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东北区域发展: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的新指向

2020-08-11于兴业宋志彬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区域发展实践育人高校

于兴业 宋志彬

摘要: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强调: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办学的重要职能。实践育人因其教育形式直观、教育内容生动、寓教于行等优势,对于促进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学生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投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发展为切入点,对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的内涵、遵循和导向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实践育人重在“育”、关键在“协同”,应充分发挥政府、社会、高校优势,以“育人、留人、用人”为着力点,开展“价值塑造、素质提升、能力培养”育人工作,推动学生敢闯会创。

关键词:区域发展;劳动精神;高校;实践育人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3.00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3-0156-05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提出了一个崭新课题。围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探索如何为区域发展、特别是边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培育优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意义重大。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东北全面振兴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关于东北振兴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瞄准方向、保持定力,深化改革、破解矛盾,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当前,北雁南飞是东北地区人才流失的真实写照,也是东北全面振兴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为东北全面振兴发展育才、留才是东北地区高校应有的担当。担当东北全面振兴发展大任的人才须具备三种特质:爱东北的情怀、干事创业的本领和扎根东北的信念。实践育人能够更直观、更深层次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所处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各地招才引才用才的优惠政策,激发学生热爱东北、留在东北、扎根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发展的热情,形成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发展坚强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发展视角下高校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思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实践育人就是要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东北全面振兴发展对人才的渴求十分迫切,充分挖掘和发挥实践育人的育才留才功能,是解决东北地区人才外流、人才紧缺的有效途径。实践育人的育才留才功能与东北全面振兴发展的引才用才需求使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高校要正确认识和充分把握实践育人与东北全面振兴发展间的关联性,创新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发展新指向下的实践育人顶层设计。

1.要坚持以人为本与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发展的有机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始终,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人才培养、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因此,高校实践育人首要的是坚持而不能脱离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将学生在实践育人中所获所得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这样才能赋予实践育人最大的吸引力和教育实效。作为高校育人第二课堂,价值观塑造、素质培养、能力提升是实践育人的功能维度和价值定位,将实践育人的功能和价值定位通过价值塑造、素质提升、能力培养环节来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使实践育人与成长成才紧密联系起来,更能体现实践育人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契合,赋予实践育人以活的灵魂和强大的生命力、吸引力。立足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发展,高校实践育人应加强顶层设计,在学生价值塑造、素质提升、能力培养各环节有机融入东北地区发展状况教育,将东北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大有可为的发展前景、对人才的渴求、引才留才的优惠政策等融入实践育人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育学生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发展的价值维度,提升学生干事创业的本领。

2.要坚持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与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发展有机统一

“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穿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育人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破解高校实践育人在人才培养体系和过程中“缺位”“错位”的有效途径。高校实践育人融人人才培养体系要做到两点,一是正确认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辩证关系。“从本质上看,第二课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实践之中,使其处于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间,极大扩展了教育的时空界域与信息含量,在素质的全面提升、思想交流与互动、拓展视阈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实践育人作为高校育人第二课堂核心内容,要发挥自身功能优势,与第一课堂形成良性互动。二是要找准实践育人融人人才培养体系的办法。传统的实践育人多以自愿参与、模糊评价为主,导致实践育人参与度不高、育人实效不显著。基于此,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必修课程建设、构建层级化多样化实践育人项目体系、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可量化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立足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发展,高校实践育人应在教材内容设计、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项目设计等方面充分结合东北地区实际,让东北特色、东北机遇、东北现状和需求进入课堂、进入教材、进入实践项目,进而实现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和过程。

3.要坚持协同发展与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发展的有机统一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同时借鉴现代系统论的思想方法,作为研究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论基础。”强调协同性是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的体现,也是现代系统论思想方法的内在要求,一个健康的系统应具备协同有序的基本特点。以系统化思维加强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发展视角下高校实践育人的宏观设计,既要强调育人机制、主体、平台要素内部协同,也要强调育人机制、主体、平台要素间协同。机制协同决定高校实践育人体系运转是否有序,针对机制协同应以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建设为着力点,形成“激励、评价、保障”协同運转机制。主体协同决定高校实践育人合力是否强大,针对主体协同要立足校内协同与校外协同,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构建起“校院系”“校企地”校内外主体协同运转机制。平台协同决定高校实践育人资源调配是否有度,针对平台协同则应以实现校内校外平台对接、线上线下平台融合为重点,充分整合实践育人资源,形成强大的实践育人平台协同运转机制。立足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发展,高校实践育人要充分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协同,以“育人、留人、用人”为共同关切点,激发多方主体实践育人主动性,通过校地对接、校企合作等途径,丰富实践育人素材、提升实践育人合力、增强育人实效。

