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2020-08-12吴一鸣

求知导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小学生对策

摘 要:小学生的告状行为,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行为。教师对告状行为的处理不仅影响着后期的教学,同时也会深入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本文对小学生告状行为的主要内容、表现类型和主要原因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指导性建议,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生;告状行为;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2-0014-02

引 言

告状行为是小学生日常交往活动的常见行为之一,教师处理“告状行为”是否合理,不仅影响着师生关系,还会对小学生明辨是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形成独立判断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小学生的告状行为,对小学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内涵

小学生“告状”行为,是指小学生在学校日常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认可或者无法接受的情况向教师报告,并希望得到教师帮助或解决的相关行为。告状行为是指小学生自身或同伴遇到麻烦或者发现同伴言行不符合学校及班级规则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其主要目的是想借助教师的权威力量,改变同伴的行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是一种社会化现象[1]。

二、小学告状行为的类型

1.试探型

这类告状行为主要是学生用以试探教师对某一行为做出的反应。这类告状行为并无恶意,在小学生群体中非常常见,其特征是在并不知道别人或者自己的行为对错的情况下进行试探性的告状,向教师试探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规定。

2.求助型

这类告状行为在学生的告状行为中占有很大比例,一般是指学生在人身安全和利益受到威胁,自己又无法解决时,就会向教师求助,希望得到教师公正的判决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和保护而产生的一种行为。

3.检举型

这类告状行为是学生为了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积极、负责地揭发同学的不正当行为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初级的行为道德观念,在生活中也有了区分是非的能力,他们能分清生活中的正确行为和错误行为。

4.逃避型

这类告状行为主要是有的学生自己先欺负了同学,害怕受到教师的批评,于是在教师面前“恶人先告状”,其主要目的是逃避责任。

5.表现型

在同学和教师面前表现自我,是学生较常见的一種心态。这种告状行为的特征是拿别人的错误行为和自己的正确行为进行对比,来凸显自己是个好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或表扬。

三、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归因分析

1.内因分析

(1)儿童的自我中心阶段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用“自我中心”这一术语来指明儿童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一切都看作与他自己有关,是他的一部分。这种自我中心性是小学生心理成长中的一个正常发展过程。小学生的心智模式发展不成熟,对各种事情的理解力、判断力并不像成人那么健全,考虑所有问题时,只会从自身的角度去认识事物,从自己的个人情感、个人观念、个人意愿出发,而不能客观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认识事物。

(2)儿童的自我防御本能

自我防御是人和动物的本能反应,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防御本能。当小学生的安全受到威胁时,就会采取各种措施保护自己。但是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非常有限,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侵害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向教师寻求保护。因此,一部分小学生会以告状的方式来防御外界对自己的伤害,以此来保护自己。

(3)道德评价标准带有他律性

小学生的“道德观”慢慢发展,开始有了自己的道德判断,但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道德观念。他们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经常参考或机械地照搬他人的评价标准。小学生特别看重教师的意见,把教师看作衡量一切是非的权威,以教师的标准为自己的道德评价标准,一旦发现有同学不遵守规则,就会通过告状的方式,借助教师的力量制止同学的不当行为。

2.外因分析

(1)学校教育环境

学校的教育环境是重要的外部因素,对小学生产生影响的主要是他们的直接任课教师。在处理小学生告状问题上,教师作为成年人,同时也扮演着教育者、课堂和小学生的组织者与管理者,一直在对小学生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施加影响。在处理小学生告状问题时,教师的态度会对所有学生产生影响。例如,如果所有的告状行为教师都一一处理,这将会给予小学生遇到困难就告状的心理暗示;如果对于不同的告状行为,教师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小学生也会受到相应的心理暗示,认真权衡一件事情是否需要告状;如果教师对所有的告状行为都能进行积极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小学生也会根据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念自行处理问题。

