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域下的北京世园会公示语外宣翻译
2020-08-13刘婧妮黄之弦曹荣平
刘婧妮 黄之弦 曹荣平
摘 要: 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指导,收集、整理、分析实地调研获得的中国馆、国际馆及植物馆公示语共7354词,重点讨论北京世园会公示语外宣英译中现有的文化及语言语境顺应现象,探究园艺文化及优秀传统文化英译材料是如何顺应对外宣传的目的与效果的,并就相关话题的翻译提供基于实证研究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北京世园会 顺应论 公示语 外宣翻译策略
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于4月28日至10月9日在北京市延庆区举行,是一届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最多、展现内容丰富、文化活动密集、办会影响广泛的全球性园艺盛会。公示语的英译外宣材料作为国家的重要名片和文化载体,以文字的形式向公众解说,并通过英译文本向海外参观者展示中国园艺文化底蕴。
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依据,收集了2019北京世园会中国馆、国际馆及植物馆公示语共7354词,分为解说词及标语两类,分析并探讨北京世园会外宣英译是否结合外宣文本的目的,且是如何通过采用不同翻译策略,使译文更符合英文外宣语言特点,达到让更多人,特别是外籍人士了解中国园艺文化及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目的与效果的问题。
一、理论基础
外宣翻译是我国应用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实现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质量直接影响对外宣传效果。张健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宣翻译是一项通过媒体传播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外宣翻译以中文为信息源,以外语为信息载体,并以外国受众为主要读者群(包括居住在中国的外国群体)[1]。胡芳毅亦指出:“外宣翻译就是为了对外宣传,而对外宣传要取得实效,必须贴近海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2](39)因此,外宣翻译必须符合“外宣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际受众的思维习惯[3](40-42)。
顺应论认为,人在交际中对语言的使用是“一个经常不断的、有意无意的、受语言内或语言外因素左右的语言选择过程”[4],这与翻译的内涵相符,对于外宣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将顺应论运用于翻译研究,尝试用其解释翻译过程,探讨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在国外,早在维索尔伦提出“顺应论”之前就有翻譯中的顺应思想。克里斯蒂安·诺德和沃克提出,翻译不应局限于源语,应从功能角度做出顺应[5](59-67)[6](99-115)。在国内,许多学者从顺应论视角对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基于实例的分析,近年涌现了许多针对外宣资料的实证研究成果,如顺应论视域下的中国政府网外宣翻译研究[7](82-83),基于顺应论的企业外宣材料汉英翻译研究[8](169-171)等。本文将按文化语境顺应的文化翻译及语言语境顺应的文化翻译,包括篇内衔接、语用风格等两部分[9](87-89),对2019年世园会公示语英译文本展示具体分析。可以说,顺应论为理解和诠释语言的使用提供了一个很适用的理论视角。
二、英译文本语料分析
(一)文化语境顺应
文化语境顺应的文化翻译在已统计的公示语文字材料中为814词。文化语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10],在已统计的全部语料中占比11.1%。翻译中译员的主要任务是向译语读者传达原文的所有可能意义,包括语言转换与文化移植[10]。北京世园会的公示语源文本传递着独特的中华园艺文化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本外宣翻译时更应该关注文化内涵的传递。这种文化语境顺应性转换在于关注文化缺省[11](56-61),即源语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及内容上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在翻译中限制文化信息的传递,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转换。
【例1】仁者乐山
【例1译文】Kind Men Find Joy in Mountain
【例2】智者乐水
【例2译文】Wise Men Take Delight in Water
以上两例皆出自世园会中国馆中国生态文化艺术展厅中,该展区旨在表现和谐质朴的中国生态观、江山多娇的绿色发展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整体观、成果共享的民生普惠观、共谋生态体系建设的共赢全球观。但原文中还包括了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信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出自《论语》雍也篇[12]。文字大意为: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但结合朱熹在《论语集注》[13]里的解释可将水与山比作智者和仁者的思想境界。“智者乐水”即为知识转换到智慧需要学习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智”是变化的,就如同流水。“智者”善于灵活运用知识,反应敏捷且思想活跃方为“智者”。“仁者乐山”即为仁者安于义理、不宜冲动,如山般稳重,且其静中之乐不会因外界事物变化而转变。至于“仁者”二字何解,子张曾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仁”在中华儒家文化中极为重要。不仅指“爱心”,更是孔子所说的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道德境界及儒家伦理思想结构的核心。因此,仅仅将“仁者”译为“kind men”,将“乐”译为“find joy”或“take delight”较为肤浅。在翻译时要考虑原文文化语境和译入语的文化语境差异,进行适当增减删补(比如加注出处,加以注释),以便在科普园艺的同时,帮助外国游客了解中华儒家文化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例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例3译文】The natural wonders are a big goldmine.
