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任务群教学之挑战与应对
2020-08-13李香阁
李香阁
摘 要: 语文教学肩负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使命,语文教师要紧跟课改步伐,应对挑战。2017版“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教师必须进行任务群教学。任务群教学带来了变“单篇”为“多篇”、变“单线训练”为“综合发展”、变“教师讲”为“学生学”等挑战。为此,语文教师在进行任务群教学时需要重构教学内容、设计情境化任务和语文实践活动。
关键词: 任务群教学 重组内容 真实情境 实践活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后的一大亮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进行“任务群”教学。语文教师一般具有对单篇课文进行教学的经验,或对单一知识点进行碎片化教学的经验,面临“四新”——“新高考”“新课程方案”“新课标”和“新教材”这样的形势,进行“任务群”教学显然不易。语文教师在进行任务群教学时会遇到很多挑战,如“单篇”变为“多篇”、“单线训练”变为“综合发展”,完成先前的“教师讲”变为“学生学”。笔者对这些挑战进行盘点,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应对挑战进行思考。
一、变“单篇”为“多篇”:重构教学内容
变“单篇”为“多篇”进行阅读教学,不是大家所认为的一切都要重建,而是按照一定的主题重新组合,筛选原有课文中的可用篇目,放入新的学习任务,改进教学方式,多层次发展学生的素養。也就是说,要以一个个明确合适的主题为中心,以一个个具体可行的任务组成群为驱动,以一个个真实有效的学习项目为方式,精心筛选过去所用过的单篇文本,再加入当代鲜活的新文本,组合成一群文本,进行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但是重构教学内容不是简单地组合几篇文章,或者在一篇文章之后随意延伸几篇文章。比如,在进行任务群教学的初次尝试时,因为弄不清到底怎样进行任务群教学,就对《登高》一诗进行了精心讲解,让学生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让学生延伸阅读《秋风为茅屋所破歌》。从任务群教学的本质特点看,在讲授《登高》一诗之后再延伸阅读《秋风为茅屋所破歌》,这样的阅读教学还不是真正的“任务群”教学,充其量只能是“阅读延伸”教学。因为这节课没有用一个主题统领几首诗的组合,没有用一个个任务驱动学生自主阅读,没有组织合适的言语实践活动。改进之后,按照“体会杜甫的丰富情感”这一主题,把《登高》《望岳》《月夜》《江村》《春日忆李白》组合在一起成为“任务群”,如此进行一组诗歌教学,确实效果不错。看来重构教学内容,要用一个主题统领多篇文本的组合,用一个个任务驱动学生自主阅读多篇文本。
重构教学内容时,要对文本进行筛选,老师需要深度阅读许多文章;要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找到多篇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任务群的精心设计。但在新教材没有全面使用之前,这是一项浩大而艰难的工程,因为设计一个任务群,就要花费很多时间,何况要设计许许多多的任务群。这样就需要备课组的老师分工合作,共同设计一个个任务群。比如,在进行“文学阅读与创作”任务群的设计时,把一个大任务群分解出了“古典诗词任务群”,分解出了“唐诗宋词任务群”,又分解出了“唐代三大诗人、宋代五大词人等一个个小任务群”,即李白、杜甫、白居易、柳永、苏轼、辛弃疾、陆游、李清照任务群,每人分两个诗人或词人进行课程材料的组合和教学思路的设计。语文教师分工合作重构教学内容、设计任务群,不仅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而且强化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可见,快速度、高质量地阅读众多文本,并具备一定的判断力筛选文本,也是语文老师所具备的能力。
二、变“单线训练”为“综合发展”:设计情境化任务
进行“任务群”教学,并不是把语文的知识点、能力点一点一点地简单进行训练,而是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要做到“知识结构化”“任务情境化”“教学活动化”。因为教学只是语文知识点、能力点的逐项训练,会让语文教育缺失人文精神,让语文教学不能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看来支离破碎的单一训练教学,只能使学生的知识的获得、技能的习得是单线的,甚至是碎片化的、片面的;只有进行“任务群”教学,才能使学生多方面的素养得到发展,即可以实现课程目标,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设计“情境化任务”是语文老师遇到的极大挑战。因为把原来上课时用来激发兴趣的导入情境,当成真实的生活情境,这是不对的,因为这种导入情境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王宁教授曾认为,“情境”应是“真实情境”,不是“虚假情境”,是教学需要的真语境,是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生活中能遇到的“真实情境”。“真实情境”才能让学生获得方法,积累经验。一句话概括,“真实情境”下的语文学习才能为学生以后的生活、生存服务。比如,备课组在打磨《杜甫诗情再探》这节课时,就做出了种种改变。第一次授课时,一开始用杜甫的生平、经历、诗歌情感导入,这种“情境”只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假情境”,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在布置作业环节,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真实情境”下的任务——给杜甫设计微信头像。所以,这节课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并不高,效果不太好。之后重新学习了“任务群”的定义和特点,明白这次授课并没有用“真实情境”下的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杜甫诗歌。在第二次授课时,导入时就直接把“情境化总任务”——制作纪念杜甫的专栏给杜甫画像——放在前面,推动整节课的进行。从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来看,效果比第一次授课要好许多。在第三次授课时,把“情境化总任务”又做了精细的修改:征集一幅杜甫的肖像画。这样上课,“情境化总任务”指向性更强了,也更真实了,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更好了。因为在这节课上学生学会了以后在学习、工作、生活遇到同样“情境”时所需要的方法、经验。可见,设计“情境化的学习任务”,一定要设计真实的“情境”——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生活中能够遇到的“情境”,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有价值与意义,因为让学生学会了未来学习、工作、生活所需要的重要方法、经验。
