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理论指导下保证剧作的原汁原味
——以易卜生《玩偶之家》为例
2020-08-13杨彩红
杨彩红
(山西传媒学院 基础课教学部,山西 晋中 030619)
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对外语人才多元化需求逐渐增多,鉴于此,仅具备基础技能的单一外语专业人才已经不适用于目前的经济形势。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是英语经长期发展之后生成的产物。最初在我国盛行的英语研究方法侧重于翻译法,盛行原因是由于早期文化水平过低,引进英语只是为了翻译经典作品以供欣赏,属于部分初级教育[1]。上世纪中晚期,我国经济文化水平飞速发展,贸易经济逐渐趋于国际化,我国人民与外国人民的交流越来越多,英语翻译不仅仅停留在文字阅读层面,而是逐渐走入广大人民的日常交流中,于是口语翻译相关学习逐渐被提上日程,且逐渐推广在多种用途中[2]。ESP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分多阶段实现语言研究。最初对语言研究时只侧重于语言中的音、意、词却忽略了语言的发展,随着文化思想的逐渐进步,语言学结合人类学与心理学,为专门用途英语理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戏剧属于文学形式中较特殊的一种,其兼具戏剧文学的特殊性与文学作品的共性[3]。西方戏剧文学起步较早,通过语言艺术演绎既朗朗上口又能充分抒发作者感情,语言风格主要以口语为主,极具地方特色。清末民初以后,西方戏剧文学逐渐被引入到中国,至“五四时期”发展至顶峰。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玩偶之家》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1918年胡适与罗家伦首次在“易卜生专号”中刊登《玩偶之家》中文版,迅速风靡全国,影响不可估量,文中宣扬的解放女性的思想促进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与女性主义运动。该戏剧作品在中国的文化史以及戏剧史中都留下了浓密重彩的一笔[4]。但是由于文化背景以及语言文化的不同,早期的译本与原著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尽管中心思想得到很好的保留,但是近现代各种译本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偏离原著意味的问题,各种翻译版本中都没有极大程度地保留剧作的原汁原味。
本文以ESP理论指导思想作为基础,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作为研究对象,以极大程度的保留剧作的原汁原味作为最终目的。
一、ESP理论指导剧作翻译
1.ESP理论概念界定
ESP理论通常是指在某个专业领域使用的英语,本文主要指在剧作翻译方面的专门用途英语。ESP理论的雏形是十六世纪时的商务英语教学。到上世纪中期ESP理论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通过该种专门应用型课程实现专门技术英语的掌握。随着目前我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贸易、科技与世界的联系频繁增多,国内的相关学者对ESP理论也越来越重视[5]。我国曾有学者在上世纪末期指出,英语的学习方向不再局限于单纯学习英语,而在于多学科结合英语共同学习。实际上,随着近年来教学领域的发展,ESP理论逐渐成为一门热门学科,同时该理论也形成以下特点:与普通英语存在极大差别;能够满足使用者在专业领域的需求;紧密关联特殊领域需求,符合主题;在特定场景与活动中,使用专门词汇以及词义满足翻译需求[6]。
2.ESP理论语域
交际方式、话题、说话与受话者的不同会使语言产生不同的变体,学者将这种变体归纳为语域。在二十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初次提出语域概念并且归纳语旨、语场与语式作为情景语境的重要因素。语旨主要是关联戏剧作品中的说话与受话者之间存在的关系、角色、意图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差异;语场则是戏剧作品中正在开展的社会活动与发生的事件,汇集不同行业领域的语域;语式是一种语言交际渠道,涵盖各种修辞手法,包含口语与书面语体和正式与非正式语体[7]。语旨、语场与语式共同组成语域,能够反映出戏剧作品中的文化功能。正是这种功能,在使用ESP理论翻译《玩偶之家》这类戏剧作品时,正确利用语域特点,能够准确表达其中的原意,实现跨文化交流。