例3原文为习近平同志于2005年在浙江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亦是中国绿色发展观与生态整体观的具体论述。此处的“绿水青山”化抽象为具体,意指生态环境。译文中的“natural wonders”只概述了字面意义,既未将引申义进一步展开,又损失了工整对仗、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可参照官方译法“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并加注出处,以向外国友人展示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倡的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观及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间的辩证关系。
【例4】远山清丽,云雾环绕,进峰耸立,凌厉扑面,山势呼应,气脉相连,山的生态四时不同而又年年恒常,多娇多姿而又雄浑坚定,道教的仙隐、佛家的“物我合一”、儒家的“仁”在山川中具象表达,形神合一。
【例4译文】
Thou hast a voice, great Mountain, to repeal
Large codes of fraud and woe; not understood
But all, but which the wise, and great, and good
Interpret, or make felt, or deeply feel.
——Percy Bysshe Shelly
【例5】大江浩荡,水天缥缈,江、河、湖、溪、瀑,随山势不同形成高低韵律,既有开合大势,又有细语缱绻,“明万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如智者般畅达柔顺、随机应变。水的生态多样而包容,亦如世间百态、心境万千。
【例5译文】
The fountains low singing is heard on the wind,
Like a melody bringing sweet fancies to mind;
Some to grieve, some to gladden: around them they cast
The hopes of the morrow, the dreams of the past.
——Letitia Elizabeth Landon
例4与例5皆出自世园会中国馆中国生态文化艺术展厅。两篇原文中多采用中文四字格与排比结构,且前篇涉及中国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合一”的历史特性,后篇与“智者乐水”之儒家思想相通。译文并未直接翻译文本,采用了英文中具有对等功能的诗歌,即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Shelly)的《勃朗峰》与英国后浪漫主义女诗人兰登(Landon)的诗歌来作为对应,表达此展区旨在鼓励参观者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与信仰之间的对应。除了以上所示两例外,该展厅内还有六处公示语形象生动又准确地运用了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凯瑟琳·佩里(Katherine D. Perry)等人的诗歌,在有限的篇幅内简洁明了,且并未使用注释就让外国参观者理解大意与精髓并融入情景中。
(二)语言结构顺应
语言语境顺应的文化翻译在已统计的公示语文字材料中为2262词,占比30.8%。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和选择的过程是语境与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14](50-52),包括篇内衔接,即连词、逻辑关系等,与篇际制约。世园会的公示语外宣翻译更要根据特定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对语言进行结构、风格和表达方法的选择(王炤;李玉婷,2019)[15](60-62)。再者,园艺英语属于科技英语范畴,在长难句表达上具有准确、客观、简练、严密和规范的特点[16](218-221)。
【例6】创作手法更为理性的文人插画,表现上别有情趣,追求意境和高雅的品位,已经成为文人雅士普遍喜爱的生活方式之一。
【例6译文】The art of flower arranging w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literarys lifestyle. They approached it more rationally, pursuing good taste and a state of mind, and created arrangements that were more compelling.
