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2020-08-12冯士军兰风
冯士军 兰风
编者按:
年初因新冠肺炎疫情,社区封禁,很多人遭遇生活困难或心理困扰,突然发现以往生活中的某些习惯或生活方式必须改改了。比如一些喜欢聚餐泡吧的人,被迫宅在家里无所适从;一些年轻“月光族”,或背负高额房贷、车贷的人,因无法开工,收入锐减或失去收入来源,很快陷入经济困境……疫情对我们的生活做了一次全面检视,让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并做出调整——
疫情突发让我们的生活乱了套
2020年1月23日上午10时,武汉市封城。人们意识到疫情严重,纷纷出门采购或办理紧急事务,各超市、药店甚至医院门诊部都排起了长龙。
33岁的张豪这天在某医院排队取检查报告。三天前他因拉肚子、头昏、乏力到医院就诊,做了多项检查,正好这天是取检查报告的日子。张豪提前做好了个人防护,取到检查报告后没顾上找医生看一下就离开了。回家的路上他把检查结果拍照发给一位医生朋友,朋友告诉他,他的情况是因为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抽烟喝酒、饮食不规律或缺少运动等引起的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朋友提醒他,像他这种身体状况更容易被感染,要特别小心。张豪顿时紧张起来,随即去药店买了些常用药。可糟糕的是,三天后他还是出现了咳嗽、发热症状。
48岁的温州个体老板老李虽然没有被感染,但随着疫情蔓延,形势越来越严峻,他的日子也过得有点乱。老李是个爱热闹的人,喜欢呼朋唤友聚一聚,喝两杯。家人劝他特殊时期尽量别聚餐,但他改不了习惯,于1月20日跟几个朋友吃了顿饭。几天后,一个消息传来,老李顿时紧张起来——同桌喝酒的一位朋友被确诊患了新冠肺炎。老李赶忙搬到车库自我隔离。隔离的日子不好过,主要是精神压力大。他服用了莲花清瘟胶囊,天天抱着手机查看疫情发展情况;时不时地刷刷朋友圈,特别关注那天一起喝酒的其他朋友的动态;一天量N次体温,不能自控地想洗手……更難受的是,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有时整晚失眠……好在14天隔离期满,他没被感染,只是精神状态不是太好,血压也升高了。
疫情突发,让很多人遭受身体伤害,也让一些人陷入精神焦虑,甚至经济困境。
小黄夫妇是湖北黄冈人,在武汉开了个饮品店,两个孩子留在老家由老人照顾。两人是典型的“负翁”,前几年交房租都得借钱,后来按揭贷款买了房,2019年初又买了一辆轿车。当时双方老人都劝他们量力而行,说一个月得还几千元房贷,再养一辆车,负担太重。可他们没听,为了买辆“能拿得出手的”车,还贷了几万元车贷。2019年农历腊月二十六,夫妻俩关了店门回老家过年,原本打算过完年正月初三返回武汉开店,可没想到,他们刚回家三天,武汉就封城了。随后的两个月里,他们没有任何收入,也没有一点积蓄,但武汉的饮品店房租要续,房贷、车贷要还,还要应付日常开支,夫妻俩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恐慌,不得不开口“啃老”。当老人们多年的老底也不足以填补缺口时,他们只好四处借钱,在网上借,跟亲友借,直借得心焦手软。
新冠肺炎疫情犹如一只黑天鹅,引发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但遭受影响最严重的,是那些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因此,很多人借机审视自己的生活,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并在生活习惯、生活观念等方面做出调整。
我们的生活习惯正悄然改变
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在改变。疫情最严重时,人们不敢感冒,特别是易感人群,都倍加小心。周女士是过敏体质,患过敏性鼻咽炎多年,每逢冬春季节,很容易感冒,甚至这次感冒刚刚痊愈,过两三天又感冒了。但以前她从不把感冒当回事,觉得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病。疫情暴发后,她不敢掉以轻心了,唯恐着凉发热,因为一旦感冒,就得去医院看病,就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为此她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戴口罩、勤洗手、室内多通风,少出门、不聚集、不聚餐,以防病毒侵袭。而且她合理搭配饮食、合理增减衣服,保持良好睡眠与平和心态,增强免疫力。因小心提防,王女士居然创下了多年来冬春季节首次未患感冒的记录。
饮食习惯在改变。因疫情原因,饮食行业特别是餐馆、食堂等关门停业,逼着那些吃食堂的、点外卖的、下馆子的扎起围裙,走进了厨房。小李和小孙是一对逍遥小夫妻,以前从不下厨,不为柴米油盐操心。他们的早餐、中餐一般在各自单位食堂解决,晚上下班通常在餐馆吃碗面再回家。平时孩子住在奶奶家,到周末接回来,一家人要么下馆子,要么点外卖。不做饭能省很多时间,他们在家一般都是抱着各自的手机刷微信,相互没啥交流,渐渐地连话都懒得说了。家里不热闹,孩子都不愿意回来。疫情期间,小区封控后不能出门,夫妻俩一下子慌了:一日三餐怎么解决?刚开始他们还能煎个鸡蛋下碗面条应付,但不久,孩子不愿意了,他们自己也吃面条吃得倒胃口。两人不得不达成协议,一人一天轮流做饭。好在社区志愿服务做得好,食材基本能买到。两人相互配合,跟着手机上的视频学厨艺,红烧排骨、番茄炒蛋、醋熘白菜……一个一个都学会了。女儿吃得津津有味,直夸爸爸是“大厨”。一天,小孙精心做了可乐鸡翅、清蒸鲈鱼,女儿吃得高兴,赞妈妈是“超级大厨”。家里一改往日的冷清,变得其乐融融。
不良消费习惯在改变。“剁手族”“月光族”“负翁”开始学着攒钱。在深圳一家私企上班的小田是典型的“月光族”,每月工资除了购买衣服、包包、化妆品,很少一部分花在吃饭上,基本都是在单位吃食堂,有时撑不到月底,只好吃方便面、啃馒头。在她的观念里,吃饭上的“艰苦”跟外表的光鲜相比算不了什么。但因疫情原因,春节前夕回家过年的小田成天待在家里不能出门,穿睡衣,妆也不用化,日子过得也很舒适。她这才发现,那些漂亮衣服、名牌包包和艳丽口红,都是可有可无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疫期无法返岗,公司只发基本生活费,而且还要等复工后才能发。小田突然发现,再光鲜的行头,都抵不上妈妈精心烹饪的一顿营养餐。如今小田已返岗,消费方式彻底改变,已连续三个月收支相抵有盈余,银行卡上终于存了一笔钱。