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语文学习任务群”正是紧扣这三种情境展开具体内容进行设计的。比如“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对课程目标做以下要求:(1)加深对情感的理解;(2)进行多角度鉴赏——对情感、词风、手法的赏析;(3)尝试填写、改写、续写、创作等;(4)写出感受、评论[1](18-21)。所以,一定让“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在课堂上发挥驱动作用。但是,在设计“真实情境”的任务时,要设计大大小小的任务。比如,进行多个课时的大任务群教学——“读刀剑之词 悟情感之厚”任务群教学,可以设计一个总任务——制作“纪念感动中国十大爱国者辛弃疾”展板;再把总任务分解成多个小任务:知人论世写“感动中国十大爱国者辛弃疾”颁奖词,读爱国词选辛弃疾爱国豪放词之代表词句并写理由,读多样词给辛弃疾择一首词择一画像并写一段题词,读农村词于辛弃疾词的模糊不清处补写出恰当词句;把小任务当作每一课时的任务,让“真实情境”下的总任务贯穿所有课时的始终。这样上课,学生兴趣极浓厚,积极地动了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为制作宣传展板这一“真实”的大情境,是学生以后工作和学习时所要遇到的情境,课堂上学会的方法、经验以后能够用到。
三、变“教师讲”为“学生学”:设计语文实践活动
国家非常重视教育,发布两个重要文件推动并深化教育教学大幅度改革。2019年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2](19-23)。2019年7月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3](76-77)。国家的两个重要文件都对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创设真实情境,进行互动式教学,进行启发式教学,进行探究式教学,进行体验式教学,组织实践活动。“新课标”明确提出,进行“任务群”的设计与教学,目的是引领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全面改革,改变教师讲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只是听教师讲授被动接收的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合作探究、自主思考的学习方式,组织“真实情境”下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但是,改变教师讲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模式,不太容易。因为过去大都用“大量讲授”的模式进行教学,简单容易操作。比如过去讲《杜甫诗三首》《辛弃疾词两首》等单篇课文很简单,加上杜甫、辛弃疾的经历介绍,每篇只用一个课时就可以了,因为就诗讲诗,也不用设计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可是,现在问题来了,再讲这些课文,还大量讲授一篇就不行了,要精选杜甫、辛弃疾等人的多首诗词组成群进行教学,还要设计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精心设计“任务群”教学,使“内容结构化”,使“任务情境化”,使“教学活动化”。
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三种知识,若想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知识变为技能、修养等,则需要创设一系列变化多样的真实情境。所以,创设语文学习情境需要整合三类知识,组织多种形式的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种种知识一一转化为必需的种种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4](4-6)。比如,备课组在打磨《杜甫诗情再探》一课时,确实经历了改变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这一艰难的过程。第一次授课,教师大量讲授《江村》这一首诗,然后才让学生分组研讨《望岳》《月夜》《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这三首诗的情感并进行展示,最后给杜甫设计微信头像时已经没有时间了。其实,第一次授课还只能算是《江村》一诗的“阅读延伸课”,不是真正的“任务群”教学课。因为这节课还只是以教师大量讲授为主,没有以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为主,没有以学生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为主。第二次授课,不再大量讲授《江村》一首诗,而是把给杜甫画像这一情境化总任务放在一开始就提出,然后设计三个具体可行的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读五首诗歌并选出一首诗、用一段话描述作者情怀并说明理由、给杜甫画像并题写一段文字——完成总任务。其实,第二次授课已不是《江村》一诗的“阅读延伸课”,而是真正的“任务群”教学课。因为这节课已不是以教师大量讲授为主,以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为主,而是以学生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为主。第三次授课,用精细准确的情境化总任务导入,把以前的三个活动合并成两个活动——“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展一展”,最后完美地完成了任务。第三次授课,已是比较完美的“任务群”教学课。因为这样上课,教师已不是大量讲授文章的灌输者,而是任务群的设计者,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探索学习的导演,开展言语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已不是被动接收老师讲授的听讲者,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学习者,而是积极探究并真实体验任务步步完成的主体。由此可见,要想让语文教学有价值,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最后实现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目标。综上所述,以“学生学”为主的课堂,以“言语实践活动”为主的课堂,以“任务群”为驱动的课堂,以“真实情境”为情境的课堂,才是最好的语文课堂。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对学生今后生活、工作有用处,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程继伍.语文学习的任务群与语文教学的篇群本[J].语文教学通讯,2020(4).
[2]任明满,王晓军,陈琛.语文学习任务群评价:挑战、转变及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20(1).
[3]吴玉奎.语文教学中“学习任务群”的实践探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24).
[4]蔡可.拓展语文学习领域 丰富语文学习方式——“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25).
资助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条件下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實验研究”(项目编号:ABA1401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