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方藏书楼
2020-08-13南铁英
◆文/南铁英
北京紫禁城文渊阁
现代藏书和供人阅读的场所,叫图书馆。“图书馆”一词,是引自日文,在我国最早出现“图书馆”一词,是在1894年。1904年,湖北建立省级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1909年,清朝学部在北京广化寺主持设立京师图书馆。在使用“图书馆”一词之前,我国的藏书和阅读场所,叫藏书楼。藏书楼分为官方藏书楼和私人藏书楼。私人藏书楼是由民间藏书家自己兴建,如保存至今的浙江宁波天一阁、浙江余姚五桂楼、浙江瑞安玉海楼,都是明清两代藏书家所建。官方藏书楼遗存,则皆清代皇家敕建。
清代官方藏书楼,共7座,包括“北四阁”和“南三阁”。也就是北方有四座,南方有三座。北方的四座,都是皇家藏书楼,包括: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北京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奉天行宫文溯阁;南方的三座,是皇家敕建,包括:镇江文淙阁、扬州文汇阁、杭州文澜阁。这7座官方藏书楼,各藏有一套《四库全书》。
“北四阁”“南三阁”与《四库全书》
要说这7座藏书楼的由来,得从清乾隆命修《四库全书》说起。
清代统治者很重视书籍的整理和保存,康熙、雍正两代皇帝就曾诏令整理、编校1万卷的《古今图书集成》。到了乾隆时期,又将这项工作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1772年冬天(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采纳安徽学政朱筠的建议,决定搜集散失的明代《永乐大典》,按照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四分法,汇编成《四库全书》,以补《古今图书集成》之不足,以备皇家收藏和阅读,这就是官修《四库全书》的肇始。
在辑佚《永乐大典》的过程中,乾隆皇帝决定进一步扩大图书搜集范围,“搜罗古今载籍”,广揽各地藏书,最终与辑佚的《永乐大典》一同,汇聚成集历朝历代图书为一体的大型百科全书,以“嘉惠艺林,启牖后学,公天下之好。”为此,1773年5月1日,乾隆下令开设《四库全书》修书馆,并任命纪昀(纪晓岚)、陆锡熊为总编纂官,担任编纂的著名学者前后共有360余人,其中包括戴震、姚鼐。加上缮写与装订,最多时有3000多人参与这项工作。在长达15年的图书征集、整理、编辑、抄录、装订工作中,共征集到各地进呈的图书12237种。经过编辑、整理,最终成书的《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全部以毛笔正楷抄写,共230万页,9.97亿字,79030卷、36300册,分装6752函。这部巨著涵盖了自我国西周至乾隆年间编书时为止30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哲学、天算、舆地、科技、医卜等方面的重要著作,成为中外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至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共抄录出7部《四库全书》。
在《四库全书》征集、整理和编辑过程中,乾隆感觉到所辑图书卷轶浩繁,用乾隆自己的话说,就是“浩如烟海,委若邱山。”亟需建立储存这些图书的专门场所,于是,决定营建藏书楼,以解决《四库全书》存储问题。紫禁城内藏书楼的楼址,确定为东华门内文华殿、主敬殿的后面,名称沿用明代紫禁城文渊阁(已毁)的名称,同时决定在京西圆明园内构建文源阁,在承德避暑山庄构建文津阁,在沈阳奉天行宫构建文溯阁,分别收藏抄录下来的四部《四库全书》正本。后来为解决江浙学子读书问题,又决定在江苏镇江金山寺营建文淙阁、扬州大观堂营建文汇阁,在浙江杭州孤山营建文澜阁,分藏继后抄录的三套《四库全书》。因抄录了7套《四库全书》,所以配套修建了7座藏书楼,这就是清代“北四阁”“南三阁”7座官方藏书楼的由来。
北京紫禁城文渊阁一层皇帝宝座和书案,乾隆曾在此宴请纪晓岚等人。
皇家藏书楼与宁波天一阁
书籍由纸张制作,最忌潮湿、虫蛀和火灾。因此,藏书楼与其它建筑要有所区别,更利于防火和通风。如何建造出安全度较高的藏书楼,以收储《四库全书》,是乾隆格外关心的一件事。
