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晚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情况与家庭关怀度、社会支持度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2020-08-12邓倩君邓凤坚
邓倩君, 陈 钊, 邓凤坚, 刘 梅
(1.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广东 广州,510430; 2. 广州市康宁医院 精神科,广东 广州,510000)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占比约达25%。老年期晚发精神分裂症,即过去没有精神病史,60岁以后第一次出现精神分裂症[1]。认知功能损害、痴呆和自知力受损等为老年期晚发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特征,直接影响老年患者的存活寿命。国外研究[2]表明,不良的家庭社会等外部环境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重要病因,也影响着患者病情预后和复发风险。家庭、社会环境及其支持系统是老年患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患者的预后质量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和社会成员的态度、支持度和照顾能力。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抗疾病的自信心,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提升自我效能感有利于改善服药依从性,提高患者长期积极治疗的意愿。目前,国内对老年期晚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关怀和社会支持因素的研究相对匮乏,故本研究调查患者的家庭关怀度和社会支持度水平,分析其与患者自我效能感和病情复发的关联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收治的老年期晚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62例。纳入标准:① 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3];② 调查期间患者病情缓解,达到缓解期标准,意识认知均正常,可以配合研究;③ 年龄≥60岁,过去无精神病史,60岁以后第一次出现精神分裂症,且为首次确诊;④ 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沟通交流无障碍;⑤ 患者知情同意,愿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 合并痴呆、听力或视力障碍;② 独居老人;③ 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等慢性病。根据患者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情况分为两组,其中患者为首次就诊、治疗3年内复发次数≥1次,纳入复发组(n=70);患者为首次就诊、治疗3年内病情稳定从未复发,纳入非复发组(n=92)。两组间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服药依从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研究工具
1.2.1 家庭关怀度指数测评表(PAGAR问卷) 该量表是评定人群的家庭支持功能的普适性量表[4],包含5个条目:适应度、合作度、成长度、情感度和亲密度。每个条目评分0~2分,分别表示 “很少”、“有时”、“经常”。总分范围为0~10分,得分越高表示家庭关怀度越好。
1.2.2 社会支持量表(SSRS) 该量表是国内广泛运用的评定人群的社会支持度的普适性量表[5],包括3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共计10个条目。其中第1~4、8~10条计分1~4分,条目5各项从无至全力支持计分1~4分,然后计算均分,总条目按4分制计分。条目6和7回答“无任何来源”计0分,有几个来源计几分,然后计算均分,总条目按4分制计分。评分越高表示社会支持度越好。
1.2.3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该量表包括10个条目[6],每个条目计分1~4分,满分40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越高。其中,10~20分为低水平,21~30分为中等水平,31~40分为高水平。根据此标准将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低水平组(71例)、中等水平组(59例)和高水平组(32例)。
1.3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和收集由专人负责,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调查方式和指导语保持一致。患者在精神分裂症缓解期、认知正常的情况下自行填写问卷。对于文化程度低的老年患者,调查员可适当解释问卷含义,但避免诱导性提示。患者当场填写问卷,填写完毕后调查员进行查漏补缺。数据由2人负责整理和录入,采用EpiData 软件双人录入数据,进行双份数据核对。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家庭关怀度、社会支持度和自我效能比较
复发组的家庭关怀度指数、社会支持度评分和自我效能感评分均显著低于非复发组(P值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家庭关怀度、社会支持度和自我效能比较分)
2.2 不同等级自我效能感患者的家庭关怀度、社会支持度比较
自我效能感低水平组的家庭关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中等水平组和高水平组(P值均<0.05),中等水平组和高水平组的家庭关怀度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效能感低水平组的社会支持度评分均显著低于中等水平组和高水平组(P值均<0.05),且中等水平组的社会支持度评分显著低于高水平组(P<0.05)。见表3。
表3 不同等级自我效能感患者的家庭关怀度、社会支持度比较分)
2.3 家庭关怀度、社会支持度与自我效能感和复发的相关性分析
家庭关怀度指数、社会支持度评分与自我效能感评分均成正相关(r=0.325、0.533,P值均<0.001)。家庭关怀度指数、社会支持度评分与患者精神分裂症复发情况均成负相关(r=-0.405、-0.469,P值均<0.001)。见表4。
表4 家庭关怀度、社会支持度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多次复发可增加治疗难度,导致神经退行性病变和精神残疾,如何降低其复发率是临床工作的重点。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急性期住院治疗后病情缓解,往往回归家庭和社会,在缓解期的服药依从性、社会技能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也依赖于家庭和社会的监督和鼓励。研究[7]发现,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家族史、病前性格、不良生活事件、低水平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不规律服药或停药等。张海娟等[8]也发现,精神分裂症的服药依从性行为与家庭照顾和监督有一定关系,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精神分裂症患者得到良好的照顾和监督,患者具有长期规律服药的内在和外在动力。
本研究调查患者的家庭关怀度和社会支持度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病情复发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复发组的家庭关怀度指数、社会支持度评分均显著低于非复发组;家庭关怀度指数、社会支持度评分与患者精神分裂症复发情况成负相关(P值均<0.05)。这说明患者的家庭关怀度和社会支持度越差,精神分裂症的复发风险越高。我国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身体机能和生活活动能力下降,更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关爱和支持。Munikanan等[9]发现,老年人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可以调节老年人的孤独和抑郁情绪,与其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成正相关。我国老年人社会支持系统尚未健全,部分老年患者社交关系较好,当遇到困境时会向他人寻求情感慰藉;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年患者的社交关系不好,且患病后社交关系愈发变差,很难得到社会支持。而不良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使精神分裂症患者感受到更多的心理应激,一方面加重妄想、感知觉障碍和情感障碍,另一方面影响患者心境,不愿意接受治疗,进而导致病情反复。自我效能感体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抗疾病的自信心,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增强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治疗动力。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越低,尤其对于长期患病的老年患者而言,会造成持久的消极影响,不利于病情稳定。本研究结果显示,复发组的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非复发组(P<0.05),也验证了此结论。自我效能感低水平组的家庭关怀度指数、社会支持度评分均显著低于中等水平组和高水平组;家庭关怀度指数、社会支持度评分与自我效能感评分成正相关(P值均<0.05)。这一结论与张红梅等[10]、鲍文卿等[11]研究报道一致,提示家庭、社会支持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病情复发。
目前国内已开展一系列家庭、社会支持干预研究,探讨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改善作用。谢红涛等[12]认为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该研究通过实施为期1年的主动式社区家庭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提高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陈琼妮等[17]研究也通过实施“个体-团体-家属”模式的社会支持干预,来改善患者症状、促进康复。这也从另一方面验证家庭、社会支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病情稳定、减少复发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家庭关怀度、社会支持度与老年期晚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和病情复发存在密切关系,给予患者良好的家庭关怀和社会支持,或许能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降低复发风险。由于本研究仅为横断面调查,今后可进行家庭和社会支持的前瞻性、干预性研究,进一步探讨其对老年期晚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远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