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家长如何正确引导?
2020-08-12刘律廷
刘律廷
主持人语:
常听有的家长这样教育孩子:“谁打你,你就打回去!”前不久,人称“硬核网红”的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被欺负,说的一段话令人深思:“(不读书)人家怎么欺负你,你就怎么欺负人家。但如果书读多了,你会(选择)不再跟这些人有关系。”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提供了一个新的家教思路——
做一只仁慈的小狮子
(孙女士,33岁,淘宝店主)
对于孩子被欺负这件事,作为单亲妈妈我一直在思考对策,后来在一段李嘉诚的访谈录中找到了答案:做人如果能够成为“仁慈的狮子”,就成功了。仁慈是本性,平常要仁慈。但如果别人不好,狮子是有能力反抗的。
我老公不幸早逝,女儿丫丫从小缺少父爱,胆子小,自信心不足,我一直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帮助她。
教她据理力争,并懂得寻求支援。
坐在她后排的小男生多次揪她的辫子,或用水彩笔画她的头发。有一天,丫丫忍无可忍,扭头打了小男生一拳,对方又从桌子下面踢她的屁股。结果两人都被老师罚站。我告诉丫丫:“他再揪你的辫子时你要举手报告老师。”丫丫再次被欺负时,按照我说的去做,小男生果然被老师严厉批评,有所收敛。
我还教丫丫在老师不在场的时候要善于“发动群众”保护自己,即寻求同学的支持,不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被欺负时,要当着“肇事者”与其他同学的面指出对方的错误,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据理力争,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诉求。比如:明确指出对方做了什么不对的事,她感觉如何,要求对方做什么,等等。
“肇事者”被丫丫当面“控诉”,并被其他同学指责,既感到压力又觉得羞愧,坏行为自然有所收敛。
教孩子尽量自己处理矛盾,树立“不好欺负”的形象。
在《养育女孩》一书中,作者认为:无数场的冲突构成了女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当她长大,上幼儿园、上学、接触社会,均需要学会独自面对世界。故此,帮助孩子变得强大,不是为孩子制造困难,而是帮助孩子学会处理越来越困难的事情。
在幼儿园阶段,丫丫经常被欺负。我按照严重程度来决定如何做。如果事件不断升级,对方变本加厉,我就去找幼儿园老师或对方家长。但我相信孩子有处理好问题的能力,告诉丫丫:“咱可以离那些欺负人的孩子远一点。咱可以选择不跟粗鲁好斗的孩子一起玩儿。不过,事儿来了不能怕,要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为了教会她解决问题,我扮演“熊孩子”跟她一起模拟各种冲突。在假设的各种场景中,教她如何谈判,如何大声震慑对方,如何在争执中保护自己。比如抢玩具的场景,我教丫丫根据情节轻重以不同的语言回应:“我可以借给你玩一会儿,但是,我也想玩一会儿你的那个玩具。”“我愿意跟你做朋友,我们一起玩怎么样?”“这是我的玩具,你不能拿走。”“请你放开手!”
再比如有人嘲笑她没有爸爸,我教她根据情节轻重予以回应,比如:“你这么说我很难过,我们可以换个话题吗?”“请你停下,我不想听。”“你再这样说我就去告诉老师(你妈妈)!”
模拟不同的场景,可以帮助丫丫判断对方的意图,是玩闹还是霸凌,是不小心说错了话还是故意出口伤人。有些情况下可以妥协,有些情况下必须大声拒绝和坚决反抗。
通过训练,培养孩子强大的气场。
我特别看重锻炼身体,督促丫丫提高身体素质。她的跳舞特长在比赛中得到专业人士的夸奖,成为她自信心的重要来源。
我一直告诉孩子:虽然爸爸去世了,但是他会在天上保佑你。妈妈与家人们永远都是你坚强的后盾和支持者。不管发生什么,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向我寻求帮助。我也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教她自立自强。
我经常邀请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来我家做客,让丫丫接触更多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而且我会指导丫丫如何变得更有人缘,让她在小朋友眼中成为一个“勇敢者”,成为一个“好客热情”的人。
如今丫丫已经上小学。她参加了学校的长跑队,体格越来越好。“打不过”已不再是她不敢保护自己的心理门槛。她遭遇的欺负事件越来越少。随着她年龄增长,我又从文化修养方面培养她的豁达心胸,让她明白:应对欺凌者最好的办法,是活成对方配不上、比不上的优秀模样。
时刻做一只“仁慈的狮子”,不必在被欺负时以牙还牙,而是始终掌握“打不打回去”的权利。丫丫现在就是这样一只小狮子,跟很多同学都是好朋友,没有人敢轻易欺负她。
教孩子学一点简单的逻辑
(孙先生,37岁,公司法务人员)
我儿子经常抱怨小朋友们欺负他,幼儿园老师却告诉我:“小朋友们没有欺负他,反而是他经常打别人。”我有些不解,决定一探究竟。
我多次邀请儿子的幼儿园同学到我家玩。我悄悄观察,结果发现,儿子经常跟人翻脸,哭诉有人欺负他。举个例子:玩积木时,小华踩到我儿子与方方合搭的城堡。方方说小华没长眼睛,小华反击:“你们是坏蛋。”我儿子立即批评小华:“你上次害死了我家的金鱼!你赔。”小华很生气,一脚踢毁了城堡,三个孩子都哭了。事后我让儿子讲讲刚才发生了什么,他说:“小华欺负我和方方,说我们是坏蛋,还踢坏了城堡。小华以前说过讨厌咱家的金鱼,没过几天咱家的金鱼就死了。我以后不跟他玩了,不让他再来咱家了。”
很明显,儿子的说法存在逻辑谬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把“关联关系”当成“因果关系”。我家的金鱼是喂食过量才死的,跟小华是否讨厌它们没有关系。我跟儿子针对金鱼之死进行了讨论,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推理”有问题。
非黑即白。在儿子眼里,一个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蛋。我通过读绘本与看动画片时的引导,很快让他意识到,除了好人和坏人,还有不好不坏的人。
对人不对事。兒子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身份或做事的动机等方面,喜欢论人不论事。比如:“爸爸说得有道理,但他不是我老师。”“你比我还小呢,一个小屁孩儿懂什么!”
