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维导图 实现独特价值
——以《神奇的克隆》为例
2020-08-12洪燕
洪 燕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百草园小学 江苏·常州 213022)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在说明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有效帮助学生清晰说明对象,发现和掌握说明文的特点,优化教学过程,以彰显说明文的独特文体价值,进而提高说明文学习效率。纵观教材,我们发现从三年级开始就有关于说明文的教学,说明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一种文体。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那么,如何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实现说明文独特的教学价值呢?在多年的说明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说明文的知识结构、优化教学过程,可以凸显说明文的独特价值,使学生既理解文章的内容,又掌握它的言语形式,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接下来,我就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有关生命科学知识的说明文《神奇的克隆》为例,来谈一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巧用思维导图,实现独特价值”。
经过深入的教材解读,我发现《神奇的克隆》除了具有说明文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独特之处:第一,内容串联有暗“线”。 文中介绍的克隆知识很多,看似无序,但仔细研读你会发现是遵循从我们熟悉的克隆现象到不熟悉的,从简单的到复杂的。写克隆的好处也是从低层级的好处到高层级的好处。通过一条隐藏的“线”,作者就把涉及范围广,专业性较强的克隆知识讲得井然有序了。第二,举例的典型性、代表性、详略性。第三,语言表达的巧妙性。文本语言准确、严密,运用三个“就”、三个“可以”、两个“就能”等词语,巧妙串联起整个小节,不仅语言流畅,还紧扣题眼,不可谓不妙。第四,培养科学精神,启迪辩证思维。培养科学精神是科普类说明文有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独特教学价值。《神奇的克隆》除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外,还可以通过搜集和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克隆”技术,从而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的运用,真正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这是文本的一大教学价值。基于以上的教材解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巧用思维导图,实现独特价值”。
1 回顾前文,前后勾连,认识思维导图
圆圈图、气泡图、树状图、括号图以及流程图等是思维导图的几大基本类型,在具体运用中我们可以根据说明文的文体内容进行选择。例如,在《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中,我们了解到浩瀚的银河系里包含着太阳系等许多天体系统,组成一个包含关系的圆圈图。地球的“孪生兄弟”加上地球一共有八大行星,它们共同组成太阳系,形成一个树状结构图。通过回顾《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就初步构建出了有包含关系的圆圈图和树状结构图,使学生初步认识思维导图,感受到了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
2 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绘制一级导图
一幅思维导图就是一篇文章的缩影,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即是整体感知文本的过程。首先,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扫除生字词障碍。出示读书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接着,梳理文脉,整体感知。学生自由交流“课文写了哪些克隆的知识?”可以依据文本语言,也可以根据自己提取和归纳的克隆知识来交流。在这样的充分交流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最后,再读课文,完成文章结构一级导图。带着“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克隆的呢?”这样的问题再读课文。依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由定义、范围、作用和前景四部分组成的文章结构一级导图。
通过这幅文章结构一级导图,学生能很清晰地发现整篇文章是按照克隆的定义、范围、作用、前景的逻辑顺序展开的,这是科普类说明文的基本逻辑。
3 把握重点,逐层分解,绘制二级导图
首先,把握内容重点,逐层分解引导。这个环节先聚焦克隆的定义,引导学生仔细研读1、2 小节,发现第1 小节是引用《西游记》的故事,形象化的解释克隆的定义,第2 小节是比较专业的解释克隆定义,明白这是遵循从形象到抽象的规律便于我们理解,并将“克隆的定义”部分分解成引用名著和无性繁殖二级导图。
接着,探究例子特点,迁移绘制方法。研读3、4、5 小节,关注克隆的范围,先分解出克隆的三个类别,即植物克隆、低等生物克隆、高等动物克隆。再分解各自列举的例子,即柳条、马铃薯、仙人掌属于植物克隆,细菌属于低等生物克隆,多利属于高等动物克隆。此时,引导学生思考“都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不同呢?”经过研读内容、交流讨论,学生发现列举柳条、马铃薯、仙人掌,体现了例子的典型性;列举细菌体现了例子的代表性;详细介绍克隆羊“多利”体现了例子的详略性,例子要根据说明需要选取,才能更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最终,经过逐层分解将形成“克隆的范围”这部分二级导图。课文学到这,有了前面的二级导图绘制经验,接下来“由扶到放”自主绘制“克隆的作用”部分的二级导图。
最后,利用思维导图,发现文章暗“线”,探寻文章“表达密码”。说明文教学,应该在学生整体理解说明事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言语形式,积累语言素材,为迁移运用能力的形成打好基础。让学生仔细观察思维导图,想一想:“作者介绍了丰富的克隆知识,它们在出现的先后顺序上有什么特点?”一番观察思考后,学生会发现:先写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再写高等动物的克隆。或者,是从我们熟悉的克隆到不熟悉的克隆,从简单的克隆到复杂的克隆。甚至能探究到写克隆作用的时候,是从低层级的好处到高层级的好处等等。在这样的引导中学生找到文章写作内在的“线”。这条“线”有逻辑,有层次,有条理,不仅让学生清晰了文章脉络,还发现了作者写作的奥妙,可以迁移到习作中。原本,这样的探究过程有一定的思维难度,而思维导图的巧妙运用摒弃了一般意义上的枯燥讲解、分析,将文本语言信息清晰呈现,非常直观地实现探究目标,也大大提高了说明文的学习兴趣。
4 拓展材料,科学思辨,完善思维导图
(1)拓展交流,丰富认识。学生已经从克隆的定义、范围、作用等方面,对克隆有了较全面了解,但是对克隆的了解不能仅局限于课文的介绍。拓展交流“关于克隆造福人类,你还了解哪些?”学生对克隆的认知逐步丰满,激发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2)科学思辨,完善导图。对克隆的探究并未结束。教师讲述《西游记》里真假孙悟空的故事,并追问学生:“克隆技术真的只有利没有弊吗?”带着问题课后查找资料继续探究,并完善克隆的利与弊这部分的思维导图。在这样的探究和思辨中,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真正将说明文对科学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最后,形成一份完整的关于神奇的克隆思维导图(图 1)。
图1
总之,说明文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学习方式,以文体意识去观照文本,避免在说明文教学中简单机械地肢解文本,跳出说明文教学的窠臼,突破教学重难点,发现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奥秘,实现了说明文教学价值的最大化,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