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提升自体脂肪隆乳塑形效果的注射入路的改进方法及其临床效果
2020-08-13潘红伟程洪涛高林
潘红伟,程洪涛,高林
(1. 成都艾米丽医疗美容,四川 成都 610041;2. 武侯区艾米丽医疗美容 门诊部,四川 成都 610041)
0 引言
经本研究显示,目前治疗小乳症的常见方法是自体脂肪隆乳,其属于新型的软组织充填物,在改善乳房外形及重建乳房的辅助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术后具有乳房逼真、瘢痕隐蔽及手感自然等优势,以自体脂肪移植为基点预防将脂肪细胞造成破坏,尽量将注射层次增加,临床选择乳晕下皱襞切口作为手术切口,但是不同注射切口对自体脂肪隆乳的影响报道甚少[1]。本研究分析不同注射入路对提升自体脂肪隆乳塑形效果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研究时段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研究对象是我院接收的110例自体脂肪隆乳术患者,注射路径差异性分两组各55例,观察组:年龄21-35岁,平均(28.17±5.36)岁;其中两侧乳房不对称19例,哺乳后乳房萎缩21例,先天性乳房发育不良15例;对照组:年龄22-36岁,平均(28.31±5.24)岁;两侧乳房不对称20例,哺乳后乳房萎缩18例,先天性乳房发育不良17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①纳入标准:首次接受自体脂肪隆乳术者[2];具备自主沟通能力;术前乳房体积与形态接近;知情并通过《世界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②排除标准:既往存在乳房手术史;伴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存在手术禁忌症;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1.2.1 采集脂肪:尽量选择患者上腹部、髂腰及大腿等皮肤弹性好且皮下脂肪较丰富的部位作为吸脂供应区域,对选脂部位注射适量的肿胀液,脂肪存储罐与20 mL注射器及3.0 mm钝性吸脂针连接后完成脂肪抽吸,控制负压≤50 KPa,从深到浅完成脂肪抽吸流程,改用2.5 mm吸脂针对浅层脂肪抽吸,预防对真皮下血管网造成损伤,保留1.5 cm厚度的皮下脂肪较适宜,完成后静置10 min脂肪将肿胀液去除[3]。
1.2.2 脂肪纯化:将脂肪颗粒内的红色血性液体采用生理盐水洗净,静置沉淀后分为脂滴、颗粒脂肪及液体成分三层,4℃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最下层液体混合物,5 mL注射器内转移中层脂肪等待使用。
1.2.3 脂肪移植:切口选择 对照组选择乳房下皱襞单点注射;观察组选择乳房外侧缘切口配合上下左右乳晕外缘切口多点注射,予以尖刀片行2 mm切口,经切口将2 mm单侧孔钝头注脂针置入其中,注射层次是胸大肌间隙、胸大肌内部、乳腺后间隙、皮下深层间隙及皮下浅层间隙,按照多方向、多层次及多隧道注射,注射时确保间质液压的承受范围是最大注射剂量,保持各隧道深度是15-20 cm,注射脂肪量≤0.5 mL,各注射层次≤50 mL,尽量将受区组织充分接触注射脂肪颗粒,预防发生脂肪淤积现象,完成注射后对乳房轻柔塑形,确保脂肪颗粒能均匀分布[4]。
1.2.4 术后管理:术后1周对患者乳房采用宽胶布进行贴敷固定,对上肢活动严格限制,叮嘱患者禁忌对乳房挤压或按摩,避免损伤移植脂肪细胞且对新生血管形成造成影响。
1.3 疗效评价。观察指标:测定手术时间、手术前后乳头胸围差(卷尺测定)及乳房隆起值(手术前后对患者直立时乳头根部-前胸壁平面垂直距离进行测定)。满意度:术后发放“乳房外形及手感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100分,Cronbachα信度系数是0.8,完全满意≥85分;基本满意61-84分,不满意<60分,满意率是完全满意率与基本满意率之和[5]。
1.4 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22.0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计量资料(观察指标)(±s)t检验。计数资料(满意度)[n(%)],χ2检验。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指标。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乳头胸围差较对照组较长,乳房隆起值较对照组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表1 观察指标(±s)
表1 观察指标(±s)
乳房隆起值(cm)观察组 55 120.24±20.18 19.84±2.53 5.39±0.52对照组 55 118.43±15.39 15.21±2.45 3.18±0.24 t - 0.5289 9.7497 28.6178 P - 0.5979 0.0000 0.0000组别 n 手术时间(min)乳头胸围差(cm)
2.2 满意度。观察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表2 满意度[n(%)]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疗事业发展,自体脂肪隆乳术在临床被广泛应用,脂肪处理以及注射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得患者术后钙化、脂肪液化及钙化等并发症明显减少,自体脂肪移植成为隆乳的重要手术方式。部分研究结果证实,获取且注射脂肪时需尽量减少破坏脂肪细胞,移植脂肪时将脂肪及受区接触面积增加利于提高临床效果,目前开展手术时选择的注射切口大多是乳房下皱襞,但术后可能发生切口疤痕等并发症,不能满足患者对美观的需求,因此马昕,王雪丽,谈希等[6]学者认为,改进注射路径有利于达到塑形的目的。
有研究报道,乳房外侧缘切口配合4个乳晕外缘切口多点注射在控制注射层次及保护乳腺组织方面更具优势,利用乳晕切口行脂肪抑制将皮下脂肪注射分散均匀,最大程度将脂肪与受区接触面积增加,补充乳房皮下脂肪且均匀的分布,轻微乳头内陷者适当的将乳晕皮下脂肪注射量增加能对乳头内陷起到纠正作用,实现小切口、多层次及大容量脂肪注射的目的,确保各层次脂肪能均匀的分布,同时配合4个乳晕外缘切口多点注射能提供足够的入路将整个乳房覆盖,重点强调禁忌在乳房上方肩颈部位、乳房表面及胸部部位行手术切口,避免发生误入胸腔的风险,因此采用多点注射利于胸大肌后、胸大肌内及乳腺后填充等优势,均匀填充乳晕内、外、上、下切口入路的皮鞋脂肪层,避免损伤乳腺组织或发生相关并发症。其次,多点注射能获得良好的乳房塑形效果[7-8],将脂肪组织注射至不同层次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选择性的增大且塑形胸壁至皮肤各个层次,适当的注射胸大肌间隙及胸大肌内部能提高乳房的凸度,均匀的填充皮下脂肪层各个象限,便于达到乳房整体均匀塑形且移植脂肪成活的目的,同时利用宽胶布在乳房外周贴敷固定能达到塑形作用,便于提高疗效。
本研究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乳头胸围差较对照组长,乳房隆起值较对照组长;观察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本研究与马永奇等[8]文献报道结果基本接近。
综上所述,自体脂肪隆乳术中采用乳房外侧缘切口配合4个乳晕外缘切口多点注射利于提高隆乳的塑形效果,增加胸围且提高乳房突出度,满足患者需求,临床应用较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