(2)家庭教育环境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最根本还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展现出谦让的态度,那么小学生在和同学产生矛盾时也会采取谦让的态度;如果父母给孩子灌输“有困难就找老师”,或者“有问题就到学校找老师”的思想,那么小学生就会经常找老师告状;如果家长刻意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小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自行解决困难,在这种前提下告状行为会大大减少;如果家庭成员习惯推脱责任,或者缺乏责任意识,那么这种家庭环境下的小学生也会表现出“恶人先告状”“倒打一耙”的行为特征;如果小学生处于充满暴力、吵架、冷漠等消极环境的家庭中,那么小学生就会倾向于采取暴力方式解决问题。

(3)社会文化环境

小学生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周围的人、事、物,从小到大会接触各种不同的生活场景,他们模仿的有些是积极向上的,而有些却充斥着消极因素。例如,小学生在电视中见到其他小朋友在“告状”中获益,他们也会有意识地去模仿。这些生活场景对小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教师或家长发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引导小学生,让其走出误区。孟母三迁,就体现了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如果小学生接触的社會环境总是团结、友爱、和谐的,那么这种社会环境下的小学生告状的概率相对较少;如果小学生接触的社会环境是充满消极、灰暗的,这种社会环境下的小学生,很难用积极有效的方式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矛盾。

四、面对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对策

1.提升教育者水平,对“告状行为”形成正确的判断

首先,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在面对小学生告状时,充当着裁决者的角色。而教师的处理方式和结果,直接影响当事人和其他小学生的认知及心态。为了使小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教师必须长期学习,提升自身水平,并不断反思,总结出艺术性的行为方式来处理告状问题。其次,教师有义务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使个人意识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坚决做到包容、有耐心,这样才能解决各种问题,给小学生树立榜样。

2.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依据客观事实处理“告状行为”

小学生具有明显的“向师性”,在潜意识里以教师为榜样、向教师学习,而且对教师有依赖心理、崇拜心理。如果教师在处理告状问题时没有客观、公正地解决,就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面对任何问题时,特别是小学生告状问题时,必须是明智的。首先,不仅要从当事人各方了解实情,还要从其他渠道多了解信息,客观地分析缘由,这样才能保证不会伤害小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然后,教师必须公平、公正地处理告状问题,不能偏袒、妥协,也不能过度处理告状问题。教师作为小学生心中的榜样,必须重视各种告状行为,通过理性分析、恰如其分的处理,以积极向上的行为、方式赢得小学生的尊重,这样才能对小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3.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进行教育引导

小学生告状的事件源源不断,总也解决不完。他们告状的原因也是千奇百怪,任何一件告状事件都是小学生不同心理的投射。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适当思想教育,但是这种思想教育并非在刻意安排的时间内进行。当小学生告状时,教师可以趁机对告状当事人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反思。

一方面,教师要把告状的缘由彻底了解清楚,分析告状事件的特殊性,针对告状当事人的不同行为进行利弊分析,再妥善处理。以小学生不同行为为出发点,进行不同的规范指导,针对不同小学生的意识层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最终通过正面引导将小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流价值观上。另一方面,教师要分析特殊告状行为中的普遍性,深入剖析和总结后,恰当地将处理结果公布于众,借机以此为题材对所有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达到广泛的教育效果。

4.依靠集体力量,建设良好班风

其一,教师在面对小学生告状行为时,一定要从维护良好的班级风气出发,既要批评好事者,又要疏导告状者,借此弱化他们的自我中心性,引导他们养成友好相处、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强化小学生的这种观念,进而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其二,教师要善于借助班级的力量熏陶小学生的思想意识。教师可以在班级里主持开展是非对错的讨论活动,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有效的舆论压力,发挥小学生的自主性。这样,当小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他们也会顾忌班级舆论压力自行解决。

结 语

本文对小学生常见的告状行为进行了归纳梳理,并抓住每种告状类型的主要矛盾,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有指导意义的解决策略。小学生“告状行为”不容忽视,教师应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何媛,李玲.对教师解决不同年龄段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困惑解析[J].西部教育,2016(14):44.

作者简介:吴一鸣(1995.3—),女,山东聊城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成人教育学。

猜你喜欢

小学生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我是小学生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