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堂的调查研究
——以广州某高校为例
2020-08-12吴青丽
吴青丽 刘 佳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艺术设计与创意产业系 广东·广州 510970)
2017 年1 月2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与高等教育等各领域;[1]在习总书记的倡导下,全社会形成了弘杨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共识,各高校纷纷大力推广传统文化,但当前文化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冷落民族传统文化的情况还存在,大学生不愿意了解传统文化,盲目热衷于西方价值观念,羡慕西方自由,提倡功利主义。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继承与发展的精神遗产,通过传统习俗等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高校作为培养新一代大学生的主要阵地,身上肩负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如何以课堂为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宣传与学习,增强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更好塑造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情感认同,有着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我校四个年级的大学生,本次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形式对全院学生进行随机抽查,共发放问卷327份,有效问卷327 份,有效率100%。问卷采用不记名式自填法,数据整理采用SPSS21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描述统计法进行数据分析,P<0.05 有差异性。运用Excel2016 进行图表制作。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本次参与调查的人数中,男生为101 人(30.79%),女生为227 人(60.21%),其中一年级人数为 83 人(25.3%),二年级人数为185 人(56.4%),三年级人数为42 人(12.8%),四年级人数为 18 人(5.49%)。
在调查大家对于目前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时,1.52%的同学表示从未了解过,89.33%的同学表示对于传统文化了解过一些,而仅有9.15%的同学表示完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调查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了解途径时,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宣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其次是通过学校的课程建设和长辈口述相传去了解相关知识。在调查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不多的原因时,42.38%的学生表示因为周围没有形成学习传统文化氛围,22.26%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传统文化不重视,重视考试和专业课培训,15.55%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重,无法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在调查大学生想何种教育方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通过自媒体教育、开设对应课程等方式票选数最高,比例分别为66.46%,63.72%,从学生的选项可以看出高校在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路径时应结合网络教育,利用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结合专业的课程体系。
表1 您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表2 你觉得传统文化的未来如何
2.2 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
数据显示,29.27%的人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继承发扬;69.51%的人认为传统文化有糟粕和精华,接收时应“扬弃”;仅0.3%的人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全球化格格不入;0.91%未曾了解传统文化的现状,利用皮尔逊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有差异性。表1 显示,69.51%的学生人为,传统文化应该发扬,但过程是扬弃的,29.27%的学生认为应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上,男女有显著性差异P=0.043<0.05。从表2 可以看出,75.91%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将受到中国和世界的推崇发扬,53.66%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未来并不悖行。在选项传统文化将阻碍现代化进程里,男女有显著性差异P=0.006<0.05。
在对觉得最有必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调查中,53.23%的人认为应该在大学生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41.89%的人认为应该在中小学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4.88%的人认为社会和其他人士也应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从学生反馈的数据看,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在学生群体中通过有效形式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益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 结论与分析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堂的情况不容乐观,我校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教育力度不够。42.38%的学生认为高校对于传统文化的氛围不够浓厚,没有形成传统学习氛围,22.26%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于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重视考试和专业课培训。69.51%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有其精华和糟粕的地方,应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扬弃。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教育方式里,开设对应课程以及通过一些自媒体让学生了解与学习的呼声最高,这就要求高校在传播与弘扬传统文化时要进行目的性的选择,可根据地方特色与学生兴趣角度出发,选用合适的教育教学方式和传播途径,让学生对于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学习。在调查学生认为哪一类学生最有必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大学生的比例占据53.23%,中小学生比例占据41.89%,数据显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教育,学生是最容易学习与获得知识的群体,所以在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时代特点,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从根本上要解决和回答“立何德、何立德,树何人,何以树人”的关键问题,[2]面对以上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决都脱离不了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精神源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实践提供了深厚的历史依据,也对当前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根据学生调查显示,63.72%的学生希望在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应课程。“水必有源,而后不绝。木必有本,而后向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对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就要追根溯源,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本源教育,课堂是教育的主要渠道。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结合地方优秀文化,在校本课程基础上开发地方课程,逐步完善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增加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选择,在已有课程基础之上提高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质量。通过表1 、2 我们发现,对于传统文化认知和传统文化未来两个选项中,利用皮尔逊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男生与女生的观点在选择过程中存在显著性差异,所以对高校融入传统文化方式与内容上,我们可根据男女性别差异,举行传统文化月、开展传统文化课程、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过传统节日,习传统礼仪、访历史古迹等,针对学生特点开设不同栏目模块,供学生选择与学习,让学生有所想有所思,真正可以通过课堂和校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瑰丽。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应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通过数据调查发现我校目前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现存的优缺点,今后展开的实践研究中应根据《意见》指导,结合我校实际探索出真正适合我校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