二、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发展视角下实践育人的实践遵循

实践育人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不同发展阶段,高校实践育人的内容与侧重有所不同。高校实践育人的发展变化有其深层次的遵循,可分为规律遵循、时间遵循和空间遵循。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发展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根本遵循,时代发展变化是其时间遵循,东北地区发展状况和需求則是其空间遵循。

1.实践育人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学生在高校生活,少则三到四年,多则九到十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这好比小麦的灌浆期,这个时候阳光水分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的庄稼。”高校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此,高校实践育人要真正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抓住学生成长关键期,从学生成长需求出发,将实践育人的重音落在“育”字上,潜移默化却富有实效地引领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认识当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奠定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思想基础,提升学生干事创业奉献发展的本领技能。东北全面振兴发展既是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的新指向,也是高校实践育人的生动素材,以东北全面振兴发展为教育指向和教育素材是高校实践育人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具体体现。

2.实践育人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要求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新时代人才的标准。高校实践育人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结合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发展需求,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途径、教育资源整合等进行统筹考虑,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同时,高校实践育人应树立问题意识和改革意识。“当前实践育人工作还存在短板弱项,主要体现为实践向育人的转化还不够深入,实践育人的‘最后一公里还没有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还没有打通是实践育人未能充分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痛点,也是实践育人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之处。破解这个问题,高校实践育人从教育对象上要探索如何激发积极性、从教育主体上要探索如何激发主动性、在教育机制上要探索如何形成协同性、在教育平台上如何强化实效性。

3.实践育人要遵循东北全面振兴发展的现实需求

人才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早已形成共识。当前,东北全面振兴发展面临着巨大的人才压力,引才、留才是东北全面振兴发展的关键和现实需求。为了破解人才问题,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委省政府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但总体看,当前东北全面振兴发展对人才的渴求与现实状况下吸引人才难、留住人才难、人才发挥作用难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实践育人以其教育形式、内容更直观的特点有助于培育学生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发展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发式形成热爱东北、留在东北、扎根东北的热情。因此,东北地区地区高校应将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发展作为重要遵循,以东北全面振兴发展为实践育人新指向,将东北元素有机融入到实践育人设计中,将努力培育学生成长成才与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三、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发展视角下实践育人的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则。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发展视角下的高校实践育人应坚持从问题出发,全面系统厘清当前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实践育人问题形成的原因,“对症下药”推动实践育人改革发展,提升实践育人实效,以更高质量的实践育人更好地服务于东北全面振兴发展。

1.解决人才培养知行不合一的问题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的理想、本领、担当既需要第一课堂的理论教育和知识传授,更需要第二课堂的价值塑造、素质提升和能力培养,两大课堂有效衔接才能促进学生知行转化、知行合一。当前,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衔接不畅,人才培养链存在断点盲区的实际问题。实践育人系统设计,要针对第一课堂“没精力”完成的育人短板,通过科学定位实践育人目标、主动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实践育人协同机制等为学生提供价值塑造、素质提升和能力培养的空间。

2.解决实践育人游离于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育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直接运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在办学过程中要注意将实践育人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但实践育人游离于人才培养体系或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融人不足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为实践育人统筹规划不到位,系统性、规范化开展仍需加强,校内外实践育人合力整合不到位,育人资源协同性仍需加强等。实践育人系统设计,要注意通过社会实践必修课建设形成理论指导和实践育人相结合,通过可量化评价推进实践育人与人才评价标准相结合,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通过准确把握共同关切点激活多方主体,形成实践育人合力,通过“激励、评价、保障”协同机制的构建,使实践育人开展更加有序。

