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次“粘着泥土”的媒体融合探索

2020-08-13蒋菡

工会信息 2020年10期
关键词:工人日报班组大赛

◆文/蒋菡

作者系工人日报《班组天地》版责任编辑

在大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主流媒体如何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借助新平台、拓展新渠道以不断增强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已成为一个紧迫课题。2019年9月至12月举行的工人日报社首届“最班组”全国短视频大赛,就在这方面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老版面遇到新媒体开启“最接地气”融合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而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方式和路径,无疑必须基于各媒体的自身定位、自有资源、读者基础等做出尝试和探索。

工人日报作为一份服务三工(工厂、工会、工人)的报纸,贴近企业、贴近职工是其创刊70年来一直秉持的鲜明特色,如何将办报宗旨和自身特点转化为媒体融合中的着力点和优势?2019年7月,工人日报副总编赵巧萍提出,以《班组天地》版为抓手,以经济新闻部、摄影部为依托,举办一个全国短视频大赛,借助短视频这个目前广受欢迎的新媒体传播形式,进行媒体融合的一次尝试。

班组被称为企业的“细胞”,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基层组织,也是企业一切活动的落脚点。《班组天地》作为工人日报一块拥有30多年历史的专版,截至2020年5月12日,已经出了1464期。长期以来,这块版深耕车间班组新闻和一线职工故事,成为密切联系广大基层读者和通讯员的一条纽带。

短视频则是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普及和网络提速而火起来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通常在5分钟以内,主要依托于智能手机进行拍摄剪辑,并可在社交平台上实时分享。因其制作简单、短小精悍、视觉冲击力较强且易于传播,所以迅速占有了大量注意力资源。

怎样让“老版面”与新媒体擦出火花?大赛组委会确定将“最班组”作为大赛主题,参赛者以某个班组之“最”为切入点,展示班组职工鲜活生动的工作场景和团结奋进的动人故事。要“原生态”和不要“宣传片”是征集参赛作品的两大要求,即“粘着泥土”真真切切传递基层班组温度的短视频作品。此外,“最班组”大赛并不是“最优秀”班组的比拼,只要拍出班组在某个方面的特点亮点,呈现新时代广大职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追求,“最普通”班组也可以在这个舞台上精彩亮相。

这不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最优秀班组评选,而是一次自下而上的班组亮点呈现,“最班组”大赛力争打造成一个媒体融合的“最接地气”的品牌。

立体式传播拓展“开门办媒体”边界

9月25日,大赛启动。活动通知在工人日报、工人日报客户端、工人日报微信公众号、中工网和全国总工会微信公众号同时发布,拉开了这场融媒体探索的帷幕。

截至10月末,组委会总计收到了600多件参赛作品。11月8日,100个入围作品在工人日报客户端亮相,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展播并接受投票。12月10日,大赛揭晓。据统计,活动参与投票人次共计5332万,浏览量过1亿人次。

大赛期间,优秀作品相继在工人日报、工人日报客户端、工人日报微信公众号、工人日报微博、中工网以及学习强国等平台推出,一个个由职工自己拍摄的班组故事在不同的“舞台”精彩呈现。

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力,大赛还与一些商业媒体平台进行合作。在抖音上,“我为班组来打CALL”话题共吸引了近40条视频参与话题互动,播放量近90万。在今日头条上,“我为班组来打CALL”微头条上线后,连续3天占据媒体频道头条位置。

关注“镜头”的同时,我们的“笔头”也没有懈怠,大赛追踪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社评、特稿等多种体裁,全方位呈现大赛亮点。而参赛作品的二维码配上拍摄手记一同刊发,大赛特稿加上“定制版”短视频一起亮相……在围绕大赛所做的报道中,这样的融合随处可见。据不完全统计,各平台的追踪报道、拍摄手记等,合计浏览量达136万。

其中,特稿《“天路”筑梦人》选取了专攻弹道设计的“最精准”班组——余梦伦班组和在世界屋脊建设海拔最高电气化铁路的接触网作业班组这两个参赛作品的“主人公”来采写,他们都是修“天路”的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克服艰难险阻、付出汗水贡献智慧。前者得过诸多荣誉,后者默默无闻,但他们身上同样凝结着劳动之美、匠心之美,这美呈现在短视频中,也显现在字里行间。“最班组”大赛让“最优秀”班组和“最普通”班组站到了一起,这也是本次大赛的一大意义所在。

