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埝银铅矿床地球物理特征
2020-08-13张鑫
张鑫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 焦作454000)
1 研究区地球物理特征
1.1 岩矿石物性特征
研究区地表出露的主要岩性、岩体、钻孔岩芯采用露头小四极法岩矿石电性参数。测定结果进行统计计算,求取几何平均值(因数据离散程度较大)。地表岩矿石和钻孔岩矿石电性特征见表1。
从表1 中可以看出,电阻率高的有闪长岩和碎裂蚀变岩,次为构造蚀变岩,极化率高的为含铁质砂岩,次为构造蚀变岩和碎裂蚀变岩。研究区中,闪长岩具有“高阻、中低级化”的特征,含铁质砂岩具有“中低阻、高级化”的特征,而与矿化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和碎裂蚀变岩平均电阻率变化范围不大,为2317ΩM 到2664ΩM,但电阻率范围波动较大,最小值为29ΩM,最大值高达43030ΩM;极化率的平均变化范围在1.14%~1.45%,范围波动也较大,最小值0.15%,最大值3.21%,总体相对具有“高阻、高极化”的特征。因此,本区具备开展以电阻率和极化率差异为基础的电法测量的地球物理勘查工作前提,工作方法可行有效。
表1 岩(矿)石标本电性参数测定统计表
1.2 工作方法选择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和地质资料,已发现矿体受F1断裂构造控制明显,为了解F1断裂带矿(化)体引起的异常特征和深部延伸情况,结合研究区岩矿石物性特征采取了激电中梯测量的工作方法,为下一步勘探及圈定靶区提供地球物理依据。
1.3 激电中梯异常特征
本次激电中梯测量共划分两个区,圈定4 处激电异常,异常编号分别为JD-1、JD-2、JD-3、JD-4。
1 区共划分2 个激电异常,分别为JD-1、JD-2(图1)。
图1 董家埝银铅矿1 区激电中梯测量视电阻率等值线(左)和视极化率等值线平面图(右)
JD-1 激电异常位于工作1 区北部,走向大致为东西向,1.5%等值线圈定异常呈椭圆状分布,且向北部未闭合,其中出现强度为3.8%的峰值,异常形态较完整。视极化率普遍较高,视电阻率大致在350~600ΩM 之间,表现为“中低阻、高极化”特征。该异常区地表主要出露小河二长花岗岩和高山河组的页岩、石英砂岩、含铁质砂岩。
JD-2 激电异常位于工作1 区中东部,与JD-1 相似,走向大致为东西向,1.5%等值线圈定异常呈椭圆状分布,且向东部未闭合,出现了强度为3.9%的峰值,异常形态较为完整。视极化率普遍较高,但是电阻率较低,小于300ΩM,表现为“低阻、高极化”特征。该异常区地表出露与JD-1 相同为小河二长花岗岩和高山河组的页岩、石英砂岩、含铁质砂岩。JD-1、JD-2 激电异常与土壤地球化学异常位置吻合,推测为矿(化)体引起,具进一步研究价值。
2 区共划分两个激电异常,分别为JD-3、JD-4(图2)。
图2 董家埝银铅矿床2 区激电中梯测量视电阻率等值线(1)和视极化率等值线平面图(2)
JD-3 激电异常位于工作2 区西北部,走向大致为西南至东北向,1.5%等值线圈定异常呈长轴椭圆状分布,出现了强度为3.8%的峰值,异常形态较完整。视极化率普遍偏高,但电阻率很低,有的部位甚至低于200ΩM,表现为“低阻、高极化”特征。该异常区地表出露第四系残坡积物、小河二长花岗岩和龙家园组的白云岩、页岩。
JD-4 激电异常位于工作2 区中部,与JD-3 激电异常相邻,1.5%等值线圈定异常呈“L”型带状分布,出现了强度为3.6%的峰值,异常形态较明显。视极化率普遍较高,但电阻率整体相对较低,分布不均匀,大部分处于300~800ΩM之间,少部分高达1500ΩM左右,整体表现为“中低阻、高极化”特征。该异常区地表出露第四系残坡积物、小河二长花岗岩、太古界太华群的片麻岩和龙家园组的白云岩、页岩。JD-4 激电异常与化探异常相吻合,推测为矿体(化)引起的可能性较大,具进一步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JD-1、JD-2、JD-3、JD-4 激电异常都具有“中低阻、高极化”的特征,异常形态整体都较为完整,并且JD-1、JD-2、JD-4 激电异常与土壤地球化学异常位置相吻合,为下一步研究和找矿的重点。
3 结论
通过岩矿层物理电性特征显示,发现与矿化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和碎裂岩的电阻率变化范围为2317~2664ΩM,极化率的平均变化范围1.14%~1.45%,相对具有“高阻、高极化”的特征,说明研究区具备地球物理勘查前提。通过激电中梯方法圈定了4处激电异常区,其中3 个位置与土壤地球化学综合异常位置相吻合,推测为矿(化)体引起的可能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