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室模式的中职专业课实践教学探索
——以建筑专业“工程计量计价”课程为例
2020-08-12齐琳
齐 琳
(杭州市萧山区第四中等职业学校 浙江·杭州 311217)
1 问题缘起
职业教育因其本身具有的岗位能力需求导向,决定了专业课程中必须要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职建筑专业也不例外,很多课程都是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这就要求在教学中理实一体、工学结合,而不是纯粹地灌输理论知识应付考试。例如“工程计量计价”就是一门主要培养学生的识图、算量等方面能力的专业课程。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方式教学,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眼高手低,课堂上老师讲的都会,课后自己做项目就不会做了,并没有掌握技能。学习也是被动接受内容,并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与操作过程。对于初次接触专业课的中职生而言,对相对较枯燥的专业内容没有兴趣,学习主动性不够,尤其缺乏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职学校传统课堂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缺少广度深度,无法适应行业的新要求。对于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技能教学自然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然而,就教学现状而言,依据教材开展教学,知识技能无论广度深度对比行业要求,都远远落后职业岗位标准。通过对建筑单位、毕业生的调研发现,中职毕业生中上岗后能熟练操作的,大概只占到20%。不得不说,目前建筑专业的技能教学效率是低下的。究其原因,固然有设备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教师精力不能兼顾等诸多客观问题。笔者认为,依然存在可以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从而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空间。
(2)教学方法传统简单,教学效率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当前中职教育面临升学与就业双重标准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大的应试教育倾向,这与职业教育技能传授“一对一”“手把手”的特殊性相背离。中职建筑专业技能教学效率不高,关键是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掌握技能操作水平不够,无法做到毕业后招工即招生,上岗即上手。中职建筑专业毕业生人才发展空间受阻,也将会制约建筑专业的发展。因而,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尤其是实践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是破解专业教学困境的最重要抓手。
(3)教学评价形式重结果轻过程,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检验。在当前中职建筑专业的技能评价体系中,通过考试检验学习结果的这种评价体系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树立学生对技能不断追求、探索精益求精的态度(“工匠精神”的体现)。所以,改革技能评价方式,使之能有效检验学生的技能水平,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既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有效途径,也是保证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必然举措。
2 研究路径
2.1 操作定义
针对中职建筑专业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何适应新课改形势下中职教育的特点,突出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校企融通、资源共享、师资互聘的特点,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效果是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
就中职建筑专业而言,通过校企一体化加强双主体育人;通过整合课程体系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完善实践引领的工作室情境下实践教学;通过双师一体化加强学习情境案例构建、真实项目实战训练指导,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并在实践中应用;通过学工一体化,采用学徒制指导项目训练模式,强化技能。图1所展示的就是在工作室开展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框架图。
图1 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框架图
2.2 理性认识
基于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提出,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一种具体做法,也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以下结合我校建筑专业竞赛+项目工作室,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路径。
工作室实践模式可以双师指导,项目真做,边做边学,将岗位需求、工作标准、操作规程等融入课程实践中,做到了“学习”和“工作”的融合,“课程”和“职业”的融合。例如“工程计量计价”课程在工作室里安排学生完成实际工程项目的清单编制及投标报价,学生从识图、列项、算量、计价全过程完全按照行业从业人员“工作过程”操作,避免了学校讲的跟岗位需求的不配套的弊端。
强化企业在双主体育人中的主体作用,聘请企业项目团队进行实践指导,甚至带着企业的项目在学校让学生完成部分工作,既保证了实践项目的可操作性,也保证了指导师资的专业性,还保证了学生实践成果的可用性。通过校内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互融,共同组成实践教学小组,实现“教师”与“师傅”的融合。学校在实践中成长起来,企业可以优先选用技能水平较好的学生作为准员工,利用工作室提前培养“学徒”,做到“学生”与“学徒”的融合,同时也是“工作室”与“办公室”的融合。
3 改革实践
3.1 三级课程体系理实一体化学习
我校建筑专业实行校内理实一体化学习、校内综合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三个阶段。
