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内街空间设计

2020-08-13黄遵强

上海房地 2020年7期
关键词:综合体商业空间

文/黄遵强

一、引言

当前,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国内一、二、三线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建设热潮。与一般的商业项目有所不同,商业综合体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其积聚性、规模性、综合性。因此,商业综合体具有激活城市活力、整合地区发展、协调区域交通等一般商业建筑所不具备的优势。

商业综合体,通常有着明确的功能分区,贴近生活与工作,其既有助于帮助城市缓解交通压力,还可以减少跨区域的人口流动。因此,商业综合体不仅可以增添城市活力,还是人们喜欢的休闲购物好去处。

事实上,商业综合体是不同商业业态的集聚地,其依靠综合体自身的内街空间以实现众多业态的驳接,从而形成充满趣味的社交空间。因此,商业综合体的成功设计离不开出色的空间环境设计,其内街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与项目的最终成败息息相关。

二、商业综合体内街空间定义及功能定位

(一)商业综合体内街空间的定义

从“内街”一词的字面意义看,其包括两层含义:首先,“内”字表达了区域属性,说明具有从属性质。其次,“街”字明确了其呈现形态。故内街可以解读为具备基本空间导向与交通功能的一种线性空间。同时,作为一种建筑,相对于其有限的宽度,其纵向能够较大程度地延伸,从而造就其突出的线性特征。

如果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内街整合了城市的交通,成为城市与商业综合体联系的渠道。此外,建筑空间形态往往受到人们活动方式的影响。因而其建筑空间形态也反映了人的行为模式,特别是在商业空间中,消费者对目标商品的选择是基于线性推进进行的。基于此,顾客对空间环境的体验,造就了内街的线性空间特征。内街把商业综合体中功能不同的区域相连接,构成一个整体。内街由此成为一个有机体纽带,大大提高了建筑线性空间的运转功效。

(二)商业综合体内街空间功能定位

1.交通功能。内街由于具有中介空间的特点,其交通联系功能十分突出。整个建筑体量被规划切割成不同区域,被赋予了各种功能,并借助内街的串联成为一个整体,使不同的商业业态融为一体。同时,内街的合理规划与设计不仅能够增强步行舒适度,还有助于疏导人流,维持流动秩序。不仅如此,内街也是商铺的外延,扩增了商业店铺的空间,为消费者创造了一个介乎于店铺与街道之间的空间。此外,内街空间还大大缓解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商业综合体如今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消费功能,而是被赋予了交通枢纽的功能。

2.商业功能。内街空间最原始的功能是商业功能。因为内街除了展示商业店铺外,还承担着举办商业集会的功能,并由此提升了自身的经济价值。公众的闲暇时间不断增加,因而更加向往游走或漫步于内街空间,享受舒适与便捷。因此,内街空间的设计要强调吸引力,尤其是商业信息的展示与促销信息的发布。

3.景观功能。在形态布局上,内街空间往往更强调动态与活力。因此,景观设计要强调丰富多彩,打造一种活跃的视觉感受,使消费者置身其中,视觉与心理能够同时获得享受。因而,要对景观元素的质感、形状、色彩、大小以及这些要素的主次、对比、均衡与韵律等加以综合考虑。在倡导体验经济的今天,决不能忽略体验的精神需求。

4.空间整合功能。内街空间具有无可替代的空间整合功能。在部分商业综合体中,有些内街空间甚至形成了超越核心街铺的影响力,成为综合体的代表性公共活动场所与聚集空间。基于建筑内部层面,其承担着商业空间与消费活动的组织功能;基于城市层面,其实际上联系与重塑了城市和建筑空间。例如,上海新天地的核心建筑空间是主轴线上一条南北向的线性商业街与分布于两端的中心广场,其他商业店铺均林立于该街道的两侧。内街空间的这种布局与组织方式,实现了对老城中心的再建,既实现了人居环境的优化,也是上海中西文化合璧的体现。

5.休憩功能。与一般的商业店铺空间相比,人们在生活中接触更多的是内街空间。它不仅是消费的场所,还是周边居民与行人休憩、社交的公共空间。经济的快速进步,使购物逛街成为人们日常休憩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无论是否拥有实际的购物需求,人们均希望能够在购物场所中求得一处舒适的悠闲空间以获得短暂的休息与放松。因此,在设计商业综合体内街空间时,要注意环境的宜人,从而愉悦消费者,或是使其能够获得短暂的放松,进而促进人们的消费活动。

