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分析神经内镜下、开颅血肿清除术对中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

2020-08-13李双彦刘桂林薛山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54期
关键词:开颅血肿脑出血

李双彦,刘桂林,薛山

(北京市仁和医院 神经外二科,北京 102600)

0 引言

在常见的危重疾病中,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而且中老年群体是高发人群[1]。此疾病不仅较高的致残率,而且急性期死亡率更高[2]。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策略就是手术,早期将颅内血肿消除,是推动患者有效恢复的保障。本研究进行对比观察神经内镜下以及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所作报告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纳入到此研究中的病患全部是中老年患者,而且均属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诊断的标准就是,满足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标准。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的患者例数一共为160 例,时间是2016 年1 月至2019 年10 月。均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脑出血均位于基底节区,量约30-60 mL,平均(40.36±2.10)mL,发病到手术时间2-8 h,平均(4.49±0.11)h,存在局部病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排除标准:脑疝者,脑动脉瘤以及脑瘤卒中相关出血现象,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肺功能差、肝肾疾病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各80 例患者。研究组男46 例,女34 例,年龄50-75 岁,平均(66.49±10.15)岁;对照组男45 例,女35 例,年龄51-74 岁,平均(66.29±10.35)岁。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术前,对患者均急诊行头颅CT 检查,将出血的部位实施明确定位,并计算出血量。必要者行头颅CTA 或核磁共振检查。全麻,及时的构建起静脉通道,进行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辅助将颅内压降低,确保患者顺畅的呼吸。对于研究组的患者落实神经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模式,即依照头颅CT 检查的结果,对切口进行精准的定位。行切口的长度在3.5 cm 左右,钻取骨孔,直径大概是1.3 cm,之后渐渐的扩展到2 cm。悬吊和十字形切开硬膜,注意远离皮质的大脑功能组织、重要血管。应用一次性脑穿刺套,穿刺血肿腔,再将套管内芯拔除掉,留取外套,作手术操作通道。以神经内镜基于各个角度将血肿进行清除,止血,之后采取生理盐水进行严密的冲洗。在已经没有了活动性出血的问题之后留置引流,再退出脑穿刺外套管,并采取明胶海绵对沽空填充,修补硬脑膜,最后逐渐的将皮肤缝合;对于参照组的患者落实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模式,传统的开颅有分侧裂清除基底节血肿和开颅造瘘清除,分离侧裂者,在显微镜辅助下分离侧裂2-3 cm,保护侧裂血管,经岛叶造瘘进入血肿腔,清除血肿,止血;经造瘘清除脑出血者,远离重要的脑部神经、血管区域,将最邻近血肿的头皮切开,实施脑穿刺操作,之后将部分血肿抽出。结束穿刺以后,基于显微镜的状态中,沿穿刺道在血腔中进入,将血肿有效的清除。最后进行关颅,术毕。

1.3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的指标包括了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率、并发症率(肺部感染、颅内感染、硬膜下积液、脑积水、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 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

1.4 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为SPSS 21.0 统计学软件,以(±s)形式表达计量资料,以[n(%)]方式表达计数资料。有统计学价值的标准就是P<0.05 以下。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如表1,研究组的各项指标优势均较明显,P<0.05。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情况(±s)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情况(±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血肿清除率(%)研究组 80 98.02±12.16 95.40±10.27 88.97±11.03参照组 80 114.59±10.83 170.83±13.26 75.44±10.92 χ2/t - 13.82 20.38 10.76 P - <0.05 <0.05 <0.05

2.2 两组总体治疗并发症率比较。如表2,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

2.3 GCS 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 指数。如表3,对比治疗后的各项指标,研究组优势明显,P<0.05。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率较高,同时中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功能逐渐的衰退,所以治疗具有更大的困难度[3-4]。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主要举措就是手术,及时的清除血肿,能够对于血肿占位情况积极的改善,帮助恢复局部供血。传统开颅手术、显微镜开颅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抽取术、钻孔血肿冲洗引流术以及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等,都属于应用较多的治疗此疾病的手术模式。其中,开颅手术于直视状态中发现血肿块,对于血肿实施清除,但是手术创伤性较大。需要行较大切口,会伤害到头皮组织、颅骨,而且由于过度暴露脑组织会导致感染问题,危及生命安全。这种手术方式适用于出血量较大、脑疝、需去骨瓣减压、危重的患者中。

表2 两组并发症率比较[n(%)]

表3 两组GCS 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 指数比较(±s)

表3 两组GCS 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 指数比较(±s)

组别 NIHSS 评分(分) Barthel 指数(分) GCS 评分术前 术后3 个月 术前 术后3 个月 术前 术后3 个月研究组 23.29±0.27 5.66±0.39 45.66±2.16 79.80±2.15 7.88±1.20 12.19±0.13参照组 24.18±0.93 7.99±0.21 43.28±2.33 60.38±2.33 7.69±1.15 9.06±0.34 χ2/t 0.18 11.82 0.23 14.38 0.84 10.92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神经内镜手术经一次性微创套管,及时的形成手术通道,可以保护好脑组织以及周边的血管,无需实施脑压板牵拉,对手术创伤范围有效控制。神经内镜能得到清晰内部影像,术中方便施术者严密的观察好深部结构状态。手术期间采取1.5 cm 的常规骨孔,基于内镜直视状态中,可以更有效的清除血肿,通过留置透明外套管,形成微创手术通道[5-6],不会严重影响到脑组织,而且能够将颅内压及时的降低,改善生存预期。进行神经内镜手术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严格执行标准的血肿腔内操作流程,防止过度牵拉,避免盲目吸引,按照血肿的由深到浅清除原则,把周围残存血肿在工作套筒远端处挤压,采取吸引器吸除,并且需要精准调节吸引器压力,防止过大的吸力伤害到脑干结构。

4 结论

综上所述,对比观察神经内镜下与开颅血肿清除术两种治疗模式,结果表明对于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神经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方案效果更理想,这种方案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更低,安全可靠,预后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开颅血肿脑出血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中的预防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评价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机器人医生”,手速比人类医生快5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