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研究

2020-08-13曾柳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62期
关键词:溶栓脑梗死监测

曾柳燕

(广西柳州市柳江区人民医院,广西 柳州)

0 引言

急性脑梗死是指患者脑内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或脑部缺血而导致的脑组织发生的坏死,具有发病急、预后差、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1]。

临床上,对于该类疾病通常采取溶栓治疗的方式。尤其是在患者发病的超早期,进行溶栓使血管再通,及时恢复血流和改善组织代谢,避免坏死范围扩大,对于减轻患者的致残率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采用rt-PA静脉溶栓,其用法是:rt-PA 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 min内静脉推注,其余90%药物溶于100 mL的生理盐水,持续静脉滴注1 h,rt-PA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2],rt-PA可与血栓中纤维蛋白结合成复合体,该复合体能促进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溶解新鲜的纤维蛋白,实现受阻碍的血管再通。

本研究选取自2017年9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在患者治疗期间护理干预措施对治疗效果的积极影响,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共50例,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普通组和综合组各25例。

普通组:14例男性,11例女性,年龄 52~78岁,平均(70.2±0.5)岁,发病时间 0.38~2.9 h,平均为(1.26±0.35)h,NIHSS评分(18.71±4.51)分。综合组:13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 53~79 岁,平均(71.1±0.3)岁,发病时间 0.4~3.1 h,平均为(1.29±0.32)h,NIHSS评分(18.66±4.63)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rt-PA进行常规溶栓治疗。普通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内容包括卧位指导、饮食指导、病情监测、用药护理、基础护理、健康宣教等。综合组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内容包含如下方面[3]:(1)溶栓前: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既往疾病史及过敏史,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及药物溶栓的作用、效果及注意事项的告知,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识,利于治疗过程的相互配合,提高治疗的依从性。(2)溶栓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瞳孔、肢体肌力、语言进行监测,尤其对血压、心率、体温、血糖等基本情况进行密切监测[4],血压的监测:最初2 h,每15 min测1次;随后的4 h,每30 min测1次,至6 h;最后每小时1次直至rt-PA治疗后24 h;给予溶栓药物后至少最初24 h内收缩压维持在140~150 mmHg;心率的监测:每小时监测心率情况,若心率>100次/min,立即采取处理措施;体温的监测:每2 h测体温1次,T>38 ℃,立即采取降温措施;血糖的监测:约40%的患者存在脑卒中后高血糖,对预后不利[5],血糖超过10 mmol/L时给予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7.7~10 mmol/L,对于患者出现的异常情况,随时报告主治医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的恶化。溶栓24 h内禁止插鼻饲管、尿管及动脉内测压管。溶栓过程随时了解患者及家属心理波动情况,并保持有效的沟通,对于患者因自身疾病产生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惧等,做好心理疏导,缓解其心理压力,树立康复治疗的信心。(3)溶栓结束后的护理:除了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外,还需观察不良反应,若发生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对症治疗;给予饮食指导,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定时按照医嘱服用药物,以保证患者的尽快康复。

1.3 观察指标

应用美国神经功能量表(NIHSS)对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越好;统计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数据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见,治疗前普通组的NIHSS评分为(18.71±4.51)分,综合组的 NIHSS 评分为(18.66±4.63)分,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明显差异。治疗后,普通组的NIHSS评分为(11.37±2.16)分,综合组的NIHSS评分为(6.22±1.03)分,与治疗前同组相比,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明显差异;治疗后的两组之间对比,综合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普通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明显差异。

表1 两组患者的平均NIHSS评分比较( , 分)

表1 两组患者的平均NIHSS评分比较( , 分)

注:*表示同组间与治疗前相比,P<0.05;△表示治疗后,两组之间相比,P<0.05。

?

由表2可见,普通组有3例发生鼻出血、2例发生皮下出血、2例发生牙龈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综合组有1例发生牙龈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明显差异。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

3 讨论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以老年患者为多见。该病的原因为各种因素导致的颅内及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为主。主要诱发因素有患者的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年龄因素、烟雾病等[6]。

急性脑梗死起病急、危害大,情况严重的容易发生半身不遂或者死亡。当前临床上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普遍采取溶栓治疗的手段,期望通过将阻塞脑部血管的血栓溶解,重新构建缺血区域的血液循环,营养神经组织,恢复神经功能,以促进患者的康复[7]。

本组研究也证实,在治疗前对患者的基础病史、过敏史等进行了解,不仅为临床治疗提供基础资料,也能够为患者在溶栓期间的护理提供基础和保障;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溶栓治疗的必要性,能够帮助患者及家属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同时由于患者及家属掌握了基本的医学专业知识,也利于消除患者及家属焦虑不安的心理。在治疗过程中,强化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防止患者出现病情的反复甚至恶化,均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由于采取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减少了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与可能,在促进患者康复的同时,也增强了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以及对治疗效果的认可。本组资料证实治疗前普通组的NIHSS评分为(18.71±4.51)分,综合组的NIHSS评分为(18.66±4.63)分,在NIHSS评分方面,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明显差异。治疗后,普通组的NIHSS评分为(11.37±2.16)分,综合组的 NIHSS评分为(6.22±1.03)分,与治疗前同组相比,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明显差异;治疗后的两组之间对比,综合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普通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明显差异。不良反应发生方面,普通组有3例发生鼻出血、2例发生皮下出血、2例发生牙龈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综合组有1例患者发生牙龈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明显差异。因而通过上述资料证实了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必要性及优势。

综上所述,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期间,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溶栓脑梗死监测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临床研究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学习监测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