三、商业综合体内街空间设计手法探析

商业综合体的内街空间设计不仅属于建筑设计的范畴,也属于城市设计的范畴。基于建筑的层次要求,它囊括了商业服务、功能集成、环境美化、娱乐休憩、交通联系等内容。由于城市的层次要求,需要提供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活动场所,这契合城市环境肌理的原则。在归纳内街空间的设计特点与风格时,有四个要素必不可少。其一是多样化,其二是主题化,其三是人性化,其四是城市化。

(一)多样化设计

在设计内街时,应当首先明确商业综合体的地理位置、周边消费群体偏好习惯、综合体整体风格、业态组合,并基于此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内街用地排布。这是所有的商业内街设计都必须遵循的前提。

在考虑空间结构层次时,商业内街优化涉及三个因素。首先是内街彼此之间的联系,其次是内街与商店的联系,第三是内街与当地在交通方面的垂直联系。只有合理考虑这些联系,内街的空间才更完整,也能拥有更多的形态空间。

1.内街与内街的关系。内街空间往往以商业综合体定位和风格为基础进行设计。一般有两种设计思路,分别是路径型内街空间(代表街道空间)与节点型内街空间(代表广场空间)。这两种不同的空间形态中,基于“点”的不同分工还能细分为三个层次,即节点、端点、核心,而“线”则更侧重于将空间的各个“点”相串联。就商业综合体设计手法而言,空间结构的确定无法离开点与线连接系统的支持。倘若失去点与线的连接系统,则会导致内街空间结构失去方向性,同时也会导致连续性被破坏。因此,打造空间序列,最关键的是引入点,如果忽略了这点,则如同失去了节奏感,空间系统也将变得单调枯燥。

2.内街与店面之间的关系。从店面角度考虑,内街接驳分散的零售店铺网络,从而能够促进商业空间的扩展与延伸。店面的整体设计蕴含大量变化,韵律感较强,从而提升了内街空间侧面区域的节奏感。如部分服装店铺会在镜面外墙上设计与镶嵌电子屏,循环播放与展示店内的时装,流动的人群极易被吸引,下意识地对照镜中的自己。如此一来,不仅加深了购物者与商家的有效互动,而且唤醒了人们的购买意愿。因此,虽然显示屏只是较小的一块,但通过其传达的空间图与服饰店展示图形成了接驳与延伸。

3.内街与垂直交通之间的关系。一般商业综合体设计会布置多种垂直交通形式,常见的有自动扶梯、台阶、观光电梯等,同时与天桥、地面通道、地下步行街等错综交互,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多功能的动线系统。垂直交通的存在,增强了楼层的易达性,极大地增强了标高基面的价值与楼层业态的多元性。例如,美国圣地亚哥著名的商业体——霍顿广场,其借助垂直交通的穿插布局,把一个露天的步行街打造成独特新颖的“城市舞台”,为整个街区增添了节庆气氛。

(二)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是时下建筑设计强调的重心,也是建筑设计顺应时代的一种表现。因此,在商业空间的设计中,不仅要关注商业空间的设计,还要注重消费者对于空间功能的要求,寻求增强购物过程中的感官享受与心理快感。通过把人性化设计导入内街空间建筑,为其植入人本理念,更好地提升消费者主体地位。

1.街道宽度人性化设计。芦原义信曾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详细地阐述了街道两侧的建筑物影响街道空间的机制。例如,街道旁两栋相邻的建筑物间距可以用D表示,而建筑物高度用H表达,则当D/H=l时,间距与高度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均称性。如果D/H>1时,则街道会体现出非常明显的节奏感,从而显得更加生机满满。倘若绝对尺度过小,则行走于其间的购物者会产生压迫感;而如果尺度过大,则会产生距离感,降低亲切性与融入感。

2.内街界面的人性化设计。商业内街的界面同样不能忽略人性化。虽然其以二维形式进行造型,但侧界面同样存在为数不少的局部咬合、交错,整体上仍然保持平面形态。为了使内街空间能够突出场所精神,要统一界面中的各种装饰元素,如屋顶、门窗、店面招牌等,要形成一致的形态,在引用设计符号时,除考虑装饰目的以外,更需强调归属感的打造,特别是在改造传统历史街区的项目中,尤其应注重这些设计细节。

