可度的三大重要因素。

之所以产生此现象,一是因为在本次调查取样中,虽然合理分层抽取了各个教龄段的样本,但教龄为0-1年的被试依然仅占比22.9%。这意味着大多数被试都已从专业发展阶段中的适应、求生存阶段转向了探索、成长、求发展阶段,是兢兢业业立德树人的好教师,能较为深刻地认识到学前教育求善、求真的本质内涵。儒家伦理下的幼儿教师信念以善为本,致力于培养温暖纯良之人,自然会被高度认可。二是因为变量间的交叉影响。通过交叉分析发现,高教龄的被试,学历、职称和岗位也更高。此外,G市公办幼儿园要求应聘者的学历必须达本科及以上,评估等级越高的幼儿园对教师的学历、专业素养要求也越严苛。这就使得学历与办园类型、评估等级产生了交叉影响。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本科层面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关键任务之一是使未来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信念,以肩负起让每位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的重任。[11]因此,这一背景变量下的被试更能理解儒家伦理视角下的幼儿教师信念内涵,认可度自然也较高。

虽然背景变量的不同致使G市幼儿教师对儒家伦理视角下的幼儿教师信念内涵存在认可度的差异,但由均值及方差可知,任一背景变量下的被试认可度都大于或等于82%。总而言之,儒家伦理视角下的幼儿教师信念内涵被高度认可。

(二)被试对幼儿教师信念的认知与儒家伦理的信念主张相契合

前已述及,被试阐述幼儿信念使用的词汇中,支持率位列前三的为纯真、善良、好学。其中,纯真意为纯洁、真挚,是善良的表征之一,可归为善良。因此,被试与儒家伦理关于幼儿信念的唯一分歧是幼儿与善的关系。被试使用善良描述幼儿,认为幼儿已经具备这种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道德品质。[12]儒家倫理用向善描述幼儿,指出幼儿仅具备获取善良品质的可能,并未养成善良品性。事实上,任何一种道德品质的获取都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积累。依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学前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前习俗水平,仅根据行动结果判定好坏,凡不受惩罚或顺从权威的行为都被认为是正确的。[13]由此可知,3-6岁的幼儿不能分辨是非善恶,尚未养成善良品性。虽然受试者未能准确把握幼儿与善之间的关系,但却肯定了幼儿获取善良品性的潜力。基于此,依然可以说儒家伦理视角下的幼儿信念与被试的观点相契合。在受试者表述幼儿园教育信念使用的词汇中,位列前三的为健康成长、善良品性、良好行为习惯。而儒家伦理认为幼儿园教育信念是在确保幼儿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幼儿的个性,激发幼儿的生命潜能,使其具备优良品性。显而易见,受试者推崇的幼儿园教育信念与儒家伦理的观点相一致。与此同时,受试者描述教师自我信念使用的词汇中,位列前三的为爱心、德行高尚、耐心。而在儒家伦理视角下,幼儿教师关于自我的信念是怀有仁爱之心的致善者。这要求幼儿教师不断修正自我德性,提升道德修养,以幼儿为本,用十足的爱心、耐心、责任心教导幼儿,完美地包含了被试主张的爱心、德行高尚、耐心等品质。

综上所述,儒家伦理视角下的幼儿教师信念内涵被高度认可。事实上,儒家伦理是直指教师及教育,由教育再延伸至人性、社会、国家的学说,一直引领着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观照着现代教育的演进。该视角下的幼儿教师信念以我国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为根基,认为教师关于幼儿的信念是向善的学习者,关于幼儿园教育的信念是在保证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培养幼儿的善良品性,关于教师自我的信念是怀有仁爱之心的致善者。这符合学前教育求真、求善、求美的基本理念,具有极强的价值感召力。

参考文献:

[1]刘湘溶,易学尧.论儒家道德理论的建构逻辑及其当代启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6):28-33.

[2]王小溪.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44-46.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8:323.

[4][5]荀况.荀子校注[M].张觉,译.长沙:岳麓出版社,2006:293-294,34.

[6]王阳明.传习录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74.

[7]刘义庆.世说新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161.

[8]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译注集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156.

[9]戴双翔.教学优良道德刍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7-10.

[10]唐凯麟,张怀承.成人与成圣:儒家道德伦理精粹[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2.

[11]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EB/OL].(2011-10-08)[2019-11-18].http://www.meo.gov.cn.

[12]宋希仁,陈劳志,赵仁光.伦理学大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1022-1023.

[13]张宁娟.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对预防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8(9):84-87.

(作者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65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
论我国学前儿童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的不足及其完善
从学前教育的前景和就业状况谈幼教学生如何提升就业竞争力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实习日记在师范生专业成长中的应用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修养之初探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