这篇特稿还特别制作了一个视频——拉林铁路工人提问余梦伦院士。在工作现场,工人们面对镜头提出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对这个提问院士的难得机会,工人们都很珍惜,他们的问题有关于航天技术的,也有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我们整理后交给余院士,他在办公室里面对镜头一一认真作答。最后,两边的画面剪辑到一起,完成了一次隔空对话。这场科研人员班组和工人班组之间的对话,也是大赛拓展参与性、互动性的一个创意。而从文字到视频的不同维度呈现,让这些班组走近了更多读者和观众。

整个大赛期间,除了本报经济新闻部、摄影部,还有融媒体中心、全总联络站、记者部等部门的同事也先后参与进来,在不同环节鼎力支持,形成合力。

全方位展示,立体式传播,“最班组”大赛的品牌效应成倍放大,也增强了工人日报各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更进一步提升了工人日报的影响力。中宣部新闻局《新闻阅评》第432期专刊以《工人日报‘最班组’短视频大赛自下而上真红火》为题进行了表扬。

“最班组”大赛是一次“开门办媒体”

的用心实践,也是一次媒体深度融合的努力尝试。我们努力拓展边界,看看到底能走多远。

原生态呈现体现贴近一线价值所在

本次大赛参赛班组中,有来自航天、铁路、公路、海运、油田、煤矿、水利、旅游、医院甚至科研院所的一线团队参赛,可谓包罗万象。既有获得过诸多荣誉的优秀班组,也有不少普普通通的班组。他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传播方式的变化、传播渠道的拓展,让我们有了更多触角来深刻感知基层班组的辛勤付出,让我们有了更多可能来原生态呈现一线职工的劳动之美。

滴水知大海。我们从这些视频中了解一个个班组的工作状态、生活情趣、精神风貌,感知一线职工的苦乐酸甜,我们还从拍摄手记、追踪报道中读到那些影像背后的或有趣或动人的故事,我们更可以从班组这个细胞来一窥企业、行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讲好职工故事,也是在讲好中国故事。

因为这次大赛,很多原本“不起眼”的班组成了单位里的“大明星”,大大激发了一线职工爱岗敬业的热忱。“作品入围让我们这个小小的班组得到了方方面面的高度关注,集团领导转发点赞,集团官方公众号还发布了专刊。这几天我们接到了无数加油点赞的电话和信息,兄弟们干活的劲头更足了!”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公司拉林铁路项目党工委书记刘浩兴奋地说。“我们采油厂才300人,从厂领导到门卫,还有食堂里的大师傅,都天天投票。”西北油田采油三厂职工江杰说。

因为这次大赛,很多班组职工的亲人和朋友更加了解了他们的工作,并以他们的坚守岗位辛勤劳动为傲。一位妻子在工人日报客户端“最班组”大赛页面上留言:“我知道你熬过多少夜,加过多少班,电话里疲惫的声音是有多么的辛苦。感谢工人日报搭建了这么好的平台,让女儿看到爸爸工作的场景并且非常激动地说:这是爸爸的声音,爸爸在认真工作,我想爸爸了。”

“最班组”大赛参赛作品《世界海拔最高的电气化铁路作业班组》 刘浩 摄

更有价值的是,因为这次大赛,很多一线职工发现了自己身上的劳动之美——这种美因为“粘着泥土”而往往被忽略,也正因为“粘着泥土”而弥足珍贵。参赛作品中,有不少班组职工自行拍摄的略显粗糙但格外动人的镜头。胜利油田公共事业园林绿化员工赵启芹今年刚学会用手机拍摄和剪辑,她用图片串联起来的视频有点不起眼,但那一张张照片的背后,倾注着一个老工人对工友们的深情。她说:“看到大家的大片,才知道自己的差距,但我很想把绿化工人的春夏秋冬展示给大家。”中国石油抚顺石化热电厂职工李文静则坦言,最打动她的正是一幅幅“朴实得仿佛能嗅到现场尘土味、油渣子味的画面”:“平时我们埋头工作时没什么感觉,但有一天,当我们自己出现在镜头里成为主人公时,突然发现,认真工作的样子,真的很美。”

在参赛者留言中,还有人写道:“感谢你们,这个活动办得真是太棒了!给我们平淡的工作生活增加了许多光亮。”而对常年在纸张油墨间耕耘的媒体人而言,这次活动又何尝不是给我们日复一日的采编工作注入了一道光,让我们在探索媒体融合的更多可能性的同时,更加深切地感知贴近一线、深入一线、呈现一线的价值所在。无论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如何改变,这种“粘着泥土 ”的价值始终闪光。读

猜你喜欢

工人日报班组大赛
插秧大赛
生产班组执行力提升建设
腐蚀控制领域3项国际标准正式发布出版
“党员进班组”促进班组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工人日报》:食物中毒致死悲剧为更多人敲响警钟
创建“放心满意班组” 打造精品班组品牌
卓越绩效班组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
新官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