用批评别人的失误来转移别人对他的批评或抗议。比如妈妈说他:“你这么慢,又要迟到了。”他会立即反击:“你昨天上班不也迟到了嘛!”这种逻辑导致他在同龄人中人缘不佳、摩擦很多。只要别人批评他,他就当场批评对方。好朋友的善意提醒也会被他当成故意“揭”他的短。
我理解了幼儿园老师的说法,也意识到儿子的委屈大都是他“自找的”——一方面因情商低,导致出口伤人;另一方面因逻辑谬误,夸大了别人的行为带来的后果。
发现问题的症结后,我开始着手训练儿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沟通技巧。兒子不太理解逻辑方面的知识,我就通过观察他与小伙伴的互动,适时教他如何跟小朋友交流,避免他出口伤人。我跟他演示说话的技巧,如何做到观点明确、推导合理、说理有力。我常采取分析故事的形式,跟他讲:“妈妈告诉小猪佩奇,它长不高是因为不吃蔬菜。这是不是因果关系?”“有人批评艾莎时,她是怎么做的?有没有反过来批评别人?”“灰姑娘的后妈是个大坏蛋,还是一个自私的人?”……
经过我的不懈努力,儿子如今已经对好人坏人、前因后果等有了领悟,渐渐地不再认为别人总是欺负他了。
处理冲突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方园长,资深幼儿教师)
在与小伙伴的冲突中,孩子会汲取教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与他人的相处模式。家长需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同时引导孩子建立平等互惠观念,树立合作意识,提升判断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冷眼旁观,理性思考。
幼儿间的肢体“冲突”有时也是一种交流方式。怎么分辨对方是善意还是恶意呢?一个方法是留意对方的面部表情。如果对方笑得很开心,跑来推你孩子一把,你的孩子也表现得很开心,对方的行为无疑是善意的。有的家长动辄把孩子之间的打闹定义为“欺负”,是不恰当的,不但让自己心生烦恼,也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其实,只要引导得当,小摩擦对孩子的成长有益无害,会让孩子学会通过谈判、协商来解决问题。
比如前文中的孙先生,在孩子哭诉被人欺负后,没有冲动地替孩子出头,而是邀请小朋友来家里玩,通过观察儿子与小伙伴的相处找到了症结所在,进而进行适度干预,帮助孩子解决了问题。其做法值得家长们借鉴。
——让孩子懂得自我保护。
教孩子受了欺负“打回去”是愚蠢的。经常被欺负的孩子,往往存在体格的弱点,打回去只能导致被孤立,甚至吃大亏。
我建议家长采取一些措施帮孩子避免冲突。比如请小朋友来家里玩时,多准备一些玩具,避免孩子争抢;不给孩子穿太昂贵的衣服,防止他人嫉妒;教孩子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比如排队、礼让、道歉等,并训练孩子遵循社会公德。
如果与你家孩子发生摩擦的小朋友是比较文明懂事的孩子,不妨给孩子们一定的自由空间,鼓励他们自己解决矛盾。但如果遇到攻击性强,甚至恶意施暴的孩子,家长应立即干预,可把孩子带离现场,并叮嘱孩子:“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报告老师,或立即跑开,别再和他待在一起。”
有些经常被欺负的孩子,智力或情商发育不足,对人际关系的理解能力弱。家长可以学习第一个案例中的单亲母亲,给孩子演示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当孩子懂得了自我保护,就会主动远离那些可能伤害他的人。
——做情绪稳定、心灵强大的榜样。
家长切不可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盲目鼓励孩子以暴制暴,比如让孩子“去抢回来”,或者嘲讽孩子:“你怎么这么没用!”
孩子被欺负后,第一需求是安抚。家长要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让他明白你在关注、支持他。如果孩子跑来寻求安慰与拥抱,一定要拥抱他,及时给予安慰,告诉孩子那些欺负他的人做错了。也可以告诉孩子如何进行反抗与自我保护,比如大声呵斥对方:“打人是不对的!”“不许打人!”也可以推开对方,必要时立即躲开,跟友好的人交往。
在《接纳孩子》一书中,作者提到:“冲突是孩子学习社会规则的宝贵机会。父母可以利用这些机会,以示范和引导的手段,让孩子锻炼表达自己、体贴对方、解决问题、致谢致歉、友好相处等方面的能力。”
总而言之,家长的理智与冷静,可以帮助孩子勇敢面对逆境。即便孩子被人欺负,家长也不宜过度保护,更不能让孩子封闭自己,拒绝社交。应鼓励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强大,超越那些欺负他的人。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