人际交往方式也在改变。不少“乐聚族”或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原来呼朋唤友聚餐泡吧的习惯。随着独处时间增多,他们有机会安静下来思考,有机会读书、练字,提升内在素养。企业高管梁先生的改变就非常明显。以前他成天忙于迎来送往,有些是工作需要,但大部分与工作无关,只是生活的惯性使然。如今他待在家中的时间明显增多,除了陪老母亲聊聊天,他花了大量时间看书。他说:“以前总认为聚餐泡吧交朋友是生活必需,现在看来完全不是。疫情让我做出了改变。没那么多应酬,我的作息更规律,生活更充实。”
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势在必行
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合理、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暴露出来。如今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我们有必要及时总结经验,来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
那么,这次疫情暴露了哪些不良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健康意识不足。比如三餐不按时、过量摄入高糖高热量食物、吸烟酗酒、熬夜、久坐等,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威胁健康。专家认为,新冠病毒易感人群除了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还有免疫力低下的人。这些人不但易感,感染后还更容易发展为重症。二是卫生习惯不佳。比如打喷嚏不遮掩、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爱洗手、不常开窗通风等,都可能给病毒传播提供机会。三是社交习惯。适当聚会交流能增进人们的感情,促进心理健康,但经常性聚集,逢聚必吃,甚至暴饮暴食,既不利于身体健康,又会给病毒传播提供良机。四是不合理消费。消费能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但过度超前消费、透支消费会导致高负债,一旦遭遇突发状况,必然措手不及。
相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防控疫情是新常态。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将各种不良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彻底革除,将疫情逼出来的好习惯长期坚持,重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一是树立健康意识,科学饮食,正常作息。一方面,调整饮食结构,粗细搭配,清淡饮食,不暴饮暴食,不吃野味。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按时作息,不熬夜,适量运动,保持心态积极、乐观,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二是树立卫生观念,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卫生观念包括个人卫生习惯和公共卫生意识两方面,其中,从我做起,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尤为重要。勤洗手,常通风,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好习惯应尽快养成,并长期坚持。
三是树立文明观念,倡导社交文明新风。公共场所少聚集、距离1米才适宜。到图书馆、超市、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避免扎堆,自觉保持距离,让“一米线”成为“文明线”。积极倡导文明用餐,以小餐桌带动大文明。据世卫组织统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传播是主要途径之一。目前推行公筷公勺制、分餐制是低成本高效率保证餐饮卫生健康的有效之举。相关专家指出,分餐制不仅能很好预防疾病传播,还能助推节俭之风,涵养文明风尚。
四是树立科学消费观,培养理性消费习惯。应正确认识消费与储蓄,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欲望。购物既不能任性、“剁手”式地买买买,也不能过于节俭牺牲生活质量,应根据实际需求制订消费计划。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自我规划,每月固定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进行储蓄,并给信用卡设立消费上限,以防过度消费。
除此之外,受疫情影响,有些好的生活习惯也应暂时进行调整。一是社交习惯。比如亲朋聚会,在疫情警报完全解除前应尽量减少。二是运动休闲习惯。比如室外锻炼、旅游,虽然大都已经解禁,但要注意错峰出行,并做好个人防护。三是出行习惯。比如在疫情完全结束前出门要戴口罩,特別是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这既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保护。在特定地点比如医院、特定情况下比如感冒了,戴口罩也应成为习惯。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