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4+1”模式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实践探索
2020-08-12张晓龙
张晓龙
(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5)
自1999年本科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扩招开始并不断持续推进的同时,研究生教育也逐渐转变。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根据中国考研网、研招网等已有的公开数据统计,从1978年的1.1万人到2020年的99.4万人,40多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加了近90倍。而在新一轮高校针对“双一流”的建设中,学位点的布局及研究生教育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同时,研究生教育的内涵与目标设定也有了重大的转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方向,在同专业的招生中,专业硕士的招生人数也逐渐地明显大于学术硕士的招生人数。2017年专业型研究生的人数首次超过学术型研究生,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这也反映了社会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
1 研究生招生趋势分析
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快速增长,特别是近10多年来,一方面是每年的报考人数都在不断刷新纪录,另一方面是研究生的录取分数在非常显著的不断下降。虽然不同专业情形有所不同,但总体趋势还是非常明显的。以作者所在的工科来看,表现尤为突出。图1显示的是近15年来招生人数的快速增长与工科录取分数的显著下降,两相对比十分明显。15年来,招生人数由34.4万人增加到94.4万,在招生人数增加近两倍的情形下,录取分数A类地区由305分降低到260分,而B类地区由300分降到了最低的250分。
单科要求的限定成绩同样有明显变化。由图2可知,工科所要求的单科成绩已下降至难以想象的程度。近15年,A类地区大科成绩已由68分降至51分,小科成绩由45分降至最低34分;B类地区的大科成绩由65分降至47分,小科成绩由43降至最低的31分。以小科总分100分计,考得30多分,在我们一般的日常教学中会是怎样的一种评价呢!
图1 近15年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与录取分数的变化对比
图2 近15年工科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与单科成绩变化对比
表1 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目标分解
这种情形下,必然也会造成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总体下滑。加之扩招之后对导师数量的要求往往也会忽略导师一方的指导水平和责任履行。近年来诸如学术风气不佳、毕业论文不达标准、毕业学生能力不强等等现象愈加突出。更有甚者,在近年的研究生论文抽查中,一些名校屡被点名,而与之相伴的其他问题也不断浮现。这反映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严重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前景,需要采取不同手段加以解决。
2 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系构成
针对现状,过于复杂的体系会造成操作上的困难。这里尝试将一些基本要素包括在内,但又可基本涵盖研究生培养要求的体系。包括基本科学知识、基础科研素养、信息综合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导师的责任这样一种“4+1”模式的体系。
(1)基本科学知识。基本科学知识主要来自研究生以前的学习经历,但面对当前的现状,本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还需要一个补课的过程,以期完善。
(2)基础科研素养。基础科研素养来源于既往的积累,但却是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内功修为,也是其将来成就大小的基础。读研期间要继续培养和训练。
(3)信息综合能力。在我们这个时代,所有有用的东西都来自已有的或是由自己实践中得到的各种资料,不同能力的人获取的信息数量和质量不同,取得的成就就可能大不相同。这是要经过专业积累和不断训练的。
(4)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巩固是一个最终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训练会不断提升这一能力。
(5)导师的责任。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是个特殊的因素。导师对研究生的成长既是一个外部因素,也是一个内在驱动因素。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直接的,但导师的素质和治学态度对研究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导师的责任应该需要界定,特别是导师团队的作用和职责,也有人对此做了些探索。[1]
3 培养目标的设定
需要对“4+1”模式体系中各项目标进行分解,但不宜复杂,从而使其能具有指导性和易操作性。如表1所示。
将4项基本目标作为一级目标,各项中可分为二级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可将二级目标再分为具体的小目标。这需要导师与导师团队通过对学生的考察和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目标,以帮助学生完善基本科学知识,提升科研素养,不断训练并获得必需的信息综合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从而输出合格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