乾隆南巡浙江时曾听说,浙江鄞县(属宁波)有一座叫天一阁的藏书楼,是明代归隐乡里的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其楼体结构十分利于书籍的长久保存。于是,他令杭州织造寅著(常驻杭州、管理宫廷织造丝绸事务的官员)到鄞县天一阁去搞调研,了解天一阁的建筑特点。寅著前往天一阁,写出了“调查报告”,呈送给清廷。通过寅著的“调查报告”,乾隆了解到:
首先,天一阁的名字,与《易经·系辞》有关。《易经·系辞》讲到数字和五行的对应关系,其中奇数“一”和偶数“六”相对应,属“水”,所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克火。范钦将自己的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就是为了讨个以水克火、防止火灾的吉祥。
其次,天一阁的建筑结构和防护措施,有利于防火、防潮、防虫、防盗。天一阁坐北朝南,为二层楼阁(二层象征“天”,一层表征“地”), 面阔6间,其中一层西尽间为通往二层的楼梯间。天一阁的东西墙,为带防火墙的砖壁,有利于邻房着火不殃及本楼;南北两侧通体开门开窗,有利于通风防潮;天一阁一层隔成六间,以合“地六成之”之“六”,二层为大通间,以合“天一生水”之“一”;较为潮湿的一层不放置书橱,书橱皆在二层,且与墙壁隔开一定距离,进一步通风防潮;天一阁二层每个书橱下面,还放置石英,以吸纳空气里的潮气。在天一阁南面,开凿池塘“天一池”,引附近月湖之水蓄于池内,以备救火之用。此外,天一阁一层楼梯间进门有多只门锁,多位亲人每人一把钥匙,人不聚齐,不能登楼,有利于防护和防盗……
总之,天一阁的楼体结构和措施安排,都有利于书籍的安全和长久保存。因此,历明嘉靖至清乾隆将近200年的岁月,天一阁所藏7万余卷珍品图书完好如初,创造了中国古代书籍保存史上的奇迹。
乾隆了解到天一阁的情况后,决定皇家营建的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都仿照天一阁的形制。如楼阁左右为砖墙,前后通体开窗,一层分割成六间,二层开成一大间,以通风、防火和体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建造理念。与天一阁不同的是,皇家藏书楼一二层都陈列存储图书。同时,为了增加藏书的空间,皇家藏书楼都设置了一二层之间的夹层,使得建筑成为明二暗三的结构。这个夹层,全部用楠木营建,能防虫蛀,利于藏书。
宁波天一阁匾额
宁波天一阁
建造中为了体现皇家藏书楼的特点,除文溯阁(大式硬山)外,都采等级较高的重檐歇山顶,屋顶覆瓦则采黑琉璃瓦(黑色属水)绿剪边;外檐立柱都油饰绿漆;隔扇门窗方面,沈阳故宫文溯阁,使用一码三箭棂心;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则索性使用最高等级的三交六椀菱花球纹棂心。鄞县天一阁前凿池蓄水以备火患,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也都在阁前引水为池。文渊阁乃引内金水河之水到阁前,形成高阁碧水桥栏的景观;文源阁和文津阁,则索性将阁前的池塘与假山林木融合,形成大园林里的小园林。这样做,既继承了天一阁凿池防火的传统,又通过叠山理水、莳花移木,营造出藏书楼周遭清幽的阅读小环境,可谓一举两得。只是沈阳文溯阁,阁前无池,南面与嘉荫堂和戏台相连。
沈阳奉天行宫文溯阁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避暑山庄文津阁第一个建成;1775年(乾隆四十年),圆明园文源阁建成;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紫禁城文渊阁建成;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沈阳奉天行宫文溯阁建成。这4座皇家藏书楼,建成后,各存储一套《古今图书集成》和一套《四库全书》。从此之后,乾隆皇帝无论在京师、在行宫,都能够随时阅览图书,并吟咏题诗。尤其是紫禁城文渊阁,每次乾隆在经筵活动(清代帝王在大臣陪侍下,在文华殿学习经书史书,并谈学习体会以提高治国理政能力的定期活动)之后,还会带领陪侍大臣,穿过主敬殿的后门,到文渊阁里取书阅读,他甚至就在文渊阁一层举办经筵。《四库全书》正本成书时,他在文渊阁还宴请过纪晓岚等编书大臣。
“北四阁”建成后,乾隆又萌生了敕建“南三阁”的想法。乾隆一生,曾六下江南,对江南风物情有独钟,他认为江浙乃文物之邦、人才荟萃之地,各地进书襄助《四库全书》的编纂,也以江浙为多。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所以他认为,应在江浙构建藏书楼,存储《四库全书》,以光文治。“南三阁”的营建,依旧是仿效鄞县天一阁的体制,同时借鉴“北四阁”的做法,三阁皆明二暗三大式硬山楼阁,黑琉璃瓦绿剪边,楼前楼后开门开窗,色调以白、黑、绿冷色调为主,檐柱间安装倒挂楣子与栏杆。阁前开池蓄水,假山花木参差其间,营造园林氛围。