3.解决东北全面振兴发展育才留才的问题

区域发展是高校实践育人资源、环境、主体等各要素的重要来源,高校实践育人则能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东北全面振兴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为东北全面振兴发展育才留才是东北地区高校的责任和使命。东北地区高校实践育人应面向东北全面振兴发展主动作为,针对传统宣教式、灌输式教育实效弱的弊端,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精准对接东北全面振兴发展发展战略规划,针对性开展社会观察、科技支农、精准扶贫、教育关爱、一带一路、基层挂职锻炼、基层参观考察等立足东北地区的专题实践项目。通过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出课堂、走进生产生活一线,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引领学生自主式、循序渐进式内化对东北地区的认同和热爱,发现在东北地区干事创业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培育扎根东北、矢志奋斗的青年学子。同时,通过实践训练促进学生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推动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内化、转化为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发展的本领和技能。

四、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发展视角下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学校育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深入领会和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高校應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切实提升实践育人实效性。

1.以培育奋斗精神激发学生投身东北全面振兴发展的内在动力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指出:“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指出:“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在追求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中塑造和传承下来的精神瑰宝。引导当代大学生投身东北全面振兴,培育学生奋斗精神,高校要“将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合,使高校师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在实践中提升思想政治水平。”要充分挖掘和传承好在国家发展历史进程和东北发展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改革开放精神、大国工匠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铁人精神等,将这些艰苦奋斗、矢志奉献的先进典型和宝贵精神生动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热爱东北、投身东北全面振兴的内在动力。

2.以实践项目建设搭建学生价值塑造和能力素质提升载体

立足人才培养和服务东北全面振兴,高校应以实践项目培育为契合点,通过实践项目建设达到促进学生能力素质提高、引领学生投身东北全面振兴发展的教育目的。在实践项目建设中,一是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围绕学生成长需求培育实践育人项目,建立实践育人项目库。既要针对学生基本能力素质发展需求设置“必选项目”,还要针对学生提升能力素质发展需求设置“自选项目”,通过优化项目设置服务学生成长。二是坚持以东北全面振兴发展为教育素材进行项目培育,有意识地将东北全面振兴发展融入到实践育人项目设计中,开展好“大学生走基层”、社会调查、大学生村官等实践育人项目。三是坚持“基础项目+提升项目+拔尖项目”层级化项目建设思路,通过社会实践必修课程、寒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育人项目覆盖全体学生。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技竞赛及社团等实现对多数学生的覆盖。通过组织开展精品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项目、推动帮助优秀创新创业项目落地转化、组织支持学生参加“挑战杯”等高水平赛事,以拔尖项目培养拔尖人才。

3.以评价方式改革提升实践育人工作驱动力

评价是树立实践育人导向的关键。传统实践育人实效多以主观描述和模糊评价为主,制约师生参与实践育人积极性主动性。深化实践育人评价改革,应在实践育人评价中采用可量化评价的整体思路,按照“模块为框架,活动为载体,参与计学分”的思路,实施志愿服务时长认证制度及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军事训练、创新创业训练评价学分化制度,以制度形式实现实践育人量化评价的规范化。高校应将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学生先优评选、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学生党员培养发展等事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人才培养的导向,激发学生参与实践育人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应明确将教师指导大学生高水平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技竞赛项目、社会实践项目等列入教师绩效考核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认定条件,树立正确导向,使实践育人项目真正贯穿到人才培养过程,促进课堂与人和实践育人有效衔接,推动全员育人局面的形成。

4.以“螺旋式”实践育人合力打造强化实践育人工作保障

协同协作且足够强大的育人合力是实践育人实效的重要保证。依据三螺旋理论打造“螺旋式”实践育人合力是强化实践育人保障的有效途径。一是基于协同理念,充分把握“高校育人、企业选人、政府留人”等需求关切点,充分发挥高校在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沟通联系,找准高校、政府、企业三方基于需求关切点的合作形式,形成互相支持的实践育人格局。二是基于共享理念,通过开放实验室建设、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大学生创客空间建设、线上线下实践育人网络平台建设等构建各部门、各层级实践育人一盘棋格局。三是基于开放理念,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建设大学生实践育人“导师库”、校企地合作共建育人基地、社会孵化器等,形成高校、企业、政府基于人才培养共同目标的常态化、互利式实践育人合作模式,推动实践育人全链条的形成,强化实践育人工作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作出了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论述,这对高等教育和高校实践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向。立足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发展,东北地区高校实践育人应充分发挥其具有的更加直观、更深层次影响人的育人优势,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引领学生热爱东北、留在东北、扎根东北。

猜你喜欢

区域发展实践育人高校
沁源县区域发展方向研究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跳绳运动区域性发展策略研究
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