校内理实一体化学习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训练实践技能的方法,帮助学生塑造工匠精神的基础。针对高一高二学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自选模块特色课程。三级课程体系设置详见表1。
表1 三级课程体系设置表
3.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职业教育培养实践技能人才必须重视技能训练。在技能训练环节就要紧密结合实际工作过程,实际项目真做。例如“建筑工程计量计价”课程可以采用“工作导向”下的四段式教学法(图2:“建筑工程计量计价”“工作导向”下四段式教学法)。这种四段式的教学模式与“P(课前导学)-D(课内指导)-C(课后实训)-A(评价反馈)”工作过程基本一致,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遵循理实一体、讲练结合、做中学、学中做的螺旋递进上升过程。
图2 “工程计量计价”“工作导向”下四段式教学法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应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例如工程造价从业人员完成预算书的过程基本就是识图—列项—计量—计价的过程,在“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接行业标准,设计教学情境(图3:造价从业人员实际工作过程与工程项目教学对照),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另外,要实现教育手段的信息化、智能化。
图3 造价从业人员实际工作过程与工程项目教学对照
其次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技能训练。“工作导向”下四段式教学模式,体现“以生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摈弃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输,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做到“晓之以欲,授之以渔”的理念,让其产生学的欲望,进而教会方法,而不是灌输内容。围绕课程能力目标,以造价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讲练结合,重在实用,学以致用,过程考核,循环递进。推行双师一体化,打造双能双师团队,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的融合。
3.3 “工作室”的组建及运作
利用工作室开展小班化实践教学,通过校内外老师和师傅指导学生完成实际项目,再现情景化教学,培养学生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专业进取精神。
(1)组建:通过测试轮流开展工作室小班化实践教学班。各个项目由不同的小组完成,根据完成质量和老师面试情况,择优选取部分学生在工作室跟岗实践,每个阶段采取优胜劣汰机制随时更换小组成员。工作室由外聘名师、双能双师承担指导任务,实行项目化指导。工作室组织架构包含教师指导团队及学生管理团队,制定相关制度及项目考核保障运作(如图4)。
图4 计量计价工作室的组织架构图
(2)运作:工作内容包含手工计量计价、BIM软件建模、工程计价软件应用等。双师指导,全程跟踪,过程管理,阶段考核,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根据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及物质精神奖励,优先提供就业的机会(如图5)。
图5 “工程计量计价”课程实践内容
以“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例,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有利支撑下,教学中采用以上改革措施,课程考核采用了“知识+技能”的考核形式,通过形成性考核,主要根据学生平时实践表现进行评价学生技能水平,能够全面检验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效果(如图6)。
图6 “工程计量计价”课程实践考核
4 取得成效
(1)提高了学习能力,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由于指导老师和实训学生一直处于同情境之下,在指导老师的主导下,互动活动一环扣一环,有任务布置、案例引入、讨论完成、演讲展示、总结评价等等环节。实训期间每位学生都充分参与互动,对于碰到的问题都要求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充分发挥了大家的能动性,课堂内容开放、共享、有趣,课内讨论热烈、学习气氛浓厚。正是这种及时沟通和反馈,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近几年来,我校建筑专业本科上线人数一直在全省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教师教研教改成果丰硕,通过“三教”改革,提升了教学质量。
(2)锻炼了适岗能力,职业技能得到提升。通过工作室项目化实操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指向性和社会性,让学生们在校即感受职业氛围,经受职业训练,体验企业文化,拓展专业知识,拓宽就业岗位。
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在强化学生参赛、促进学生就业、助推学生创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几年来,我校建筑专业学生在各级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见表2)。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了企业的真实项目,让他们在实习时期就能不断接到绘图、做资料、预算等工作业务。
(3)强化了业务水平,教学能力不断增强。双能双师队伍建设是工作室实践模式实施的基础,通过双师一体化的实施,教师的角色转化为教书育人的传道者和技术指导的操作者,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求都很高,迫使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加强,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例如近几年我校建筑专业教师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见表3)。
笔者认为,以工作室为载体,通过“互能共用、专兼结合”来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采用“项目制”的培养方式,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依托,注重教师执业能力的提升,分层次、分等级逐级推进互配教师的培养,培养能够带领学生参加“项目化”团体实习的企业指导团队。
表2 2014~2019年建筑专业学生参加省市、国家技能大赛获奖情况一览表
表3 2014~2019年建筑专业教师参加省市、区技能大赛获奖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