3.ESP理论中的深度翻译
上世纪中旬英国学者初步尝试探索深度翻译,二十年后才正式将这一理论实际应用在翻译领域中,翻译不是逐字对应的一对一直译,应该是将语义凝练提取,通过注释注脚将戏剧文学的文化负载及内涵表现出来,使得戏剧文学能够广泛传播于异国他乡[8]。近代以来,我国也有学者针对深度翻译提出相关策略,有学者通过加注阐释和文内、外阐释等对深度翻译加以解释;有学者将深度翻译分为文本内和文本外深度翻译,其中文本内深度翻译是指戏剧文学正文内直接实行深度翻译使得阅读者能够直接读懂源文化;文本外深度学习是指深度语境翻译时在正文之外[9]。ESP理论深度翻译侧重点在于传递戏剧文学的语义,能够将《玩偶之家》这类西方戏剧原汁原味地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使得翻译结果更加贴近作者原意。
4.戏剧语言特点
戏剧是众多文学形式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其既具备戏剧文学的特性,又具备传统文学作品的共性。一个戏剧作品若想成功首先必须是运用语言的典范,由于戏剧是需要在舞台上实际表演的,所以其内容需要朗朗上口又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充分传递戏剧需要传达的思想。戏剧文学与传统文学还有一个极大不同是口语化语言使用比较多,但是又区别于日常用语,是经过作者艺术加工和精心提炼使用各类修辞手法汇总出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具有艺术情趣与审美韵味[10]。传统文学形式在刻画人物时会使用多种刻画方式,或者通过衣着外貌描写或者通过环境景物渲染,可以使用的描写手段众多。而戏剧文学在刻画人物性格时,手法比较单一,只能通过台词语言来反映,所以作者在创作戏剧文学时通常会使用大量台词来反映人物性格,每创作一个人物,其台词内容都能反映这个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经历与社会背景,通过这些台词内容可以反映该人物的个性和思想,由此充分刻画人物特点。以《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为例,其中一句台词为:“我首先是一个人,我不只是一个妻子或母亲,还存在一个神圣的责任,我是为自己而活[11]。”在这短短一句话中可以充分看出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是一个有思想有勇气的新女性,冲破了父权思想的压迫,敢于寻求自我[12]。由此可以看出易卜生通过娴熟的文字功底以及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法活灵活现的刻画了一个勇于冲破传统思想与婚姻压迫的新女性形象。戏剧语言也会使用动词描写表达人物动作,并说明动作表达意义,根据人物性格特点,设计能够刻画人物性格的专有动作,同时,通过这些动作描写深度刻画人物并且表达其内心活动以及行动意向。
戏剧文学涉及多领域文化,将一个民族的特性和文化历史糅合在短短几小时的舞台表演中,这就需要戏剧文学作者与翻译人员具备极强的文字驾驭能力,对于外文戏剧文学来说,若要完美表达原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内容,对翻译者的要求极高,这就需要ESP理论对其指导,提高翻译效果。目前翻译界各位学者各持己见但是本质上都是要求翻译之后的戏剧作品重现原文的精髓,不但使用自己的语言使读者能够看懂,更需要结合原文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历史,将原作者所要表现的艺术韵味与风格意境重新以汉语表现出来。假如把目前学界已有的翻译标准与戏剧文学相结合,并且使用ESP理论作为指导,那么翻译出的戏剧作品将重新具备自身特点。
世界著名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认为对戏剧文学实行翻译之后呈现的译本应该是适合舞台表演的文字形式,经翻译后的语句应该适合作为台词而不能太生硬太书面化,使读者以及戏剧欣赏者在阅读或观赏戏剧作品时产生强烈的共鸣,甚至感同身受置身其中。如果一个戏剧作品在原语言国家舞台表演效果反应热烈而经翻译后在我国演出效果不佳,那么分析其根本原因就是翻译结果的失败。一部良好的译制戏剧作品应该使得戏剧观赏者与阅读者在观赏或阅读翻译后的文字时产生和原语言观赏或阅读后一致的效果。在翻译外文戏剧文学作品时,不但需要考虑原文的历史文化背景,还需要将本国历史文化背景考虑进去,这样才能在保持戏剧文学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更容易被本国读者或戏剧观赏者接受。在对戏剧作品实际翻译时还需要考虑戏剧观众在剧院这种有限的空间以及观赏戏剧这短短几小时内对翻译后的戏剧作品的接受程度以及理解能力。剧作在原语言环境中某些台词与动作所发挥的舞台效果,在翻译后的中文剧作中也要力求重现原文的舞台效果,这样才能既保证戏剧作品原汁原味又能保证翻译后的戏剧作品更容易被本国读者与观众接收。若要翻译结果既通俗易懂又兼具艺术效果,就需要使用ESP理论对翻译过程实行指导,从该理论入手,考虑戏剧文学中专门用途英语,才能保证良好的翻译效果与戏剧作品舞台表演效果。