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镇江金山寺文淙阁率先建成;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扬州大观堂文汇阁落成;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杭州孤山文澜阁建成。三阁建成后,各收藏了一部《四库全书》。
值得一提的事,清代7大官方藏书楼的取名,很有意思。第一,7阁都有一个“文”字,这显然是指文学、文典、文化;第二,7阁的第二个字,都是“水”字边,彰显以水克火的内涵,以求阁书永存。同时,渊、源、津、溯、淙、汇、澜七字,又分别代表了文化渊薮、文化之源、文化渡口、文化溯流、文化流动、文化汇集、文化波澜之意,颇合藏书楼的内质和功用。
杭州孤山文澜阁
“北四阁”“南三阁”的归宿
清代7大官方藏书楼的命运,各不相同。
先说皇家藏书楼——“北四阁”。北京紫禁城文渊阁、沈阳奉天行宫文溯阁保存完好,屹立至今。不过,两阁所藏《四库全书》却“黄鹤已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逐渐染指华北,为防国宝损失,1933年,国民政府决定故宫文物南迁。紫禁城文渊阁所藏《四库全书》,就是在1933年故宫文物南迁时随其他文物“南下”, 据北京市文物局编《守望故宫》一书介绍,当时随故宫文物南迁的《四库全书》,共装536箱、《四库荟要》145箱。这些珍贵的书籍,先后安置在上海、南京,后来随蒋介石政权到了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沈阳文溯阁所藏《四库全书》,则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紧张时,转运到甘肃,现藏甘肃省图书馆。圆明园文源阁,在建阁85年后的1860年,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连同所藏《四库全书》毁于一旦。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不知荒颓于何时,现有建筑是1954年重建。阁内所藏《四库全书》,在1915年由北洋政府运到北京,曾藏于京师图书馆,现藏国家图书馆。
再说敕建藏书楼——“南三阁”。1853年(咸丰三年),镇江金山寺文淙阁连同所藏《四库全书》,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存世仅74年;1854年(咸丰四年),扬州大观堂文汇阁连同所藏《四库全书》,同样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存世也是74年;1861年(咸丰十一年),太平军攻陷杭州,杭州孤山文澜阁亦遭焚毁,现在看到的文澜阁乃1880年(光绪六年)开始重建的。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经抢救抄补,终得补齐,实为万幸。现藏浙江省图书馆。
清代官方7大藏书楼,是中国古代藏书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它们的建立,对保存和延续中国文化典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藏书楼承继宁波天一阁的建筑形制,充分考虑到书籍的防潮、防水与防蛀,并在建筑结构上有所创新,增加了暗层,在图书管理上也进一步完善了措施,这对推进和完善我国古代的藏书文化,都是有所贡献的。藏书楼作为我国古建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丰富了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种类,是我们古建遗存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藏书楼与园林的融合,则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意蕴。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