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新型都市圈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2020-08-13王李宁
文| 王李宁
广东新型都市圈发展现状
目前,珠三角城市群逐步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连绵区,其经济活力、创新能力、吸纳人口能力很强。内部以广佛肇经济圈、深莞惠经济圈为主,区域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根据2017年世界城市体系①排名中,广州、深圳评为Alpha级别。未来将发挥珠三角溢出效应,以珠三角城市群以及广州、深圳、珠海等重点城市的带动,“广佛肇+清远、云浮、韶关”“深莞惠+河源、汕尾”“珠中江+阳江”三大新型都市区的建设格局已初现雏形。
2018年,广东省城镇常住人口增加到8021万,城镇化率提高到70.7%。全省超大和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分别是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其城镇人口占全省城镇人口比例达到51.1%。
广东新型都市圈发展趋势判断
当前珠三角地区是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特别是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的“大城市病”现象十分严重。资源环境约束增大城市可持续发展压力。珠三角地区多数城市都面临着生态用地大幅减少、区域生态安全和功能缺失等问题。都市圈普遍面临建设用地紧缺的问题,且目前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并未直接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作为外来人口大省,广东已承担了大量外来人口公共服务成本,而且常住人口数量仍不断攀升。2018年广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0.7%,对历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预计至2025年,我省城镇化率约为73.32%,2035年达76.97%。超大城市、特大城市面临人口、土地、生态等种种问题,都掣肘我省新型都市圈实现可持续发展。图1为城镇化率预测图
优化广东新型都市圈建设的对策建议
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优化建设广东新型都市圈,能够进一步提高珠三角城市群的战略地位。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一段时间,以城
图1 城镇化率预测图
市群、湾区为重心的新型都市圈建设将成为我国经济的最重要动力之一。未来要避免粗放扩张方式,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走出集约高效、绿色共享的都市圈发展道路。(1)优化建设三大都市区。优化城市布局和形态,构建“广佛肇+清远、云浮、韶关”“深莞惠+河源、汕尾”“珠中江+阳江””三大新型都市区,推动韶关、河源、汕尾、阳江、清远、云浮等城市融入珠三角。加快建成高快速交通干线,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分工合作和要素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统筹发展,推动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合作共建,促进产业要素资源互通共用。开展产业链联合招商,鼓励引导珠三角龙头企业将生产性环节放在粤东西北地区,形成更紧密的经济联系。(2)打造宜居宜业的优质都市生活圈。加强都市圈城乡间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以此促进人口空间结构的合理化和统一市场的形成。“一地一策”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除广深两市,其他地市全面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3)强化高端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加快壮大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形成各有侧重的珠江东西两岸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城市高端产业体系,继续扩大城镇就业容量。结合各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培育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和产业集聚发展。(4)创新都市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允许都市圈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地区调剂。大力推进“三旧”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盘活城乡存量用地用于城市更新。健全人地挂钩机制,按照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实行城镇建设用地相应增加规模机制。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