二、ESP理论指导下保证剧作的原汁原味
使用ESP理论在实际翻译时最核心的部分便是戏剧作品选择,本文以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作为分析对象。戏剧ESP理论翻译侧重于语言的交流和使用,最终目的是为了保留戏剧作品的原有内容与中心思想,本文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其实行分析。
1.ESP理论指导下戏剧翻译语域特点
专门用途英语(ESP)着眼于“专门”与“用途”,其“专门”表现为使用人群和使用题材范围的专门性;“用途”表现在独特的使用目的上。这些作用导致专门用途英语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存在特定语域特点。准确分析定位ESP戏剧语域能够将ESP语料水平有效提高,在跨文化交流时提高有效性[13]。
根据情景语境三要素要求,ESP戏剧作品是将这个戏剧材料作为语场,语旨是实现跨文化交流,其中的“讲话者”是表演者与观众;鉴于戏剧表演的特殊性,其中台词多以口语形式展现,用以符合广大观众和读者的需求。使用ESP理论翻译戏剧文学语域特点的正确定位与选择,能够实现语义跨文化、跨语际的转换,这也能满足语域的存在,能够反映民族文化特色。
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都存在一词多义的问题,利用语域中的语场能够确定戏剧文学的领域与学科特征,进而解决外文戏剧文学中一词多义的问题。在《玩偶之家》中,男主人公Torvald常常使用Lark一词称呼女主人公Nora,我们通过查找字典可知Lark通常情况下翻译为云雀或者百灵鸟,但是使用ESP理论翻译该词,可以将其翻译为“小鸟儿”,这种泛化翻译正是符合戏剧文学偏口语的表达形式,同时也符合男主人公将女主人公作为玩物和附庸的人物性格特点,将女主人公称为“小鸟儿”正是体现了男主人公对其的不在乎与轻视[14]。在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说出包含责备语气的话语时,他对女主人公的称呼是“wilful little woman”,常见翻译中“wilful”译为“任性的”,“little”译为“小”,“woman”译为“女人”,组合在一起译为任性的小女人,但是这种翻译较直白,不适用于戏剧文学翻译,对于观众和读者来说不利于进入剧情,无法产生通感,同时也缺乏英文表达的原味。使用ESP理论对该词组实行翻译,可以翻译为“任性的小孩”,如此翻译,既符合当时的情景也符合人物性格,这幕情节是在女主人公不听从男主人公命令的情况下发生的,男主人公认为其表现没有符合他的意愿,但是并不是无法容忍,因此按照其一贯风格,他使用既责备又宠溺的语气称呼其为“任性的小孩”更加符合当时的情景与人物性格。英文原版剧情中有一幕情节是男主人公在书房工作,女主人公进入后想叫他早些休息,男主人公的回答在原文中是“Don’t interrupt me”,如果中文直接翻译,译为“不要打断我”,这种直译比较生硬,翻译后的效果不符合当时的语境和该种情景下人物需要表达出的情绪,这幕情节中,男主人公依旧将女主人公当作自己的附属品,对其情感类似于主人对于宠物,如果使用直译,将严重脱离原文的意义[15]。使用ESP理论指导,可以将这句话翻译为“我正忙着呢”,虽然与原文的区别较大,但是却最为符合当下环境与人物性格,具有委婉的语气又能表达男主人公的需求,语气中既有自认为是主人的严肃情节,又能表达出其为了遮掩虚伪内心的委婉语气,既传神又贴切,能够充分表达英文原文的意思,将跨文化信息成功传递。
ESP理论中的语域特征的使用,结合文化情景、语言和情景语境,能够使语料质量充分提高,使得戏剧文学能够准确实现跨文化传递。
2.翻译结果对比
使用ESP理论指导戏剧文学翻译,与传统直译相比存在极大不同,本文以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为例,从词汇、语句、语篇以及场景层面全面探讨两种翻译情况下翻译结果之间的区别。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翻译方法下翻译结果