3.色彩的人性化设计。色彩是内街空间中界面设计极其关键的因素与设计语言。在商业综合体空间中,人们对于色彩的印象往往是极为深刻的。所以,在选择界面颜色时,要考虑各种色调的心理暗示及影响。商业综合体如果位于热带地区,则整体上要优先考虑冷色调,借助这种色调产生的凉爽心理暗示,使消费者产生舒适感。同时,科学的色彩运用还能够影响空间尺度。通常暖色能够形成逼近的态势,冷色会产生疏离的感觉,合理的搭配冷色调,有助于室内中庭空间产生更强的尺度感。如前文所提及的霍顿广场,其运用丰富的色彩装饰墙面,形成了浓烈的节日气氛,从而使整个商业综合体的氛围分外热烈。

4.材料的人性化设计。材料的选择也要注意人性化。在设计造型中,对于同样的装饰主题,可以选择同样或接近的材料。尤其是当该材料带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时,界面围合形成的空间更会因此表现出某一种场所的特征。

许多材料都蕴含独特的性格特征。例如金属与玻璃,能够凸显现代感,而厚重的砖墙则是一种文化底蕴的呈现,涂料的运用会给人一种家居环境般的舒适感。材料的组合搭配可以产生商业氛围,如天津鼓楼街区大量采用清水砖墙,体现了鼓楼的历史底蕴,而深圳保利中心则以金属与玻璃为主,展现了现代化的时尚感,日本博多水城借助色彩艳丽的石材,塑造了活泼动感的商业氛围。

(三)主题化设计

1.侧重于文化价值的主题化设计。内街的空间结构设计应侧重文化价值,应在整体设计中将传统的街区肌理加以延续。例如,将历史建筑再次利用,打造建筑空间的归属感,从而提升认同感。如此,则能够带领市民一起回忆过往的历史文化,从而产生共鸣,同时还能使街区增加商业旅游功能。

例如成都的宽窄巷,展现了一种明清古街的风格,与之相对应的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却反映了现代都市的气息,成都太古里效仿明清古刹文化,上海的新天地选择了石库门文化,而同样来自上海的田子坊体现的却是里弄文化。

2.侧重于休闲娱乐的主题化设计。这一类商业综合体以娱乐与休闲为主题,以此吸引消费者,带来十分巨大的商业投资价值。为了更好地迎合主题需要,商业内街应具备更为活跃的空间氛围与舒展的空间形态。基于体验式消费的主张,在展开内街空间时,要避免以往单一的线性形式,适当在局部镶嵌一些节点,以支持主题活动开展,从而使内街空间组织如同一个能够随意展开的空间序列。

(四)城市化设计

1.各业态多样复合。针对这一层面的设计,主要出现在项目的策划阶段,基于细致的市场调研,深入地认识与剖析地方的消费者结构、区域文化、人文文化等干扰消费特点的因素,从整体上做好把控,准确定位业态结构与风格表现。商业内街的排布应能够促进各种功能区域的整合,促进商业空间主题的突出性表达。基于此,在商业综合体的设计中,要强调人性化、多样化、主体化的刻画。

2.为城市公共生活提供载体。内街在商业综合体中等同于城市开发空间。通过引入城市的各类公共活动,可增加人气。购物虽然是消费者进入商业综合体的目的,但不是唯一结果。现代社会大量的社交活动是与购买行为相伴存在的。因此,空间形态上要侧重于以商业为中心的社会结构。早期的一些商业建筑中,并没有符合这些条件的共享空间,因而要调整空间结构的侧重,使其能够形成突出立体感的立面型空间。

例如,内街中立体化的交通组织,可以增强空间的层次性,楼梯、观光电梯、自动扶梯等通往不同的楼面,搭建了多层次的连接通道,实现了不同层次的互通,大台阶、坡道、天桥等交错连接,使综合体与城市产生更多的联系。同时,引入地铁入口把两个空间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了建筑的立体交接特性。

四、结论

对商业综合体而言,内街空间的设计不能简单处理,形式美对于空间品质的提高不能起到决定作用,正确的目标是专注于打造吸引力较强的场所精神,构筑多元化的场所形式,建设以人为本、主题突出的商业建筑空间。同时,要认真审视商业综合体与城市的联系,尽可能避开“内视化”的设计视角,更多考虑公共生活的承载与实用性。立足于城市设计的层面进行思考,进行综合布局设计。

综上所述,内街呈现出的整体风格,取决于其空间组织模式。在确定空间组织模式的基础上,从外及内完成空间排布设计,在考虑内部动线组织的基础上,兼具空间引导功能与趣味性。总而言之,城市商业综合体优秀的内街空间打造,势必要注重动线规划的合理性,同时兼顾优良的建筑设计。

猜你喜欢

综合体商业空间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