例6即为语言顺应结构方面的典型案例。原文来自世园会中国馆“国风花韵”中国插花非物质文化艺术展。汉语文本在对同一个事物进行叙述时,往往只在第一次提及时提示主语,以后再次提及时皆会省略或隐藏主语。所以,在外宣翻译时,译者需要依据英语形合的特点,将汉语中的长句进行断句并添加主语。例6即为典型案例,添加主语符合英文习惯,既重形合,又避免了直译中以“物”做主语的尴尬。调换语序符合英语国家先总后分的习惯。该句亦通过使用非谓语动词使语言符合园艺英语简练客观且结构较为复杂的特征。
【例7】
锦绣江苏,风光绮丽,鱼米之乡,
人杰地靈。园艺花卉,吴韵汉风,
林之翘楚,岁月悠悠。苏派盆景,
雅隽天下,韵味无穷,巧夺天工。
浩瀚花海,科技创新,千姿百态,
姹紫嫣红。江南大地,缤纷七彩,
富民翠村,美不胜收。盛世中华,
前程灿烂,茉莉芬芳,誉满神州。
【例7译文】
Located in the beautiful and prosperous Yangtze River Delta, Jiangsu has successively ranked herself among the best-developed provinces in China for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achievement. As the renowned land of fish and rice, Jiangsu boasts ideal conditions for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ith numerous varieties and species of crops, forests, and animals. The provincial flower is Jasmine. Jiangsu lead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orticulture in China. Its flowers and garden arts are famous around the world.
例7原文是一段由渲染性四字词组成的外宣文本。四字格概念由语言学家陆志韦[17](46)提出,是中国语言文字上的一大特色,在宣传文本中出现频率尤为高。冯庆华[18]认为,四字结构有三大优点: 从内容上讲,言简意赅;从形式上讲,整齐匀称; 从语音上讲,顺口悦耳。但在外宣翻译时,要注意到:四字格的某些字并无实际含义,只起到对仗或押韵作用,属于中文特有语言现象,故应对四字格进行适当变换,即在不影响译文的主要信息和目的的情況下进行删减,以使译文简洁明了、信息突出,达到外宣的目的和效果。例7译文比较侧重文意而非形式,忽略原文的音和形的特点,重点放在逻辑、层次和结构,在让读者看懂原意的基础上,将四字格译成完整且符合英文习惯的句子,略去过于华丽的辞藻与修辞。
【例8】斜风细雨之中,青山依旧,绿水长青,一幅“天开图画”的自然画卷,享有着“山头鹿下长惊犬,池面鱼行不怕人”的生态氛围。
【例8译文】The unspoilt environment remains unchanged and will never change whatsoever.
例8亦是语言风格顺应的典型案例。原文中多用四字词语,且运用了唐朝诗人王建《题金家竹溪》中的诗句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意,译文中直接变为了“unspoilt 未受破坏的”一词作为定语来修饰环境。译文采用了省略的策略,亦将中文中喜爱渲染情绪、文采飞扬的诗句与四字词变为了英文中言简意赅的短句风格。
三、结语
中华文化如今不仅仅是“引进来”更是“走出去”[3](27-28),因此合适且准确的译文就成了文化之间的桥梁。在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园艺文化的外宣资料翻译中,译者必须发挥主体作用,准确理解原文信息,在顺应论的指导下有意识、有策略地对文化语境及语言结构进行调整,以注解或省略、增补、合理替换等方式实现对等功能,促进外宣翻译文本质量的提高,达到园艺专业英语准确、客观、简练且规范的要求,实现高效的跨文化、跨国籍交际。
参考文献:
[1]张健.外宣翻译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2]胡芳毅.操纵理论视角下的外宣翻译——政治文本翻译的改写[J].中国科技翻译,2014(2).
[3]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4]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Arnold,1999.
[5]Nord, C.. Translation as a Process of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Adaptation[J].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1994(2).
[6]Walker, A. K., Kruger, A., & Andrews, I. C.. Translation as Transformation: A Process of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Adaptation[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995(13).
[7]苏艳蕊.顺应论视阈下的中国政府网外宣翻译研究[J].现代交际,2016(12).
[8]李静欣.基于顺应论的名牌企业外宣材料汉英翻译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05).
[9]杨蒙.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J].外语教学,2006(27).
[10]Malinowski, B..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 in Meaning of Meaning[C]. Routledge & Kegan Paul.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Inc, 1923.
[11]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1997(6).
[12]孔子.论语[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13]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4]李锦,廖开洪.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策略[J].语言与翻译,2005(2).
[15]王炤,李玉婷.顺应论视域下红色旅游资料外宣翻译[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
[16]马英,吴丽君,刘瑞峰,李建安,谷战英.园艺专业英语教学中长难句子的解析及翻译技巧[J].中国园艺文摘,2016,32(09).
[17]陆志韦.汉语的并立四字格[J].语言研究,1956(1).
[18]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本文为北京市级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图文外宣材料的多模态话语分析(项目编号:S201910022083)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