从表1中的对比可以看出,ESP理论指导的翻译方法对于Doctor Rank、doll-child、abyss等名词的处理都极具中国特色和口语化。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情况下只有在书面语中或者比较正式的场合才会将“Doctor”翻译为“医生”,而口语或非正式场合中通常翻译为大夫,按照ESP理论,将Doctor”翻译为大夫更加符合该戏剧表达的特点;对于“abyss”的翻译,使用英文直接翻译,其意思为深渊,这种翻译结果也过于书面化,不符合女主人公的身份和受教育经历,使用ESP理论指导翻译结果,将其翻译为无底洞更加贴切,这种翻译效果更加口语化,比较容易让读者和观众接受;对于“The confectioner’s”的翻译,按照字典中的意思,直接翻译为“糖果店”,但是联系下文,这个“糖果店”出售果酱、果冻和曲奇饼干,并不是只销售糖果,由此可以看出,只翻译为“糖果店”就不太合适,按照ESP理论指导翻译为“甜品店”,更容易被中国观众和读者接收,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老人还是年轻人都能够明白“甜品店”的销售范围,能够直观了解“甜品店”的含义,这种方式的翻译,能够迅速使读者和观众产生共鸣而不至于陷入迷茫。
对于语句的翻译,使用传统直译翻译表1中的第1句,存在部分意义遗失的情况,同时翻译结果过于书面化,严重影响英文原意义的表达,使得翻译结果失去了原味;而使用传统直译翻译第2句则直接跳出了原文的含义,使用传统直译翻译直接翻译为“寡妇”,显得既生硬又不客气,不符合人物性格和剧情整体说话方式;将其翻译为“单身一人”既客气又委婉符合剧情对女主人公性格的设定。
表1中第3句为选取的语篇情景,其主要想表达三个信息:场景与上一幕类似;圣诞树上的装饰发生了变化;女主人公外出的装扮任意的散落在沙发上。在直译翻译中,翻译结果比较简练,只将这三个主要信息表达出来,没有优美的辞藻也没有华丽的修饰,语句过于简洁则无法激发读者与观众的兴趣,失去了观赏性及阅读的趣味性。对于圣诞树的翻译,“Stripped”一词直译为“被剥去的”,使用ESP理论指导将这部分翻译为蜡烛燃尽,表明圣诞树的装饰物都被除去,失去了上一幕中渲染的喜庆氛围;对于“outdoor things”的翻译,直译为“出门的东西”,而ESP理论指导将其翻译为帽子和斗篷,这就将抽象的物品具体化,也更贴近原文的历史文化背景。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是十九世纪晚期的作品,该时代背景下,浪漫主义风格盛行,女士外出多搭配帽子与斗篷,此处翻译将“外出服饰”直接以“帽子和斗篷”表达更加适用于该时代背景下女性服装特点;在该段语篇翻译中,“outdoor things”使用的动词在ESP理论指导下翻译为“扔”而传统直译将其翻译为“放”,联系上下文中发生的情景以及整个剧情可以看出了使用“扔”更加符合整体剧情走向。在这种更趋近于场景描写的翻译中,接近原文表达意义传达英文戏剧作品的原汁原味更有利于戏剧作品被读者与观众接受。
3.翻译过程中的难点
在戏剧作品翻译中,不是追求翻译结果的完美而是探求翻译作品的意境贴切,再高质量的翻译结果也难免会由于词汇使用的不贴切而导致翻译结果的不准确。表2为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易混淆情况导致的翻译不准确情况。
表2 翻译中易出错情况
在对戏剧作品实行翻译时,很容易由于单位名称问题出现错误,通常情况下,翻译者更愿意使用翻译界常见的货币单位比如“英镑”、“宪令”、“便士”等这些英国常见货币单位,但是《玩偶之家》是一部挪威国家背景的戏剧作品,其货币单位是克朗,因此部分翻译者会把货币单位翻译错。第二部分的“You shall see,you shall see!”如果按照直接翻译其翻译结果为:“你会看到,你会看到!”,情感表达较弱,不符合当下情绪设定,使用ESP理论指导翻译为“走着瞧吧”,更为准确;后两部分由于使用直接翻译,没有挖掘语句中的深层含义,使得翻译结果被扭曲,与原文表达意义出入较大。由于在英文原文中这些语句的表达都包含深层含义,如果直接翻译都极易出错,因此更需要使用ESP理论指导挖掘深度翻译的含义,使得戏剧作品中的翻译结果更加贴近原文中实际表达的意义,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结果保留剧作的原汁原味。
三、结论
戏剧文学常常包含时代与地域的大量因素,蕴含丰富的文化负载与文化内涵,这些因素都给戏剧文学翻译者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专门用途英语(EPS)发挥其特点与功能,辅助戏剧文学翻译,保证了外国戏剧文学作品引进中国过程中依旧保留原汁原味,使得中国观众和读者可以领略到外文戏剧文化作品的精髓。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多门外语研究角度出发,由于戏剧文学作品存在于世界各个国家当中,只有从各语言环境角度出发了解多语言中戏剧文学的特点,才能在翻译过程中更加精准。受到资料查阅的限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多渠道多角度收集资料,完善翻译时受资料限制导致的翻译不够准确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