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教学实践

2020-08-12杨建慧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8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古诗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强调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古诗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显得尤为重要。以《长安晚秋》教学为例,探讨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古诗教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指向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这一直都是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有的教师认为要先将古诗的语言翻译成现代语言,然后分析其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有的教师认为要突出对古诗意境的鉴赏,由此衍生出对古诗各要素进行分析……笔者认为,理清古诗教学的指向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拟以赵嘏的《长安晚秋》教学为例,研习新时代背景下的古诗教学指向问题。

一、确立目标,明晰核心素养

古诗教学需遵循一个最为基础的因素,即教学目标。在立德树人的大前提下,语文教师需要做好两项融合工作进而理清古诗教学的目标。

一是古诗教学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融合。这个层级的融合具有宏观指导意义,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明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于古诗教学指向的规定与限制。于是,在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从这六点出发考虑其与诗歌文本密切关联的方向。例如,在《长安晚秋》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赵嘏在此诗中透露出的社会参与方面的内容,品析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的独特审美情趣。需要补充的是,基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和学生基础的差异,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部分考虑六大素养即可,不需要面面俱到。

二是古诗教学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这个层级的融合相对而言属于微观层面,分别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对古诗教学目标进行规范和引导。具体到每一个角度,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例如,在《长安晚秋》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古诗语言的基本特征,并借此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要知悉作者借助“云物”“残星”等景物描写来表达复杂情怀的思路,培养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要透析作者借助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表达情怀的技巧美,体会在各类意境营设与交融之中表露出的思想美;要理会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意欲积极有为而在现实中难为的无奈境况,并上升到对中国“官本位”文化现象的解读与领悟。经过梳理之后,教师根据学情,对以上几个初级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总体教学目标。

二、突出重点,提升关键能力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课程实施要着重培养四种关键能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在古诗教学方面也要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但是教师在具体操作时需要对这些能力进行取舍和细化。

古诗教学指向的确定必须遵循一个“实”字。这个“实”指学生的现有基础,也指学生实际需要培养和提升的能力。例如,在发现学生诗歌技巧储备不足的基础上,应细化和强化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学习和运用。以《长安晚秋》为例,诗歌尾联运用想象手法,以想见家乡鲈鱼正鲜美为凭借,表达作者无奈退隐家园的复杂情感。但是,不少学生未能从中发现想象手法的运用。实际上,学生对这种表达技巧的运用已经有所积累。比如,对于“遥知兄弟登高处”等诗句运用技法的辨识,学生大多能够根据“遥知”这个显性的提示语,发现这是在运用想象手法。至于《长安晚秋》这种隐性的表达学生则少有涉及。于是,在这种契机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升对想象手法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建构起关于想象手法的完整知识体系。

在古诗教学方面,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不止认知领域,还涉及其他领域。例如,对学习方略的指导和引导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事实上,不少学生并没有形成学习古诗的有效方略。为此,教师需主动“出击”,运用一定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其诗歌鉴赏水平。在这方面,基于学生实际的合作能力培养是一种可取的教学选择。例如,对于诗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情景交融的理解,部分学生存有障碍,尽管教师进行了前行性的解释和演绎,但有些学生还是不能完全把握,这说明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次进行讲解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聪明的教师会将这个解释权交给学生——那些对古诗情景交融把握得比较到位的学生。其实,这个选择契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虽然这些学生比其他学生先行了,但是毕竟先行的距离有限,很方便带动后行学生的同行。于是,教师接下来的任务主要就是组织学生展开合作,让先行者担当召集人角色,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其引导下都有认知能力的提升,继而实现全体学生对诗歌情景交融技法的普遍把握。

三、注重贯通,培养必备品格

古诗教学绕不开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但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仅满足于学生对思想内容的发现,至于之后还要开展什么活动则鲜有关注。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样的教学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收效甚微。为了改变这种倾向,教师要在古诗教学方面密切关注对学生必备品格的培养。

学生学习古诗需要在蕴含丰富的作品中发掘诸如责任担当、不屈的意志等优良品格,继而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奠基助力。在这方面存在两个向度的贯通。第一个贯通是诗人给学生的正面的、直接的影响,用富有表现力的诗句向学生传输积极的品格。第二个贯通是一种逆向的品格培养,即转化诗人给学生的负面影响。例如,《长安晚秋》的作者用“凄凉”“残”“愁”表明其羁旅长安不得志、意欲归隐家园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辨识作者与陶渊明二人在归隐方面表达的不同,要使学生认识到《长安晚秋》的作者无可奈何的消极,陶渊明不同流合污的积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如果我是经纶满腹的作者,将怎样面对不被重用的现实?”这项活动的目的是探讨作者在当时背景下人生选择的多向性,要化消极为积极,积极面对不平的现实。经过探讨,引导学生正视人生坎坷,这样的教学贯通就具有了核心素养培育的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诗教学的指向越来越清晰——结合文本特质、立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在实际教学中,广大教师需牢记这个指向,开展不同角度的古诗教学。

参考文献:

[1]许梦丽.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探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

[2]马兆锋.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J].甘肃教育,2019(14).

[3]张建辉.试论诗歌鉴赏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

作者简介:杨建慧(1978—),女,江苏省宜興第一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政课教学研究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浅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立足原点 多向辐射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